APP下载

构建四个场域,培育未来工匠

2024-02-28朱厚颖樊华王楠

中国德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场域工匠劳动

朱厚颖 樊华 王楠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重要的育人途径,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为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统领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创新构建“工匠场域”劳动教育模式,构筑“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维体系,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创新中等职业学校

“工匠场域”劳动教育模式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代替劳动教育以及有劳动活动而无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校劳动教育的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育、实施途径等体系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另外,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了由习惯场域、技能场域、品质场域、价值场域组成的“工匠场域”。学校围绕四个场域,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为实施途径,发挥家校企社协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夯实劳动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构建“目标—课程—实践—评价”

四维体系

学校以四个场域为基础,经过研究和探索,将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分解为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个部分,将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细化到每个部分中。

(一)建设一个核心、三个分级的场域目标

学校以“培育未来工匠”为核心目标,将工匠思维、工匠态度、工匠追求等按四个场域进行了拆解,具体内容为:在习惯场域,让学生领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培育勤劳务实的劳动态度;在技能场域,培养学生统筹规划、安全生产的劳动能力以及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在品质场域,培育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激发“以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追求;在价值场域,重在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无私诚实的奉献精神。

学校围绕核心目标,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分场域、分年级设置了劳动教育的阶梯目标,形成了三个分级目标。高中一年级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劳动态度,达到劳动自立。高中二年级以夯实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为主,提升学生的实训实习能力,锻造学生技术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达到劳动自强。高中三年级以培育劳动价值观念为主,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无私奉献、勤勉诚实的劳动精神,讲好职教故事。

(二)开发“显性+隐性”的劳动课程

学校深入学习并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组建校、系两级教研团队,开齐开足劳动课程。

1.开发“线下必修+线上选修”显性课程

学校开发了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共计20课时。在专题必修课中,学校引入项目式教学的理念,设计课堂导入、案例解读、探索学习、劳动实践等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会劳动精神、掌握劳动知识。此外,学校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劳动素养短板,设计了劳动教育选修课程,通过劳动教育大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可用的线上学习平台。

2.探索“课程劳动教育”隐性教育

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在公共基础课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明确劳动文化,了解劳动关系,积累劳动知识与经验。在专业课中,学校紧扣劳动品质与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学校融入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劳动规范、劳动组织与劳动关系等内容,为学生走好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三)开展家校企社多元主体的实践活动

学校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内容,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服务机构等资源,发挥家校企社协同育人作用,围绕四个场域制定劳动教育清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就业实际的33项实践项目。

1.围绕习惯场域,开展劳动岗位执勤

结合学生生活常规,学校在教室、食堂、宿舍、绿化区、公共责任区等设置了“劳动岗位”。学生按照相应岗位的标准和规范,完成对负责区域的清洁维护等劳动任务,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劳动责任感。

2.围绕技能场域,开展技能训练200小时行动

学校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技能训练200小时”行动。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专业—系室—学校”三级技能比赛制度,通过技能比拼、技能之星评选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3.围绕品质场域,开展专业主题劳动周

学校各专业以周为单位,融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设计可持续的集体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劳动关系,夯实劳动技能,升华劳动精神。

4.围绕价值场域,开展专长服务社会行动

学校结合各专业特点,成立了“专长服务队”。例如,学校电商专业学生与合作企业开展了“电商助农”社会服务活动,帮助农户销售草莓,利用专业技能优势服务社会。

(四)构建“五主体六维度”评价体系

学校针对难以记录学生劳动信息、评价主体单一、评价难以操作等现实问题,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劳动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了“五主体六维度”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学生、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为评价主体,设置了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工具与经验、劳动策略与方法、劳动观念与态度、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与情感等六个评价维度。此外,学校设计了“校园主人”“生产能手”“服务标兵”“家庭帮手”等模块,多维度采集学生的劳动过程与信息,作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奠定勞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在“工匠场域”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学校逐渐完善劳动育人制度,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整体方案。

(一)学生劳动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均有提高,社会服务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整体劳动素养显著提升。

(二)教师育人水平实现多维提高

通过参与编写中职劳动教育教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育人目标、内容设计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通过探索课程劳动教育、创设劳动教育文化等,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劳动教育育人方法,提升以劳育人的能力;借助劳动教育大数据平台,教师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结合数据研判精准施策,提升了以劳育人的效能。

(三)劳动教育科研取得丰富成果

学校出台了《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主题劳动周方案和学生实践手册。学校《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工匠场域”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案例获评北京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先后在全国200余所院校进行了经验分享。

总之,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创新,构建了“工匠场域”劳动教育模式和“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维体系,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也为职业学校深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参照。

【朱厚颖,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樊华,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教研组长,一级讲师;王楠,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助理讲师】

责任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场域工匠劳动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工匠神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