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羹惹祸不单行
2024-02-28他山石
他山石
摘 要:宋军主帅华元杀羊食士。他的车夫羊斟没能吃上羊羹,就懷恨在心,把华元出卖给敌人。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没能吃上羊羹,一怒之下,就跑到楚国,唆使楚君发兵攻下中山。二人为一己之私而卖国投敌,在历史上为自己留下耻辱的印记。
关键词: 羊羹;羊斟;司马子期;无耻行径
《左传·宣公二年》载有公元前607年发生在郑宋之间的一场战争: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
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1]
这里边有一个“羊斟惭羹”的故事,也是“各自为政”的出处。
故事里的郑宋之战,以宋人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原因,则是一件小事引出的蝴蝶效应:一杯羊羹不曾到口,引发了一个小人的不满;一个小人不满,滋生了一次报复行动;一次报复行动,导致一军主帅被俘;一军主帅被俘,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殃及到一个国家及其人民。
华元“杀羊食士”,是战前准备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宋军内部团结,联络感情,凝聚战力,鼓舞士气。当然,他的羊羹只能惠及军内上中层人物,不可能分给全体将士。“羊斟不与”,或许是羊斟级别不够——他只是个赶车之人。退一步说,即使羊斟足够分量,华元却考虑不周,羊斟也不该挟私泄愤,背叛投敌。因此,《左传》作者谴责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若干年后,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中山与楚的一场战事里。
《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叙述: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2]
这个故事前半部分叫“司马怒羹”,后半部分叫“壶飧得士”。故事中的中山君并不像个刻薄的君主,从他曾拿盛在壶里的汤饭去救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这件事上就看得出来。也许那个人他并不认识,他救下来,并未希望得到回报。再说,他用羊羹飨都士大夫,其目的也是为笼络人心。他是在做一个国王该做的事情,不像是有意要羞辱谁。只是手下人把羊羹熬得少了点,正巧分到司马子期那里没有了。而司马子期之怒,却反映了他的鼠肚鸡肠。他为“羊羹不遍”这么点小事就出卖自己的国家,跑到楚国去进行挑唆,表明他内心龌龊。他十分清楚中山国的内情,他的背叛和出卖促使楚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他的无耻行径跟羊斟实在没什么两样。
据《左传》记载,华元逃回宋国后仍为宋守城。从他总结战败的原因时说的“非马也,其人也”看,他是痛恨羊斟背叛的。羊斟的做法也确实令人切齿。中山君则对他亡国后被迫逃亡进行了反思,说是“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看来他依然是很厚道的。相比之下,司马子期就显得十分卑鄙了。
无论羊斟之“惭”,还是司马子期之“怒”,表面看是因为受辱(自我感觉)而不平而反击,本质上却是为了一己之私。他们的出卖行为,就是以私害国,从而在历史上为自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虽然华元与中山君都有没有照顾好他们情绪的地方,但这不能成为他们卖国投敌的理由。
注释:
[1]杜预等注《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第254页。
[2]《国语·战国策》合刊本,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