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正义
2024-02-28刘火
刘火
摘 要:屈小强先生新著《子规集》包含蜀学探索、唐宋论列和唐诗研究、近世与上古史的打通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学术正义的话题。
关键词:三星堆铜贝;川菜;起居注;写作状态
《子规集》作为资深文史学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屈小强的新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理性的背景前,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子规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是屈先生的自选论文集,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蜀学探索;二、唐宋論列和唐诗研究;三、近世与上古史的打通。
仅以蜀学为例,看屈先生这部新著的贡献。
蜀学,是中国学术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四川学人孜孜以求的研习和追问。屈先生的研习和追问,不再就蜀学谈蜀学,而是把蜀学的对象置于全球视野之中。在《三星堆的海贝和铜贝》一文中,屈先生将“吕底亚(火案:Lydia,公元前1200—公元前546年小亚细亚中西部一古国,濒临爱琴海,位于当代土耳其的西北部)琥珀金”与三星堆铜贝予以比较研究,指出前者发行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而后者的器物年代则在公元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之间,这也就是说,三星堆铜贝比吕底亚琥珀金币要早上五六百年。接着,屈先生推论道:“这实际意味着,三星堆铜贝与晚商中原铜贝一道,极有可能就是世界金属铸币之祖。”这便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说法,即吕底亚琥珀金币是世界最早的铸造币。屈先生的这个观点是一种全球史观念的认知,是蜀学眼界的拓展。在这种认知和拓展下,三星堆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作为一位严谨的文史学者,屈先生亦指出:“当然,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更深入的研究来作最后的结论。”《子规集》里的《展示与弘扬四川餐饮文化的当代意义》一文,并非迎合某种商业文化,而是以“民食以为天”的“食”作为关节和支点,通过对四川古代特别是近古与近代的四川族群、人口、迁徙、餐具、食材以及战乱与和平的考古,阐述四川原有的区域、族群、制度和生活习俗的变化史,特别在“食”这一方面去寻找四川悠久文化的传承、再生和发扬的轨迹。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讲述并厘清“川菜”的外来异物与本地食材的融合时,涉及到蜀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曾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盆地,竟然如此生机机勃勃,原因就是,蜀文化的包容和川人的大度。从上古蜀学文宗之一的扬雄的“调夫五味”到近世“广采百味”;从《诗经》里的二十多种蔬菜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百九十种再到20世纪中期的上千种……川菜之丰、川菜之杂、川菜之美,使川菜之名播扬天下;而这则与蜀学得以长盛不衰密切相联。一篇讲川菜的文章,做成了蜀学里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蜀学功力。集子里的《林盘与乡愁》一文,虽短,却将过去(历史)与现在(居家),精神(乡愁)与物化(林盘)结合起来,展示了当代四川人的风貌与面相,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蜀学成果。
《子规集》里的一个现象最值得关注,那就是学术的正义话题。学术的本质在于就事论事,论事且中庸。但是,文史的学术与纯科学纯技术的学术毕竟不一样。在《腹中贮书一万卷 不肯低头在草莽——略说唐代诗人的济世情怀》一文中,屈先生在论初、盛、中、晚唐诗人时,指出“中唐诗人的群体精神就不如盛唐。他们以道自任、安贫守道的精神就更是差劲。除了柳宗元、刘禹锡等少数人以外,可以说大多数中唐诗人都在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日趋糜烂的上流社会面前打了败仗。中唐诗风的尚浮、尚荡、尚怪,悲苦之音、末世情结、个人忧愁渐据诗坛”,并且大胆地批评了白居易晚年因生活的优渥,完全一副明哲保身的派头,一首《净土要言》五古“令人大跌眼镜”。至于晚唐更归于“暮色”。当然,评论四唐的诗人和诗风,各自各见,但是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作者的正义所在。《从李渊父子的活动辨〈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新旧〈唐书〉》是一篇“翻案文章”,即推翻了新旧《唐书》里的抑唐高祖李渊扬唐太宗李世民的陈说,大胆地指出建唐的主要功绩应归唐高祖,而非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和曾是皇太子的李建成则辅助了李渊。在此基础上,屈先生认为,夺取政权后的唐太宗强迫史官将一场血腥的玄武门政变写成“周公诛管”的“义举”。屈先生说:“皇帝的起居注自东汉明帝至唐高祖止,从来都是史官秉公实录,备记善恶,相沿成习。皇帝本人不得自观。”皇帝观看并参与撰写皇帝起居注的恶习,自李世民始。
对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是不能回避、需要辩论的。勇于担当,还其真相,这便是学术的正义。仅从上述涉唐两文看,屈先生的《子规集》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是非立场;换句话讲,从屈先生的《子规集》里,我们读到了学术的正义,读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由此,我还读到了《子规集》行文的另一种风度:壮怀激烈和激情澎湃。比如《论三峡文化精神》一文里,屈先生从巴人写到楚人,从大禹写到巴蔓子,从屈原写到合川抗元,一路行云流水,慷慨悲歌……末了,如是作结道: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三峡人民用热血与生命,将“服从大局,舍生取义”的文化精神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感天地泣鬼神的大义大公的历史活剧,创造出一个个璀璨夺目、令日月失光、山河减色的历史奇迹!
类似言说充溢于《子规集》的字里行间,凸显出作者用心若镜、用情饱满的写作状态,让我们触摸到蜀学或巴蜀文化绵延赓续的鲜活脉搏,感受到中国文史学者应有的学术正义的力量!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