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音乐与人

2024-02-28周庆

文史杂志 2024年2期

周庆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优秀气质和特性。其中礼乐教化最能陶冶人心。“礼”一旦入心,继而融入音乐,便会使后者产生化人即修心养性的功用。

关键词:音乐疗心;古人学琴;平天下之情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其间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此前的2022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时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这些重要讲话,切实而中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遵循。

确实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诸多重要元素组成的,包括音乐律吕在内的每一个元素,都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作出了贡献,都值得我们去深挖、研究、传承。

一、古人作乐

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它可以抒发情感、愉悦心情;也可陶冶性情、养心养性。音乐就像一本书,一本充满哲理的书,看上去是书,但其内涵和功用却十分丰富。音乐不仅能听,还可触摸。当人类的听觉和触觉叠加,感觉到的音乐便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我国远古,音乐最早是当药用来治愈身体的。相传伏羲所制的古琴是根据他的八卦原理创造出来。古琴的琴音由声波组成,通过琴弦、琴体以及空气之间的振动而产生。而且,人体的脏腑也有自身的五行属性,脏器本身存在对应的律动和运转频率。如果脏器发生病变,这种正常的频率就会发生变异,这是可以通过摸脉感知到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五音疗疾”的理论,将“五音”对应到五行和人的五脏。音乐中的五音是“宫、商、角、、羽”,分别对应人体的脾、肺、肝、心、肾。用古琴中的五音音律去对应这些器官,可以通过其音调、振幅、频率等层次来调整平衡脏器能量。所以,古琴一开始就在运用无形无象的能量音频来治病。我们从繁体“药”字由“乐”(繁体)字演变而来的过程便可得知。

在我国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被应用于医学治疗的记载有很多。如《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应该说是最早出现的以(音乐)舞蹈治病的案例。《史记·乐书》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协调、灾祸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温和,衰气不入。”

从这些记载看,音就是药(乐),至今川渝西南地区一些土话中仍将“药”读作“乐”,还保留着音乐就是音药的直接证据。《宋史·律历志》也有总结:“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而调和的基础就是以黄钟之宫去体现中气所在,定黄钟之宫就是定昆仑之气。以上提到最早與音乐乐器有关的伏羲、黄帝、昆仑等元素,都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元素,体现出华夏先人的智慧。

​目前,科学也已证明能量是宇宙的唯一存在,是宇宙的本质;也就是说宇宙的一切都是由能量转换而成而运动的。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表明:一切物质的本质都是能量。能量是万事万物的本性,是一切事物运行的根本动力,也是生命的核心。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我们的世界之所以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就在于粒子的振动。我们人的身体和其他各种生命亦是如此。提高生命质量的核心,就是提高生命能量的层级。提高生命能量层级,主要靠生命能量的振动频率。当生命能量的振动频率提高之后,人生的命运将随之改变。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人的能量场不同,爱和快乐的情绪给人带来的能量场相较于其他情绪更为正能量、更为强大;意识越正面,能量频率就越高。诚实、同情、理解能增强一个人身体的力量和意志力,能改变身体的微观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和整个生命的过程。音乐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当一个人有病时(尤其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最烦听到的就是杂音;最喜欢听的就是舒缓的音乐。音乐平和、友爱、愉悦的振频能令人放松心情、调和五脏。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疗心治病的。

二、古人学琴作乐的态度

基于上述道理,古代一些圣贤不仅注重身心内在的形式,也关心外在自然的东西。他们在作乐时都会本着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在《太平御览·乐部》之《琴》中讲述了一个伯牙学琴的故事:春秋时有个琴师叫俞伯牙,他从小喜欢音乐,跟一位名叫成连的老师学琴。老师琴艺精湛,人称“天下第一名师”。伯牙聪颖过人,学习也刻苦,学琴三年后,琴艺已无多少人能及。但是,精益求精的伯牙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他向老师请教,老师只是微微一笑,说:“你再继续练下去吧。”伯牙听后,更加勤奋。后来,他又问师父如何才能作出曲由心声的曲子来?成连听后笑笑说:“我有一个师父叫方子春,住在一个岛上,他曲艺高超,能改变人的性情。明天我带你去拜访他,必有所获。”

第二天一早,成连带着伯牙划船来到蓬莱岛,他把伯牙安排在一间茅屋住下,并告诉他说:“我去接我的师父,你在这里等等。”便摇船而去。这一等,数日不见师父回转。一天清晨,伯牙伫立海边,远望大海,但见波涛奔腾,激起的浪花闪烁出银白色的微光。他身后山林中,松风低吟,群鸟浅唱;又似乎听到山涧溪水潺潺,声如凤鸣,亦若琴音弹拨着眼前洪波涌起的海洋。水天一色中,一道虹霞乍现,割开海天,刹那间万道霞光喷薄而出,太阳从天边慢慢升起,又猛然跃出,朝霞染红了整个海面。看到这壮阔的自然景观,伯牙情不自禁地取出爱琴,将满腔感受倾注于琴弦,琴弦和他的心弦一起铮铮作响。下午时分,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划过海面,雷声大作,接踵而来的狂风卷着巨浪扑向海岸,雷声、风声、雨声、海涛声,夹杂着山峦中的林涛声,掀天动地。伯牙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和着大自然的律动,激昂的音符从指尖奔涌而出。待到风平浪静时,一首《水仙操》曲子也已然成熟于胸。这时,伯牙才恍然大悟,原来师父让我独居于此,是要我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涤净心中的杂念,改变性情,最后做到韵律与心神合一呀!十天后成连回来,他在俞伯牙身后远远听其弹奏。曲毕,他走上前拍着伯牙的肩说:“你已感受到天地之韵,做到了曲由心声,我们可以回去了。”

后来,伯牙成为了天下琴圣。他继《水仙操》之后,又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琴曲《高山流水》。钟子期赞叹其意在高山,像泰山般巍峨雄壮;其志在流水,像江河一样宽广浩荡。曲为心声,但只有子期懂伯牙。2023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松园一起欣赏了由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

《韩诗外传》卷五中也记载了一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故事说:师襄子将一首曲子交给孔子练习弹奏,孔子坚持十日只练这首曲子而不弹新曲。师襄子见后对孔子说:“可以了,你可学新曲了!”孔子站起身来恭敬答曰:“曲调是学会了,可弹奏技巧尚不熟练。”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会弹奏技巧了,可以学新曲子啦!”孔子却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却没能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再听孔子弹琴,一曲终了,他长叹道:“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曲子的内涵,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可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样子了,但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若有所思地说:“如此的旷远,如此的浩渺盛大,如此的庄严,作曲之人定是思虑深远,忧国忧民,为天下之王,受诸侯朝拜,此人非文王莫属!”师襄子听后,连忙起身拜了两拜,说到:“这支曲子正是文王的《文王操》啊!”师襄子又问:“可以告诉我你是如何知道这是文王所作的曲子呢?”孔子说:“可以,仁慈的人喜欢博大,附和的人喜欢粉饰,有智慧的人喜欢弹琴,殷勤的人喜欢华丽,所以我知道这是文王所作的琴曲。”孔子一生保持善良和纯正的心态。当孔子静心弹奏《文王操》,融入到曲子的韵律所表达的意境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王于天下的气度。因此,孔子断定作曲者非文王莫属。

《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五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尧舜时期所作的乐曲,《武》是周武王时期所作的乐曲。孔子精通乐律,我们通过他赞美《文王操》,便知道他的音乐素养极高,而心性修养更是无人能及,所以他能从琴曲而读人、懂人、识人;所以在评价《韶》时能说出“非常完美,非常有催人向善的力量”的话来;而在评价《武》时却说:“非常完美,但向善的力量尚不够。”

三、古代音乐有修身养性之功用

上古时代,大道不显,人心不能自正,于是乎禹、汤、文、武、周公先后出现,效法宇宙万物的运行秩序而制定社会行为准则:兴礼乐,敦教化,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升平家国。

《礼记·礼器》曰:“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本于天,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礼须以仁为内核,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我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以礼相待,正是因为我们彼此友爱、相互尊重。“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美好的音乐能熏陶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情志通达、身心和谐。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早在孔子之时,就有对“礼”与“理”关系的明确论述。《孔子家语·论礼》记载,孔子曰:“礼者,理也。”“理”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治玉”,即加工雕琢玉石,后引申为剖分,又引申为条理、道理、义理等。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对混乱无序的东西加以分理,使之条理有序,从而合于道理。《礼记·乐记》又进一步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表现的是世事中不可改变的道理,礼仪的规范由此而具有了天然合理性。换言之,礼是“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本于情理而建构伦理,体现天理。因此,无论是治学、修身还是为政,皆需依礼而行。

孔子重视礼乐,因为礼的背后是理,礼即理,而心即理,所以礼讲的是心。至于“乐”,孔子在给鲁国乐官讲“乐”时,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乐”其实就是“心之声”,不可单纯将其理解为音乐,即所谓“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故孔子言“乐其可知也。”这里孔子谈论“乐”,其实也是在谈论“心”。乐由心生,所以《大学》里要讲“正心”。孔子知正心,故知乐。《尚书·舜典》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讲的都是以乐正心。《大学》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而“神人以和”。“和”就是《中庸》里讲到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实“和”既是“修身”,也是“修身”的一个成果。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融会贯通《大学》《中庸》之理,进一步阐明礼乐作为人之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也认为先有礼而后作乐,礼是充满敬意,又是万物各得其所、秩序井然的状态,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和美美的面貌。周敦颐在《通书·乐上》篇中说:“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吕氏春秋·有始》中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历风,北方曰寒风。”八风之气也就是八方的自然空气。周敦颐的所谓“宣八风之气”,实际上是说音乐有助于自然气氛的调和,使之宣畅,使之和谐,使之有利于协调人类的生存环境,促成自然与人类更加和谐美好。所以他在《通书·乐中》篇说:“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颐对人、社会、自然三者的普遍联系具有较深的认识。周敦颐认为,在音乐艺术的影响下,人心的和必然促进社会的和,社会的和又会带来自然环境的和。

故而,周敦颐把音乐放到天地宇宙大化中,找到音乐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他指出,人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感染的对象主要还是人。为使音乐艺术起到平和天下人情的作用,周敦颐认为音乐本身要具有“平和”的内涵。他在《通书·乐上》篇中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接着他又说:“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欲心平,躁心释,无欲而静,优柔平中,正是他所强调“自易其恶,自至其中”的性情陶冶教育的最佳状态,也是人追求成圣的途径之一。同时他认为,淡与和是互为条件的,淡的目的是为了和,和的前提必须是淡。乐淡而味薄,不致于使人有富丽堂皇的联想;乐和而调平,给人以协调和谐的感觉,这样就能收到陶冶性情的效果。

另外,周敦颐在《通书·乐下》篇中又说:“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听心犹言听者之心。听者之心如何才能平?其条件是乐声淡。乐声淡能使听众心绪自我平衡,然后才可能专心致志地听音乐,进行音乐的艺术欣赏。“淡”而“和”的乐曲虽然能起到“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作用,但真正移风易俗,还得靠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的歌辞。而且,歌是要靠唱出去的,一支歌曲要想得到广泛流传,不仅要曲调动听,而且要歌词优美,所以周敦頤才会说“乐辞善则歌者慕”。歌者慕才能流传开来,才会深入人心,才能移风易俗。这就是说周敦颐也很注意歌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歌与曲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歌词与思想之间,都要完美,才能发挥出音乐艺术应有的效果,进而达到化人即修心养性的作用。

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何以走到今天?核心的东西不正是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美德所维系的吗?而今天我们中的不少人像在云霄飞车,纵身滑入一个物质与娱乐时代的极速轨道,人心开始浮躁,变得贪婪,连音乐也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能流传的歌曲也越来越少。须知要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首先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使不中者归于中、不平者归于平,回归自然,去感悟人生,这样才会使作品能够达到“平天下之情”的境界。这些年有首流行很火的歌曲叫《成都》,不仅被成都人热爱,而且在全国人民中传唱。2023年10月15日,当中央交响乐团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开幕式上奏响这首曲子时,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不由自主地随着乐曲声唱起了这首《成都》,脸上洋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成都》唱红了创作者,也唱红了一座城市。这首歌曲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善待、恬静与舒适深深打动了作者赵雷,让他将前后十年酝酿的情感倾注于音乐灵动鲜活的韵律里,这才使歌曲有了很强的画面感。柔水般的诗意的倾诉,平抚着这座城市人们的心,让人找到家的归属感——这就是人民喜欢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