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猪生产实习”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2024-02-23张帅韩丹丹王军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线上教学课程改革

张帅 韩丹丹 王军军

[摘 要] 在非洲猪瘟疫情大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骨干必修课“猪生产实习”面临着传统组织形式可操作性大幅降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课程内容落后于当前生产实际,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挑战,从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系列创新性改革,提出了融合一二课堂的线上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产—教—研”一体的动态课程知识体系和设置翻转课堂与多元化考评环节等举措,并在实施后取得了理想效果,可以为非洲猪瘟疫情大背景下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课程改革;实习实践;线上教学;校企协同;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双融合、双促进”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精品项目“依托校企协同育人的猪生产实习思政教育功能探索与实践”(202013)

[作者简介] 张帅(1990—),男,山东济南人,动物与家禽科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猪营养数学模型与智能精准饲喂研究;王军军(1976—),男,山西柳林人,微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猪营养与饲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1-0090-06 [收稿日期] 2023-02-27

引言

2018年8月,辽宁沈阳确诊了国内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疫情迅速蔓延所有的省级行政区。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1]。为进一步阻断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各养殖场均大幅提升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并进行封闭管理,进场前隔离、车辆物品消毒、人员沐浴更衣等成为进入猪场的“标配”举措,这在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的同时也给现场实习实践活动增加了诸多限制。

“猪生产实习”课程是传统农科专业动物科学的核心骨干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组织学生赴养殖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近距离感受行业,具有非常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然而,近年来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大背景下,原有课程实习实践组织形式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此外,随着近年来农业科技的突飞猛进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起,新技术、新理念在生产一线中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传统教学内容很难再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2]。因此,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实习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亟须从模式、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全面革新。

在推进新农科建设的第二部曲“北大仓行动”中,明确提出采取“课程改革创新行动”措施,通过“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来“突出课程创新性”[3]。基于此,本文以“猪生产实习”课程的创新改革建设为例,分析了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该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梳理了中国农业大学针对该课程改革建设的创新举措,总结了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形成的新模式,以期为特殊背景下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猪生产实习”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课程传统组织形式的可操作性大幅降低,教学模式亟待转变

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猪场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使進入养殖场开展实习实践的传统课程组织形式面临着重重困难[4]。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为生物安全考虑,暂停了动物生产类课程实习实践的合作,而允许进场的实习基地则对进场人数及进场前隔离的天数做了严格限制和规定,使得在预定的课时内无法满足全部选课学生的实习实践要求。而远程线上教学的模式需要在空间上、时间上和传递方式上进行重组和重构,以克服师生和生生空间距离割裂、教学时长缩短、网络信息传递碎片化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带来的异化问题[5]。而诸如“猪生产实习”等更加依赖线下教学模式的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则需要有更加突破性的探索。

(二)课程原有教学环节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足,教学目标亟待完善

作为典型的农业领域行业,生猪养殖业虽然有着比种植业更高的利润,但其本质上仍较为艰苦,工作环境有待改善,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本专业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及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意向性[6]。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之前,“猪生产实习”课程中选择的实习实践猪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一般均处于行业上游,有着代表性的生产环节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即便如此,其根本上仍无法摆脱传统型猪场的特点:地理位置较偏远、生产区有一定异味、部分生产环节对人工劳动依赖性较强,加之早先的课程教学环节中并不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没有有效地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较强的养殖场正面形象,甚至在展示不当的情况下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将学生进一步推离这个行业。青年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均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所见所闻均会对其思维形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何遵循宏观层面高等农林教育的规律,结合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布局思政元素,通过“三农”情怀教育使新型人才“学农”“知农”更“爱农”,是当前时期农科课程需要着重考虑纳入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任务[6]。对于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该任务更加艰巨。

(三)课程讲授内容落后于当前生产实际,教学内容亟待丰富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牧场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现代化养殖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为主、品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养殖环境友好化、生物安全体系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等特点[7]。行业生产一线知识的更新迭代远超教材更新的速度,尤其对于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如何系统组织知识架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掌握行业的知识前沿,是课程团队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推进涉农专业知识体系改革”是新农科建设理论内涵中的核心要义,因此,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相关农科课程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更加与产业发展接驳,并定期更新,从而准确反映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产业最新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并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8]。

(四)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及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非洲猪瘟疫情大背景下,更多的教学场景由线下的教室、实验室或实习实践基地转成了线上的“云端课堂”“视频会议”等,而网络虚拟授课则存在着师生交流互动先天不足的缺陷[5]。频繁的线上教学导致学生的网络活动时间极大延长,课上和课下双时段对互联网依赖性的叠加则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线上学习的热情。此外,对于实习实践课程而言,传统的线下教学会带学生进入诸多新颖的教学场景中,该教学模式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为弥补以线上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师生沟通交流与学生兴趣激发方面的劣势,需要将更多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二、中国农业大学“猪生产实习”课程改革建设举措

针对以上在非洲猪瘟疫情大背景下“猪生产实习”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本课程团队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与长期企业合作资源,制定了如下校企协同的课程改革措施,并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教学实践,希望可以为高等农业院校“猪生产实习”课程及其他农科类实习实践课程未来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线上校企协同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课程以线上教学为主,根据实习实践课程的特殊要求和特点,为课程量身打造了独有的校企协同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涵盖了基础知识视频展示、猪场云端实景参观、企业专家讲座三个环节。针对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基础知识,团队提前录制了实操视频集,包括公猪采精程序、母猪发情鉴定、仔猪剪牙去势断尾及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的同时由教授级高级畜牧师随堂讲解养猪工艺与操作技术等。针对养猪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团队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以学校的标准化动物试验基地为模板,打造了猪场云端实景平台,完整展示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规模猪场的布局及生产流程,包括配怀舍、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以及配套的饲料厂、生活区、粪污处理系统等,让学生在线上也能够“眼见为实”。针对现代化猪场的生产管理、营养饲料、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等方面的行业发展现状,联合大北农集团、桂林力源集团、中牧股份、扬翔集团、温氏集团、特驱集团等知名行业头部企业组织了稳定的企业讲师团队,以各企业的实际案例为教材形成了最贴近生产一线的校企协同线上教学模式。

除定制化的第一课堂外,团队借助学院的“三全育人”平台“青年i猪联盟”资源打造了配套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外延的目的。例如,充分利用“青年i猪联盟”联合中国畜牧业协会共同打造的线上培训与学习平台——“卓牧鸟”App,就其中涵盖的猪场生产管理要点及生产技术培训内容,在课程开始时通过设置不同调研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做出针对性选择,通过平台完成调研,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与扩充。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参加“青年i猪联盟”在暑期组织的企业模拟面试大赛,以赛代练,实现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创新,给学生提供了在线完整掌握猪生产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深入了解行业现状的渠道,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猪场的生产实习过程,较好地解决了无法进行传统实习实践时面临的困境。

(二)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更新教学目标

为全方位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团队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为“育人目标”,课程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建立起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素材积累重点对学生进行学农、爱农、为农的“三农情怀”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激发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让学生充分看到本行业的光明前景,真正为行业留住人才。例如,课程中着重介绍了当前猪场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养猪”也正在向着“高大上”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的择业信心。而资源库中关于5G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等在养殖业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华为等我国代表性科技企业在国际上竞争优势的事例,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素材库中还注意积累近期的行业热点问题,将其作为教学资源融入课堂中,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例如,在“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模块,除了讲授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发展和防控措施等基础知识,会重点介绍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在“防非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在“猪场营养饲料”模块,穿插了中美贸易摩擦中关于大豆进口贸易争端的案例,引出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饲料资源短缺这一“卡脖子”关键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粮食安全的大局观,激励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科学研究中。

为了进一步巩固课程育人目标,团队还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全员育人平台向行业延伸。行业、社会资源参与学生培养,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有利于补充校内职业教育实践的不足,而企业家走进课堂分享行业现状、企业发展经验理念,有助于学生走出“象牙塔”,感受感知真实的行业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软硬实力,为步入职场做好正确预期和准备。例如,团队邀请到行业头部企业桂林力源集团和大北农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回顾企业家白手起家的过程,展示团结奉献的企业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勤劳勇敢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由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介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人才进阶路线,分享应届毕业生代表进入行业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养殖户实际问题、坚守生产一线做出重大业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真正需求,增强学生留在本行业工作的信心,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前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设计。

(三)打造“产—教—研”一体的“动态课程知识体系”,上新教学内容

借助校企协同框架下获得的丰富的企业资源,团队在准备课程教学内容时将行业前沿技术和未来研究趋势充分考虑在内,针对当前畜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等发展的特点,沿生猪养殖业全产业链重新调整了教学模块和内容,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生猪养殖领域的行业理念、技术和装备进步。例如,教学模块中除了传统的生猪养殖基本工艺流程、生猪生产管理、营养饲料、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基础知识之外,还增加了生猪期货、保险等近两年来新兴的生猪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介绍,以及近年来大热的数字化养猪内容。团队邀请了国内数智养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團的讲师团队,从数字化养猪的生态模式、生猪金融和电商平台、国家生猪期货市场、智能养猪物联网设备等多角度安排了系列课程的讲授,并基于教学软件设置虚拟体验环节,使学生对“互联网+”时代的生猪产业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发展智能养殖技术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团队尝试在教学内容中向学生灌输“战略思维”,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在非洲猪瘟疫情下,生猪养殖企业的战略调整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团队邀请了唐人天涯生态赋能产业集团总裁以“风停了——猪怎么办?”为题,对生猪企业未来的战略突破进行了设想和课堂交流。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团队还根据每年行业热点问题的不同,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造集“产—教—研”于一体的动态化课程知识体系,使得课程模块的设置与时俱进。例如,2020年,行业仍旧处于“非洲猪瘟阻击战”的关键拉锯战时期,该年度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模块占据了很大比例;2021年,“非瘟”疫情已趋于平稳,而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猪价进入低迷阶段,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和“降本增效”成为新的行业热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相应增大了“猪场营养饲料”模块的比例;2022年,国家尤其重视生物种业的发展,本课程中也首次请到了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的生猪育种专家,扩充了对“猪场品种选育”模块的讲授。

(四)探索“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环节”,革新教学方法

为了在课程中增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沟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团队探索了除讲授法外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环节的设置,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在授课过程以及课程考核中,增加了以“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造学生的责任担当、团队协作、奉献精神、组织管理、沟通交流、专业素养等综合能力,使其更快成长[9]。团队精心挑选了涵盖饲养管理、卫生防疫与疾病控制、饲料生产、生猪屠宰与产品加工、猪场信息化智能化、猪场经营管理等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各方面的若干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选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意见汇总和小组汇报的任务,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40%,学生的小组内和小组间评价各占总成绩的30%,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教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内容及提交的小组报告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改变其在传统课程中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自主学习,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猪生产实习”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与新课程模式总结

通过对“猪生产实习”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的系列创新性改革,形成了新的课程模式(如图1),较好地克服了无法按照传统课程组织形式开展实习实践的弊端,同时也弥补了传统课程组织形式在“新农科建设”要求下存在的诸多缺陷。丰富且新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获得了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课程以校企协同的线上形式开展后,团队将其中的讲座部分设置成了学院内部自由旁听,场均听课人数超过150人,远超必修选课人数(90人左右),甚至有部分研究生也加入了课程旁听的队伍,充分证明了改革后课程的吸引力。

随着校企协同育人的进一步深入,课程的资源和内容积累将会进一步丰富。接下来,团队将探索建立课程的讲座视频资源库和平台,并引入选课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随堂反馈机制,综合考虑当前行业热点和学生兴趣反馈,进一步对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优化。此外,团队还计划与专业机构及行业企业合作,尝试建立猪生产全流程的虚拟仿真平台,借助拟开发的相关动画和小游戏,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手段。以上的改革措施在实习实践课程恢复线下开展后,仍旧会在课程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其他农科实习实践类课程借鉴、吸收和融合。

结语

近年来,“猪生产实习”课程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基于此,本课程团队从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课程进行了系列创新性改革,提出了融合一二课堂的线上校企协同育人、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产—教—研”一体的动态课程知识体系和设置翻转课堂与多元化考评环节等举措,并在实施后取得了较理想的反馈效果。未来这些课程创新改革举措也将同样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并将对我国畜牧业拔尖领军创新人才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积极的助力。

(课题组成员:张帅、臧建军、韩丹丹、赵金标、张建云、武振龙、王军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EB/OL].(2019-07-04)[2022-11-28].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4/content_5406088.htm.

[2]李贞,徐环李,蔡青年,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昆虫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2(3):101-106.

[3]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全國新农科建设中心秘书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报告全文(2019年9月19日)[EB/OL].(2020-08-08)[2022-11-28].http://heri.cau.edu.cn/art/2020/8/8/art_37510_690565.html.

[4]王园,刘娜,安晓萍,等.“云实景”教学在“猪生产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145-147.

[5]李佳芯,周武忠,陶聪.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2(1):84-90.

[6]马香丽,杨士同.新农科建设的“三农情怀”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21(2):3-10.

[7]朱晓萍,尚秀国,王瑞晓,等.新农科下强化畜牧专业实践与突出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初探[J].畜牧兽医杂志,2022,41(5):224-226+230.

[8]张永亮,朱蕾,孙加节,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课模块化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5):83-88+104.

[9]张芳,杨洪伟,李晓辉.融合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20(4):87-91.

Exploration on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of Swine Production Practice Course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ZHANG Shuai, HAN Dan-dan, WANG Jun-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African swine fever epidemic, Swine Production Practice, as the core backbone compulsory course of animal science major,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operability in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urriculum, knowled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lagging far behind the current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students low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 process and generally low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Based on the above challenges, our course team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innovative curricular reform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trategies including “crea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complementarity to online curricular teaching with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emphasizing the education on sense of worth values as well as innovation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ion on dynamic course knowledge syste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ett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which have achieved ideal feedback effects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above experiences on curricular reform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agricultural intern and practic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fican swie fever.

Key words: curricular reform; intern and practice; online teaching;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flipped classroom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线上教学课程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