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建构与策略选择

2024-02-23高旗纪海龙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劳动

高旗 纪海龙

摘 要 在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重文字、轻文化,重字形、轻字义,重数量、轻质量等现状比较突出,识字教学效率一般。基于传统劳动文化与文字、文学的密切关系,明确借助传统劳动文化破解小学识字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一,建构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归纳有关农业劳动、渔猎劳动、家庭劳动与服务劳动四类具有劳动文化内涵的汉字,梳理和分析四类汉字的基本内涵与劳动元素;第二,选择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根据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探析、总结识字教学中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策略,实现语文素养、劳动素养的同步培育。

关  键  词 小学;识字教学;传统劳动文化;跨学科学习

引用格式 高旗,纪海龙.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建构与策略选择[J].教学与管理,2024(05):44-49.

汉字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代码,承载着我国的历史发展与文明演进,原始时期的劳动生活对汉字创制具有奠基性意义和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象构形、依形定义,创制了大量辅助劳动任务、记录劳动生活、反映劳动文化的汉字。追溯这些汉字的象形符号,可以管窥原始的劳动场景,倾听远古的劳动呐喊,触摸先民的思想脉搏。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重文字、轻文化,重字形、轻字义,重数量、轻质量等现状比较突出,导致学生亲近母语文字的“心理温度”不高[1],识字兴趣不浓,字词句运用能力不强,汉字文化底蕴不深,汉字审美能力缺乏,识字教学效率一般。

因此,小学识字教学应当融合传统劳动文化,以传统劳动文化建构知识情境,以字源分析为基本手段,完善和深化汉字学知识,校准识字教学目标,创新识字教学方法,察今知古,稽古振今。教学目标追求语文、劳动的互补融合,教学方式采取语文、劳动的跨学科学习,教学环节注重语言运用与劳动实践的搭配衔接,教学效果实现语言素养、劳动素养的同步发展,最终达到“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2]的课标要求。

一、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建构

汉字是传统劳动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关键媒介。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识字表、写字表以及相关教学要求,我们系统整理具有劳动文化内涵的汉字,形成《具有劳动文化内涵的常用汉字整理表》。结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类型的划分情况,将具有劳动文化内涵的汉字归纳为四类:农业劳动、渔猎劳动、家庭劳动与服务劳动类汉字。四类汉字中大体包含五项劳动元素:劳动行为、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劳动场所(设施)和抽象劳动文化内涵。劳动行为如艺、采、牧、猎、逐等字,劳动工具如弓、罗、车、舟、马等字,劳动产品如禾、麦、谷、粟、稻等字,劳动场所(设施)如室、家、仓、陷、阱等字。抽象劳动文化内涵主要指无法纳入前述四类的劳动概念、态度或精神,这类汉字如奉、妇、年、力、农等,没有指向具体的劳动工具、行为或场所,其内涵往往无事可指、无形可象。

1.农业劳动类汉字梳理与分析

3.家庭劳动类汉字梳理与分析

述汉字,了解卜算、医疗、典当、差役、教育、手工等古代行业,有利于学生理解职业起源、发展与传承,感受和反思服务行业类汉字的现代意涵,树立人生理想,做好职业规划。

二、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选择

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主要包括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策略。

1.基于传统劳动文化,探究识字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发展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應当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基于传统劳动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生活对汉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挖掘和感悟汉字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学习和传承汉字中蕴含的劳动文化,通过探究、质疑与反思等手段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

最后,通过学习相关劳动歌谣,深化对《田家四季歌》的主旨体会,咂摸田家的悲喜忧思、四季的冷暖温煦、作者的朴素关怀。立足语文,思接千载,审乎劳动,视通万里,逐步实现发展文化修养的目的。

2.基于传统劳动文化,探究识字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发展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传统劳动文化,师生可以在探究字源的实践中,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关联,促进由字及词的词语辨析、由字及句的语境理解、由字及篇的文化思考与情境体验,保持识记总量与文化底蕴的同步积淀,促进识认、理解等内在的知识建构与口语、写作等外在的表达运用的循环发展。

(1)基于劳动方式、劳动资料方面的传统劳动文化,探究偏旁与字音、字义的关联。把握关联,通过声旁推测字音,通过形旁推测字义,把握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理解形声字的构字原理。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第四课为《中华美食》,其中的菜肴与主食多为我国传统美食,相关名称基本由做法和食材组成。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求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美食名称,初步理解文本内容。二是探究炒、拌、炸等做法的内涵。朗读“烤鸭、水煮鱼”后,从“想象成品”,转变为“联想相关做法与原材料”,从而深化对字音、字义的思考,强化对劳动方式的辨别,增强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兴趣。如炒,从火从少,炒菜用时很少,要把握火候;拌,从手从半,用手把多种食材和配料搅合或调匀;炸,从火从乍,把食物放在滚沸的油锅中熬熟。通过探究声旁、形旁,把握不同烹饪方式的特点,了解美食所以“美”的原因和变“美”的过程,利用熟字识记字形。三是利用偏旁归类汉字。煮、煎、蒸都是四点底,炖、烤、爆、烧、炒都是火字旁,说明四点底和火字旁均与火有关。构造左右结构的汉字时,常用火字旁。构造上下结构的字时,常用四点底。根据“我还能说出更多的家乡美食”的泡泡提示语,结合查字典等方式,探究更多美食名称、做法及食材,养成利用形声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来识字的习惯。四是安排课后活动,搜集与中华美食有关的典籍、文章、诗词,在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拓展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

(2)基于劳动行为、劳动工具方面的传统劳动文化,探究偏旁与字义的关联。把握关联,通过偏旁推测相关的字义词义,认识事物、体验劳动与识字学词互相促进。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劳动类词语,第一组:扫帚、抹布、拖把、水桶、簸箕;第二组:扫地、擦玻璃、倒垃圾、摆桌椅。教学本课时,一是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词语,掌握“扫”的多音变化以及“帚”“璃”的轻声变化。二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特征:第一组都是劳动工具,第二组都是劳动行为。三是组织学生探究:劳动工具、劳动行为分别与汉字偏旁有何关联。簸箕、桶、布等字词中的竹字头、木字旁与巾字旁揭示了传统劳动工具的材质,扫、擦、摆、拖等字中的提手旁揭示了传统劳动行为需要用手来完成的特点。垃圾、玻璃、桌椅等词中的土字旁、王字旁与木字旁则揭示了相关物品的材质。四是拓展延伸:你还了解哪些劳动工具或劳动行为?用哪些工具完成哪些劳动?基于上述探究,挖掘汉字构造中蕴含的传统劳动文化内涵,通过联结劳动经验,深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增加他们分析字形字义、分类归纳词语的能力。

(3)从劳动类汉字的字源分析出发,创设完整的语文课堂情境,发展学生表达、理解、记忆等能力。以三年级上册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为例作一说明。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科学内核为反刍现象,人文主题为友爱互助,语文要素为详细复述。了解反刍现象、厘清反刍过程,是深入文本、强化理解、练习故事复述、增强情感体验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多媒体直接出示反刍的概念、图示,把语文课上成科

3.基于传统劳动文化,探究识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发展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渗透汉字书法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汉字所隐藏的千姿百态的劳动物象,感悟汉字书法与劳动形态的自然融合之美。基于对关键字词的形体美、内涵美的理解,助推文学审美教育,以作品细读为基本方式,透过语言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实现语言文字作为劳动技能与审美对象的统一。

(1)发现农事规律之美。耘田、绩麻等劳动,使学生既可以产生真实而生动的图景想象,也可以获取理性而全面的事理认识。如针对耘田,展现一耘、二耘、三耘的图页[4],观赏“丰苗翼翼出清波”的田园美景,体会“荑稗丛生可若何”的忧心慨叹,“目睹”农人“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的劳作场面,感悟“非种自应芟薙尽,莫教稂莠败嘉禾”的管理之道,联想“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的修身之法。

(2)体会农人辛勤之美。“农田亦甚劬,三复事耘耔”——经历上述拓展学习,再次回归课文,吟诵“耘田”,则有腰腿之酸、丰苗之甜、三耘之苦、烈日之辣、汗水之咸,读出“昼出耘田”的五味俱全、事理兼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昼出耘田”如此辛苦,农民能否日落而息呢?不是的,即便辛劳一天,农人还要在夜间“绩麻”。结合对耘、麻等字的探究,观察农人夜以继日的劳动状态,理解“当家”就是劳作养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方面反映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另一方面反映或耕或织的社会分工。一个“各”字,写出了“乡村四月闲人少”的初夏农村忙碌之美。

(3)感悟儿童学农之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各当家”“闲人少”,那么小孩子也“昼出耘田夜绩麻”吗?学生回答:小孩子不会,因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从而自然理解“童孙”就是小孩子。教师启发:“既然不懂耕织,小孩子又在做些什么?”学生回答:“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不会耕织,也不会种瓜,却在桑树林边学着种瓜。”这一句诗中既藏有农家才了蚕桑、已经种瓜的紧凑安排,也蕴含瓜桑套种、节省土地的农业知识。小孩子虽然懵懵懂懂,但也主动地“学种瓜”。想象他们笨拙、生疏的动作,则能进一步感受其天真可爱的状态、热爱劳动的品格,读出小鬼当家的趣味。

(4)联想农村生活之美。教师总结:昼与夜交替劳动,儿与女各有分工,耕与织秩序井然,“未解”与“也学”前后相承,从而全面地体验到村庄紧张而忙碌的氛围。课后,对比学习“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蓬头稚子学垂纶……路人借问遥招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充分感受古代儿童丰富、有趣的劳动生活。一是为了深化对“田园四时杂兴”的主题理解,二是能够衔接下一课时的《稚子弄冰》《村晚》,提前帮助学生走进自然的乡村情境,熟悉天真的儿童形象,理解朴实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向往之情。

4.基于传统劳动文化,探究识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发展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应当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在汉字探究与文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传统劳动文化,引导学生把观察字形与观察事物图景相结合,辨析字义与辩白文章思想相结合,探究关键字词句与探索思维生长点相结合,不断发展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扩散、聚合等创造思维,锤炼敏捷、灵活、深刻、独创、批判的思维品质。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文體组元,形成“寓言故事”主题单元,旨在通过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其中道理,发展思辨能力,认识寓言体裁。如第一课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堪称典型的中国古代寓言。

(2)发展辩证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作第二重思考:第一,耕者“释其耒”而“待兔”,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守株待兔是不是不劳而获?算不算劳动行为?第三,耕者想要“复得兔”,有何办法?思考后交流心得:第一,从耒具之简易、耕者之外貌、生活之经验,推测耒耕之辛苦、收入之微薄、守株之轻松,理解耕者改行的原因和苦衷;第二,守株待兔需要“守、待、捡拾”,也是一种劳动,只是劳动效率较低;第三,耕者应从“兔走触桩”现象中获取启发,寻找兔穴或观察兔子行走路线,设置捕兔的网套,从守株待兔改进为“守穴待兔”“守网待兔”。

(3)发展创造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作第三重思考:偶然捡到“折颈而死”的兔子,耕者就会天天“守株待兔”吗?偶然捡到100块钱,你会天天守在那里捡钱吗?现实生活中,靠侥幸过日子的人很少,而寓言是为了启迪世人,广增教益,所以故事必定寄寓着更为普遍而深刻的哲理。教师适时补充故事原文:“……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该句译为: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基于对完整篇章的新理解,师生还原守株待兔的本来寓意:讽刺墨守成规而不愿与时俱进者,讽刺本领有限而不愿学习创新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体验:在班级管理中,有没有墨守成规的班干部?在家庭生活中,长辈会不会过度强调某些教条?对这一类“守株待兔”的人或事,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启迪学生发现:守株待兔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我们要善于反思观察,勇于改变创新。

最后,指导学生自学课后“阅读链接”——《南辕北辙》,进一步感受并尝试总结中国古代寓言的文体特征。其中的辕、辙二字,题中有、文中无,题文分离,不易理解。教师可以从探究生字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题目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个体生命,以朝向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国人生命之道的文化世界,进而确立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5]基于这种目的,反观传统劳动文化与识字教学的融合实践——在教学中围绕劳动类汉字进行意义探讨,正是深入文字、文学、文化,以至于作为文化具体样态的劳动生活的典型探索,也为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记录、表达个体对生命与实践的切己体验奠定了基础。这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应当根据传统劳动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有效经验,探索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完整的语文教学的基础建构与策略选择,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整体价值,承担国人的文化期望、坚守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卢谦.识字教学科学化的现状与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75-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3] 朱文叔,等.新课标小学初级国语读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3:34.

[4] 爱新觉罗·玄烨题诗,焦秉贞绘图.御制耕织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3.

[5] 叶波.为语文的教育还是为教育的语文——与温儒敏教授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8):33-43.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识字
热爱劳动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