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企合作背景下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农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分析

2024-02-21陈志丹谢克孝蔡雪玲

教育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陈志丹,谢克孝,蔡雪玲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一、引言

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高层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造就了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式。2013年和2015年教育部分别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导文件,指出全国高校应当以联合培养模式为基本思路,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1-2]由于专业硕士教育起步较晚,至2016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仍只占研究生总数的30%。[3]现阶段,为符合国家经济战略需求,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多为校地企三方联合培养,其中校方主要负责理论基础培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协调、引导和监督,企业主要负责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了学校社会贡献、地方人才引进、企业招岗需求以及研究生创业就业的四方共赢。[4-5]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存在培养方案不够科学、方向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一些单位甚至直接沿用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因此,各高校致力于持续改革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不断强化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机制的稳固性、健全性和创新性。[6]

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结合多年的专业硕士培养实践经验和研究生视角的实证调研反馈,构建以校地企三方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效果强化支撑模型,分析探讨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时的现状、困境及对策,为我国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供改革启示。

二、存在的问题

我校农业管理专业建设点位于安溪茶学院,学院为校地共建的福建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依托地方茶产业优势开展农业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学校农业管理专业实践拥有院级校外基地共22家,研究生专业实践导师库人员61人,主要为外校相关专业教师及政府、企业等单位技术骨干,以此支撑研究生依据个人培养方案选择合适的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课程实践时长至少24个星期,共计6个学分。需制订翔实的实践计划并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每星期需完成1篇工作内容周记。实践结束后需通过专业实践考核汇报答辩,并提交实习全过程相关音视频和图片资料以证明实践内容。

通过收集已经完成专业实践的36名我校2019级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反馈的调研问卷,发现目前农业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一些师生对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周期设置为24个星期,约为6个月,而本次调研对象中有18人表示实际专业实习时间仅3至6个月,占调人数的50%,甚至有2人表示实际时间不足3个月。同时,有30%—40%的研究生表示实践内容与本专业的学科领域相关性一般,只是偶尔得到校内及校外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该结果表明,校内外导师对专业实践内容的充实度和关联度并不重视,结果可能导致研究生也不重视专业实践,出现专业实践深度不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实践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

一方面,企业对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的认识还不到位,基地建设不稳定,基地管理困难。每学年学院会与合作到期的实践基地和校外导师联系续签事宜,均会出现部分单位和人员选择不进行续约,给持续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造成很大困扰。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基地提供的支持不完善、不均衡,调研中有25%的受访研究生表示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实践单位的保障与补贴,并有52.78%的受访研究生表示实践期间产生的差旅费需要自行承担。一些企业将与学校合作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作为增进关系的一种形式,以便能够获得更多科研支撑和政府支持,而较少意识到基地建设对公司未来人才储备的影响和益处,培养研究生的动力和实力严重不足[7],不利于构建“校地企生”四方共赢的合作,也容易造成校地企合作关系的不稳定、不持续。

(三)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与实践计划不一致

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契合硕士研究生所选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生对该领域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但调研发现,58.33%的受访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仅从事文件处理和流程办理等基础性工作,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和辅助专业性工作的只占总人数的19.44%。这表明研究生的实际实践内容偏离实践计划,在本就不充分的专业实践期间未能深入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导致实践能力提升空间再度压缩,专业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四)校外实践导师与实践单位和研究生沟通不畅

约25%的研究生表示在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中与校外导师较少沟通。社会工作流动性较大,许多校外导师作为社会工作者,面临着调动、辞职及转岗的现实问题。当校外导师不在原单位工作时,容易出现对应的实践基地不承认、不愿意培养该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情况。同时,研究生与校外导师指导关系、交流互动及空间距离的割裂,导致校外导师热情不高,未将指导培养研究生实践视为自己的工作,使得指导效果和专业实践成效大打折扣。[8]

(五)部分导师对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实践过程及成果仍具有较强的学术倾向

部分校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受自身教育经历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界限模糊不清、差异认知不明,甚至出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当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指导的情况。[9]在本次受访的36名研究生中,仅有1人认为专业实践的成果应当体现在专利申请上,而41.67%和66.67%的研究生分别选择了参与科研奖励和发表论文。由此可见,部分校内外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硕士时,仍以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思路要求研究生,重学术而轻实践。培养方向的学术倾向化,使研究生不得不花较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更多情况下专业实践对研究生而言只是“学术之外的内容”。

三、思路及对策

从我校农业管理硕士专业实践过程可以看出,专业实践问题贯穿整个实践阶段。只有针对现实情况,将强化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视作一个系统工程,各强化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提出既具体而协调的改革方案,使强化实践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本文遵循上述思路,结合问题和现状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深入细化专业实践工作方案

专业实践应当包括研究生在实践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应用的方法,以及具体的内容和要求。[7]专业实践过程中,技能训练不充分、实践能力提升不充足等问题固然与培养方式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实践开展前,制定工作方案不够科学严密。多数方案只是对实践需要掌握的大致技能提出一个概念性的预期,并没有量化的细致方案,对培养过程各个阶段的分工和应取得成效的计划涉及更少,导致校外导师在实施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培养方向、要求和进程。因此,在制(修)订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方案时,对研究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的内容、需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的标准等要有明确清晰的规定,以便校外导师能够依照既定方案,有目的地指导、监督研究生实践工作。

(二)提升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参与度和动力

第一,要在研究生实践计划制订阶段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紧密度,力求组建优势互补、合力互助、分工明确的“双师型”导师队伍。第二,要给予校外导师相应的培养动力,例如,可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进行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等育人成果评选,适度提高校外导师指导薪酬,也可邀请其到学校进行行业前沿与技术的专题沙龙讲座等,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型合作方式。[7,10]校外导师应充分认识自身的指导价值,重视自身的责任与地位,实现学院与企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研究生校外实践过程中的充分沟通,明确校外实践目的,确保实践任务一一落实。

(三)强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不稳定和低持续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实践基地能否满足培养条件的考察不够充分;二是实践基地看不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益,动力不足,不愿意提供相应的物力、人力,长期合作意愿不强;三是校企双方合作基础脆弱,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随时可能出现单方面发难的可能性。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地企合作的机制优势,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资源优势及协调、监督作用。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与有实践岗位需求或可提供实践平台的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签订实践基地建设协议,选配研究生到基地实践;另一方面,可由政府出面收集基地建设信息并提供给学校,学校派出相关专业教师现场考察,签订三方协议并授牌,以政府为中转,建立一个数量多、类型全、质量高的实践基地信息库,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当有基地或导师无法支持实践时,可以及时调换。与此同时,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研二、研三阶段基本并无课程或有少量课程,时间较为充裕与自由。因此,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专业硕士就业政策条件,在研究生实践过程中,允许研究生提前与企业、政府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从而延长企业、政府考查研究生的时间,也为企业增添培养动力,进而为提升专业实践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四)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类型,其学位论文题目宜以解决应用型问题为出发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现阶段培养专业硕士的学术化倾向,使其学位论文选题往往带有很强的理论性,与现实问题联系不强,更难以与实践内容相关,致使专业实践内容无法结合毕业选题。研究生需另花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引起研究生不重视专业实践,选择性缩减实践时间,走形式,让校方失去信誉、让地方失去耐心、让企业失去动力,陷入越实践越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因此,专业硕士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前,要充分与校外导师沟通,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视角和实践经验,结合校内所学习的专业理论,选择一个与专业实践相贴合、能够在实践中开展和完成的毕业论文选题。同时,在专业硕士开题时,学院可以邀请企业及事业单位导师参与,并对答辩专家进行事前告知,使其有侧重性地考查选题的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应用型问题,提出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专家意见,利于研究生明确专业硕士的选题方向,增加专业实践投入。

(五)严格专业实践考核

要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增加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对研究生参加校外实践过程中的各环节应取得的成效提出严格要求,制定翔实的考核标准,以加强对农业管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实践成绩评定时,可以将校外导师对该生实践过程中表现的评分、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实践表现及实习周记的评分,以及实践考核答辩评委的评分三部分按照一定权重计算总分,而不是单纯以实践考核汇报分数作为总分,从而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从研究生实践基地实习管理、实践取得的成果、知识技能掌握等方面着手,统一细化管理标准,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实现由实践基地的导师和相关负责人共同评价,检验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强化专业实践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强化专业实践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以上五项强化要素,互为影响,有机融合。细化专业实践工作方案内容和要求有利于专业实践的实施和评价,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是强化专业实践过程化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是强化专业实践的基础条件,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结合是强化专业实践的内在动力,严格专业实践考核是强化专业实践的保障,对专业实践起着综合强化作用。

四、结语

专业学位硕士的储备与培养是突破我国目前及未来科技难关、行业困境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方式改革才能打牢基础、效果显著。在校地企合作模式被认为是最佳路径的方案下,仍需要正视三个培养单位各自的问题,并以强化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为目的,以“四方共赢”为原则,以动态改革、优势互补、细化方案及联系紧密为方法,这是实现专业实践效果的最优解,为我国培养有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