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理念下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实施成效及优化路径

2024-02-21刘丽田吴华荣

教育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活动

刘丽田,周 颖,吴华荣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一、问题提出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组织专题“思政大课”。[1]聊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大思政课”的建设号召,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微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无缝对接思政课堂和学生生活,构建了思政教育年历体系,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节日、纪念日的仪式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本文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探讨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实施成效及优化路径。

2022年,我校开展了1258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涉及传统节日、庆祝节日、纪念日(公祭日)、公益节日四大类型,涵盖我国法定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我校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覆盖范围广泛,基本实现了学生全面覆盖。在组织形式上,既有演讲朗诵、摄影书法、征文比赛、卡片制作、手抄报、升国旗等传统活动形式,也有短视频创作、心理情景剧、主题脱口秀、参观红色云展厅等新型活动形式。

“大思政课”理念是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既是高校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需要,也是国家扎实推进2035、2050战略蓝图的需要。[2]系统精准研判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育人的效果是进一步优化“大思政课”格局的必要举措,也是凝炼我校经验,推广我校样板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本文立足学生的角度,围绕思政教育年历实施效果开展调查,总结经验,探寻不足,进一步提出优化思政教育年历路径,以期通过科学评估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落实、推广普及思政教育年历,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生认知、行为、情感三维度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实施成效进行调查。使用问卷星对聊城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01份。学生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基本信息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14个问题,形成“聊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年历活动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3个背景信息题和11个具体问题,其中背景信息题包括性别、年级、学科,具体问题包括认知维度(4题)、行为维度(4题)、情感维度(3题)。对知行情三维度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7,信度较高。

三、研究结果

(一)认知水平

多数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有一定了解并认为有必要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学生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在必要性上,90.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占比为45.80%,说明学生对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认可度较高。在了解程度上,虽然多数学生比较了解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但非常了解的仅有21.28%,半数学生仅是听说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活动质量上,40.97%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质量不高。在目的性上,学生参加活动存在价值性和功利性的双重特性,参加活动的目的一是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二是为了获得活动积分奖励,积分奖励高的活动更容易受学生的青睐。

如表2所示,在性别差异上,不同性别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必要性、了解程度、活动质量认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认知水平均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不同年级学生在开展活动必要性、活动质量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了解程度上并无差异。大一学生对开展活动的必要性和活动质量的认知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即大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在学科上,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必要性、了解程度、活动质量认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均高于艺术体育类,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认知水平高于艺术体育类。

表2 差异性分析

由此可知,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认识水平较高,但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质量不高,学生在参与目的上存在价值性和功利性的双重特性,并存在性别、年级、学科差异。

(二)行为表现

85.66%的学生参加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学生的参与行为较积极。90.4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由此可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如下: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频次与用时占比偏低,77.01%的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次数为0—9次,86.42%的学生平均每次参加活动用时0—2小时,71.01%的学生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不超过25%。由此可知,虽然多数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很重要,但从认知转为行为的动力不足,与真正能够做到外化于行尚有一段距离。

如表2所示,在性别差异上,不同性别学生在参与过活动、参与次数、平均用时、占用活动总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显著高于男生。但是,在参加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学生中,男生在参与次数、平均用时、占用活动总时间比例上均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大一学生在是否参与活动、参与次数、占用活动总时间比例上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差异上,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参加活动平均用时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平均用时超过1小时的学生中,理工农医类与艺术体育类基本持平,且理工农医类明显高于人文社科类。

(三)情感收获

95.77%的学生认为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有所收获,93.20%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值得参加,94.47%的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开展效果满意。在性别差异上,不同性别学生在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收获程度、投入时间精力值得程度、教育效果满意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均高于男生,女生总体情感水平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不同年级学生在参加活动收获程度、投入时间精力值得程度、教育效果满意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大一学生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一学生总体情感收获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学科差异上,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投入时间精力值得程度、教育效果满意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理工农医类。

四、缘由探赜

(一)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了解不深入

研究结果显示,半数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了解程度处于“一般了解”阶段,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没有清晰的认识。究其原因,在客观上,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实施时间较短,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内容的信息量较大;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宣传不到位,宣传侧重于覆盖面,未推出全面普及讲解的政策,且大多数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由某一学院举办,宣传途径限于本学院网站、公众号,学生很少关注其他学院媒体,使得活动实施效果的推广面受限。在主观上,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独立思考,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理解及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只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无主观意识,导致多数学生仅听说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

(二)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质量不高

研究结果显示,40.97%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质量不高。原因如下:一是部门与学院、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协同联动不足,学院间举办活动联系甚少或并无联系,资源整合性不强,同一类型活动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二是学院负责教师工作任务重,疲于应付组织各类活动,对活动的审核、审批不够严格,对活动组织过程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三)参与目的存在价值性和功利性的双重特性

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奖励。研究结果显示,75.90%、68.55%的学生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目的是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交际能力,68.7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前者是靠内部动机驱使,体现了其价值性特征;后者是靠外部奖励驱使,体现了其功利性特征。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能给学生学习带来稳定、持久的动力,外部奖励可能会降低其内在动机,即如果当个体将外部奖励理解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控制时,外部奖励就会损害内在动机。部分学生将第二课堂积分奖励作为个人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条件,这削弱了参与活动本身的价值性。

(四)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认可度、了解程度、参与率、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认可度、了解程度高于男生,但满意度、参与率低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在参与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中,女生的参与频次、投入时间低于男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女生的同伴效应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在报名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时跟风居多。因此,女生参加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了解程度上高于男生。虽然男生参与比例略低于女生,但更多男生抱着感兴趣的心态参加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比女生更愿意在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中投入时间精力,在实施效果上比女生更满意。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必要性、参与率、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认可度、满意度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参与率低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参与率低主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一学生于2022年下半年入学,未参加上半年开展的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受形势影响,下半年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导致大一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数量、频次、投入时间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认可度、了解程度、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认可度、了解程度、满意度上,人文社科类的学生高于理工农医类、艺术体育类,而学科特点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偏向文科,因而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思政教育理解力、认同感上优于理工农医类、艺术体育类的学生。

五、优化路径

结合我校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实施成效的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的缘由探赜,为了增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有效性、价值性、引领性,本文提出了矩阵式推进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凸显六个关键词的优化路径。

(一)协同:落实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联动

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大多存在部门与学院、教师与学团之间条块分割、联动不足的问题,聊城大学在推出思政教育年历之初,探索出以思政教育年历为抓手,强化大思政育人的顶层设计,通过年历的实施把分散的力量和资源整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引领、学团系统组织实施、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党委宣传部协调督办的联动协作机制。思政教育年历实行一周期以来,条块分割、联动不足问题仍存在。推行思政教育年历并非单兵突进,而是采取整体设计的方式向前推进。顶层设计重在落实,学校党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协调督办作用,把协调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资源合理整合上,全面把握各部门各学院各群体工作性质、任务职能等,防止各部门各学院各群体间的“内耗”,把督导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补齐短板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自上而下高位推动思政教育年历工作落实落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全校学生全面推行“5分钟思政课”,普及思政教育年历。学团系统组织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要全面把握各院团委工作承载力、各学院学科特色,充分发挥统筹实施作用,确保思政教育年历36项活动的实施针对性、有效性。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积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藏的36个重大节日纪念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落实顶层设计,突破统筹发展,推动部门功能明晰、分工明确、协同发展,促进学校资源利用最大化,达到“1+1>2”的效果。

(二)质效:正视问题短板,全面提质增效

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思想政治工作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生活、进学习、进头脑。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一经推出便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圈粉”,体现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需求和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活动低质化的问题。高质量、高品质的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才更具有时效性、渗透力、持久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思政教育年历活动需做到全面提质增效。“大思政课”不仅在于视野之大,更要追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4]为此,一是要加强活动审核管理,建立活动筛选机制,实行思政教育年历活动选报制,鼓励学生参加具有价值性的高质量活动,淘汰过时、陈旧、俗套的活动,实现保量提质。二是要建立活动监督体系,加强实施活动的过程性管理,避免因人员不足、时间紧张、场地短缺、主办责任心弱等导致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质量下降问题。同时,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工具如数字平台、智能化检测工具等,助力活动开展精细化、可操作化、可评估化,确保高质高效。三是要强化思政活动网络供给,丰富高校思政活动数字资源,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智能技术支持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有效开展,是目前高校开展高质量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全新方向。[5]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采集学生行为、认知等全要素数据,构建与思政教育活动相关的学生数据集合,以此为依据,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助力思政教育年历活动高效精准。

(三)平台:拓展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力度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价值重大。聊城大学宣传推广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恰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真实写照。聊城大学具有不同种类和特点的宣传平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强“完善—体系、把握—信息、借助—技术”的耦合性、联动性与合力性是拓展宣传平台、扩大宣传力度的重要抓手。“完善—体系”是指借助学校网站和学校App、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文化长廊与宣传牌、学生组织与社团等新兴和传统载体,将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从点到面、有序平稳地推进,构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宣传体系,加强宣传频次,提升宣传效果。“把握—信息”包括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国家关于思政建设的文件信息、“大思政课”建设及相关资源信息、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开展状况、实施效果信息、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参与主体信息、特色品牌活动库信息等,在搭建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宣传平台中整合信息资源,精准宣发,打造聊大特色。“借助—技术”是指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数据预测、数据信息与数据评估,打造学生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数字画像。

(四)视角: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学生视角

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6]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受众目标是学生。德育是人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7]德育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样态为供给,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群体需求多样,更关注个人主体地位。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到达成目标与满足需求相统一。高校要识别学生需求,开展差异化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偏好,将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于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中,精准识别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价值取向,分门别类设计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凸显活动侧重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另外,高校要精准滴灌,将学生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将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深入挖掘学生关心的热点、关注的焦点、关切的难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年历活动,这既能达成普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教育目标,又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需求的发展目标。总之,在开展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学生视角,这是提高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年历活动。

(五)精品:凝炼品牌特色,打造精品活动

打造思政精品活动,锻造思政品牌特色,提升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才能使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经久不衰。从效能论理论视角来看,任何系统性工程的实施开展都必须辅之以相对应的工作方法,才能把各个构成要素的效能充分激发出来。[8]与之同理,精品思政教育年历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够将思政教育年历的特色凸显出来。为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年历活动,高校要汇聚多方力量,构建集品牌管理、品牌培育、品牌发展、品牌传播于一体的品牌能力提升一站式服务体系,致力打造一批记得住、叫得响、走得出的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精品品牌活动,推动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精品品牌成为引领思政教育向“特、精、新”发展的新标杆。一是要落实整体规划,增强体制保障,使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确保思政教育年历精品活动开发责任人,负责组织团队结合校本资源挖掘和凝炼思政教育年历品牌特色,同时注重活动视野升格,增强精品活动的开放性、时效性、针对性、互动性。二是要加大扶持力度,关注重点活动培育、特色工作室发展,积极发挥品牌优势,加大组织协调和资金政策投入力度,把作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三是要发挥优势,凝炼特色,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科特点,依托高校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独具学院特色的思政教育年历品牌精品活动,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政教育年历活动优势品牌。

(六)价值:深挖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9]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引导青年价值取向的指路明灯。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精心引导和栽培。为增强思政教育年历的育人实效,高校需从育志、育心、育德的三重目标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实现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相统一。一是要注重理想指引以育志。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年历中的思政元素,围绕共产主义理想,聚焦雷锋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年历的价值塑造功用,实现思政教育年历教育的育志目标。二是要深化精神涵养以育心。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年历蕴含的价值内核,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人精神信仰的重塑,实现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教育的育心目标。三是要培养情感认同以育德。深挖思政元素,注重情感导向,实现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理念认同,并在实践中将价值理念外化于行,以达成育志、育心、育德的三维目标,实现学生、认知、行为、情感合一,助力培养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聊城大学思政教育年历活动是“大思政课”理念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本文依托思政教育年历活动,凝炼我校经验,推广我校样板,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