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2024-02-19吕洪波
吕洪波
(滨州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各民族都有相应的传统体育活动,彰显了民族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民族生存的全貌,具有突出的科学内涵和文化特征。民族体育运动受到了习俗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还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很多高校学生是少数民族,从小受到民族体育运动的熏陶,在步入大学以后,可以将自己本民族的体育运动带到学校来,这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会产生促进作用。体育教师需要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汲取营养,优化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从民族传统体育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开发出更多健身和娱乐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训练和技能训练等活动。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一)缺乏个性化教学和层次化教学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没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层次化的教学探索活动,仍然在采用老一套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教学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课心生厌烦,甚至出现了旷课、逃课的现象。部分教师虽然导入了部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但是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其内容和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相似,很难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水准,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展缓慢。
(二)过度关注学生的达标率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检测,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学年中分别开展体测活动,对于学生的体测成绩有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无法如期通过考核的学生而言影响巨大,关乎学业和工作,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相应的体能测试。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则围绕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高校体育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就整体而言,其片面强调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通过率、达标率,导致学校教学活动的功利色彩突出,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且亟待优化
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功利色彩突出,围绕着学术研究、理论教学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而对于体育教学则关注度不高,同时学时分配较少,课程设计的不够全面和系统。有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有的教师则为了赶进度而压缩学时,导致课程内容无法全面落实。与此同时,有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任务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学分,对于挖掘自己的身体潜能,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则兴趣不大。总之,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调整力度不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四)无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和价值
有的学校虽然运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项目来开展教学工作,却没有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条件、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只是导入了这种形式,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演示,由学生进行学习,没有开展更加高效的体系化的研究活动。舞龙、舞狮、五禽戏、射箭、蹴鞠、摔跤等各种传统运动的引入没有让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气氛更加活跃,没有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反而是由于各种考核要求而让学生应接不暇。这充分说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优势。
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作用以及主要特征
(一)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和重要代表,需要让各族人民共同传承,这就需要人才支持、基础设施支持。高校则具有大量的专业人士以及更加专业的场地和设施可供选择,可以在高校进行相关民族文化开发和传承的研究活动。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也十分关注,他们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导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承担这一项任务。此外,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能够为人们的日常娱乐提供支持,让学生熟悉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到这些传统体育运动的起源以及和劳动生产与其他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体会的过程中进行传承。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更多新的源头活水,需要借鉴更多的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涵来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发工作将会对高校体育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极富地区特色的体育项目,其娱乐性、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都十分鲜明,学校可以在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发展水平。舞龙、舞狮、摔跤甚至是骑马、射箭都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对于传统体育运动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配合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因此,导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提高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效率,为其多样化发展、科学化发展、体系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课时长度和课程比例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行了开发,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工作、项目内容的开发工作进行了更多的研究,适当增加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课程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学习习惯。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情和本校实际情况来安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决定课程比例、课时长度以及课下探究的任务量,可以在综合运用现有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健身与锻炼器材的基础上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比例,并且挂出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通过网上选课、挂牌、选课等形式自主挑选自己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参与习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开展一系列的学情调研活动,从学生那里了解课程推进的具体情况,然后调整课程,对于学生所喜爱的课程则可以增加学识。总之,根据学情和教情来调整课程比例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研与教学水平
缺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关人才以及完善的教研机制是很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在教学、教研和备课等活动中都面临不利因素的考验。部分高校教师数量有限,且部分教师缺乏民族传统体育背景,没有相关的开发经验,在进行相关体育项目开发时带有局限性。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研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效率,学校可以开展更多的集中备课和集体教研活动,使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策略,形成健全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模式。而这就需要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与教研能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队伍。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培训活动和民间采风活动,让本校体育教师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民族体育的基本技巧、运动方法以及表达形式,开发更多的混合项目,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双重特点。
教师应先掌握项目精髓,然后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形成良好的备课与教研机制。高校可以组建专门的民族体育教研室,以高校骨干体育教师为基干力量,通过人才引进和社会招聘等诸多途径来选拔人才,让具有专业的民族体育背景的有识之士加入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这可以强化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研与开发活动的有效性。
(三)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当注重具体项目的开发工作,体现出地域特点、文化特征、历史因素,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开展采集活动和优化设计活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力量来组织体育课程的开发工作。例如,北方冰雪天气较多,可以开展更多的冰上项目训练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享受拼搏的乐趣,在寒风中不断锐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意识;内蒙古高校可以开发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那达慕大会为背景设计摔跤、射箭、骑马等改良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加欲望;身处云贵川地区的高校则可以发挥地理优势,开发出更多的攀岩项目和划水等项目。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情来针对项目本身进行优化,决定项目难度,提高优化设计的效率,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强身健体,传承文化,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可以集中本校教师到各地进行调研和采风,重点搜集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了解活动规则、活动内容和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拍摄成视频集、图片集进行留存,在返回后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工作,和现有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紧密融合,进而丰富实践教学工作。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水平
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其他的体验式设备的使用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且优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的备课与授课负担。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理论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直接导入微课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或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自由下载,如此既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课下时间的利用率。在针对一些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技术动作演练和其他的演示教学时,教师可以拍摄全过程,在下次上课前播放这些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和体会。例如,在开展五禽戏、太极拳、长拳等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如此操作,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规范化程度,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工作更加的顺利,同时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在开展教学总结时,教师可以导入电子调查问卷,运用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来开展反馈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策略的开发积累更多的有效数据和实用经验。为了培养在校生良好的民族体育锻炼习惯,并且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运用,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来开展学情调研活动。教师可通过电话回访、组织学生填写电子调查问卷,进行线上答疑与网络评价等形式来了解更多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的具体信息以及学生的具体感受,从而获取学情,调整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策略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方向,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五)依托学生社团和其他团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探索活动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效率和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化水平。此时,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会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提供支持。教师可以和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密相关的学生社团进行对接,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学生社团应利用好高校的教学资源,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方位推广,从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射箭社、马术社、摔跤社、自由搏击社、跆拳道社、武术社、太极拳社等社团。很多社团都会有自己的主题活动,定期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活动和技能培训活动,并且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成员可以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这和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旨不谋而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锻炼意识,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师可以和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协商,将部分选修课程的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可以将部分课程放在社团中进行,在此基础上调配人力资源、课内外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得到延伸和拓展。高校可以设置统一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使其和学生处等部门进行协调,共同开展社团活动,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路径的探索工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支撑。学校要对学生社团的社团活动以及日常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场地问题、设施问题、师资问题等,开展更加深入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探究活动。
(六)创新高效民族传统体育评价模式,提高评价效率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和项目,可以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开展教学评估与总结活动,对于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和巩固,让学生分析得失,总结知识和技巧。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情况,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结构的优化情况等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得失和变化,帮助学生优化现有的学习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相互评价、教师总评等形式来了解更多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相关的信息,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培养传统体育项目实践探究欲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评价,对于项目的优化设计情况、课堂氛围的打造情况、师生互动情况进行重点评估,便于教师获悉学情优化设计。教师要实现重点评价、科学评价、全方位评价于一体,这可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效率
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发更多适合于高校在校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部门、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可通力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发工作提供支持。学校应加大资金的保障力度,提供更多专项资金用于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学校制订经费运用计划,确保用于理论培训、器材采购、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活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改造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前,学校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如场地条件、器材条件、教学条件等来进行调研活动,建立统筹账户,合理分配的相应的资金与物资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在学校现有的能力范畴之内建设适宜标准的室内运动场馆和室外运动场地,并且建筑风格应体现出民族特色,建筑形式应当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理念。除此以外,学校还要对于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做好保障工作,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导入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组建由教师、相关专家学者、学生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验收小组,对于建设情况、维护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制定运营和维护措施,进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开发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形成了更多有效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策略,可以切实解决现阶段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教学形式陈旧,运用理念僵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提出了打造先进的师资队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开展更加多样化的社团体验活动等策略来优化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极大地增强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接下来的研究活动中需要围绕着传统民族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融合之路进行探讨,打造更加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强课程探索成果的巩固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