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研究
2024-02-18罗见闻陶晶
罗见闻 陶晶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赓续革命血脉、铸就民族辉煌的精神宝库。短视频视听化、多元化、跨时空的特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和传播具有促进作用。目前,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自媒体,主要通过符号元素、场景再现和声光特效呈现红色文化。然而,当前红色文化短视频存在传播内容趋同话题性不足、传播主体疏离缺乏共创意识、传播机制难以触发受众参与等问题。基于此,文章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红色文化短视频展开分析,构建其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可从内容强化符号表征,唤醒受众集体记忆;议程设置聚焦话题,搭建具身共在场域;传播技术智能交互,激发受众情感能量等角度提升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红色文化短视频;符号表征;议程设置;传播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在数字技术迅速更新、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载体之一[1]。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达95.2%,短视频几近成为全民化应用。各类媒介平台涌现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短视频作品,其中红色文化短视频因承载民族记忆和家国情怀,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沿阵地[2]。
一、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
(一)红色文化短视频内容构成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革命遗迹遗址、纪念场馆、伟人故居和历史文物等是可以实地参观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而革命故事、红色人物、战斗英雄等属于红色文化精神资源,传播主体可以由此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歌舞剧目[3]。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主要通过符号元素、场景再现和声光特效来完成视听转化。首先,红色文化短视频经常使用关联红色文化的符号元素,如党旗、党徽、红星等,吸引受众的关注[4]。其次,红色文化短视频通过剪辑过往影像再现重大革命事件,如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开国大典等,让受众沉浸式感受红色历史,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最后,声光特效在视频中起到触发情感的关键作用,红色文化短视频选择经典红色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共同激发受众红色情怀。
(二)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与平台
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自媒体,呈现主流话语与民间发声相互交融之势。政府机构主导的红色文化短视频主要发布在各级政府新闻网、大型综合类新闻网以及各类短视频官方账号上。社会组织主要指红色文化场馆、景区和研究机构,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影像化处理,制作相关短视频发布在专属平台和商业视频网站上,如上海的红途平台、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的抖音账号等。自媒体账号制作的红色文化短视频主要活跃在抖音、快手平台,内容相对零散且时长较短,质量参差不齐。
二、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现存问题
(一)传播内容趋同话题性不足
短视频时代,技术打破了传受双方的壁垒,传播主体呈现去中心化趋势,网络平台出现多元话语[5]。虽然各平台上的红色文化短视频数量增加,但是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趋同,无法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受专业水准和制作成本所限,部分短视频内容流于表面,口号式说教难以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此外,由于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视频制作团队具有相似的专业背景和思维模式,导致其所创作的红色文化短视频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二)传播主体疏离缺乏共创意识
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增多,红色文化传播从自上而下转为多元发声,但各传播主体并未形成协同共创意识。笔者在抖音平台分别搜索三类传播主体,除了部分同地域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关联互动较为频繁,自媒体账号极少与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互动。三类传播主体发布的作品内容高度重合,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前后呈现井喷之势,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6]。同时,一些自媒体账号为获取流量,在创作中故意制造噱头,甚至曲解和异化红色文化以博取关注,产生负面影响。红色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开发的宝库,网络平台的便捷交互提供了共创空间,红色文化短视频各传播主体应积极开展协同共创,确保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内容都能坚守正确路线、发扬红色精神。
(三)传播机制难以触发受众参与
红色文化短视频具有明确的宣传教育目的,致力于引导正确价值观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相较其他类型短视频,红色文化短视频不仅要将内容触达受众,还要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主动获取信息并参与互动的前提是个体需求被满足,这要求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在选题、制作、发布各环节要考虑受众需求。然而,当前各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缺乏对受众的关注,没有针对受众群体信息接收习惯设计传播路径,导致红色文化短视频虽然数量增长迅速,但受众反响平平。
三、互动仪式链建构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
模式
基于红色文化短视频的特性,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应用互动仪式链可构建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互动仪式链是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从微观视野与情境角度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关键的互动仪式过程中,不同个体再生出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这些情感能量最终汇集成群体的团结感,形成群体固有的社会关系符号以及群体道德[7]。互动仪式链强调具身共在场域、高度汇聚焦点和情感体验共享。因此,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可以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和传播发布中结合互动仪式链来构建传播模式。
(一)内容强化符号表征,唤醒受众集体记忆
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常用象征性符号来完成内容建构,主要集中在物源符号和语言符号[8]。革命遗迹和纪念场馆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主要叙事场域,而党徽、党旗等物源符号是红色文化短视频的重要叙事节点。语言符号在听觉上表现为红色歌曲、革命口号等,在视觉上主要呈现为热血红色和炽烈金色所象征的革命精神。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要将故事内容与各类符号深度融合,通过影像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首先,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通过数字技术拓展物源符号的表征功能,将当下叙事场域与过往史实自然衔接,打通受众记忆链条。例如,红途平台的“馆长说”系列短视频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口述历史形式,借助MR技术引领受众在历史影像中穿行。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系列短视频《这百年》,不仅放眼宏大历史,也聚焦特定红色文物,从小切口、微视点回顾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其次,视听语言符号充分参与叙事,以增强受众群体意识。红色文化短视频借助特殊音符能激发受众的记忆点,如有红色文化短视频将久经传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与新近发布的歌曲《万疆》分别作为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序曲和终章,通过听觉记忆的鲜明对比激发受众的家国情怀。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通过技术与文本的充分結合拓展色彩叙事功能,如在视频中使用动态遮罩和背景底纹来确定基础色调,在画面剪辑中凸显五星红旗和金色奖章等实体色彩。红色文化短视频在内容建构中强化符号表征,通过视听感官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由此建立并增强群体意识,为受众深度参与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奠定基础。
(二)议程设置聚焦话题,搭建具身共在场域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参与者需要一个共在场域完成身份标识和群体认同[9]。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可依托现代传播技术,通过议程设置聚焦热点话题、具身共在场域、实现受众具身参与。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在设置议程时,需要关注时间节点、关键热词和舆论导向。第一,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要在建党、建国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提前开展话题预热。如《人民日报》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征集百年祝福,为系列短视频《这百年》宣传造势;抖音账号“美丽浙江”专门开辟《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专栏,持续发布红色人物短视频并吸引受众关注。第二,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要通过关键热词抓取受众注意力。由于网絡平台执行算法推送机制,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不仅要对宏观话题进行拆解,还需要融入网络热词来增强作品的话题性。如其可以将“厉害了,我的国”“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盛世如您所愿”等带有具象性、亲历感的流行话语,融入红色文化短视频的话题设计当中,通过话题标签形成具身共在场域。第三,网络舆论场是受众具身参与的主要途径,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可以借助置顶导向性评论、回复评论等方式鼓励受众积极输出内容,从而强化具身共在场域。
(三)传播技术智能交互,激发受众情感能量
在互动仪式链中,互动被视为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受众群体通过情感的表达参与社会互动,由此构建社会身份。互动仪式链中共情的产生需要互动的激发,通过情感能量的累计实现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智能交互来激发群体情感能量。现代传播技术拓展了传播场域丰富了交互方式,虚拟现实和数实结合增强了线上具身共在场域的体验,H5互动小程序、抖音拍摄模版、一键生成专属徽章等定制化、个性化智能交互提供了多元输出端口并引发群体共创行为。2023年国庆节前后,各新媒体平台发起的“与国旗同框,向祖国表白”线上线下共创活动获得全网参与和一致好评,在该活动的一则作品中,网友记录自己与国旗合影,陌生人无意中闯入镜头的画面令人动容,迅速激发受众情感,被广泛点赞、评论和转发。智能交互中产生的大量UGC作品带有鲜明的自我展现特征,裹挟的个体情感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群体共鸣,从而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促使越来越多的受众投入文本再生产中。因此,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需要开发智能交互端口扩大群体共创空间,通过多平台联动和跨平台导流积累情感能量,提升传播影响力。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传播主体通过短视频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坚守网络文化阵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有力途径。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需要充分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在内容创作中强化符号表征,唤醒集体记忆;通过议程设置聚焦话题,搭建具身共在场域;传播技术智能交互,激发群体情感能量,引导受众从群体认知走向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并在互动仪式中实现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璐.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城市红色文化短视频研究:以西安为例[J].传媒,2022(09):73-75.
[2]周小红,何琳.“湘南红”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2):24-26.
[3]石金,王刚.贵州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02):28-31.
[4]陈周杰,黄琬淇.上海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10):37-42.
[5]孙嫣然,杨峰.抖音短视频中红色文化的正能量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04):71-73.
[6]杨凡.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创新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10):98-100.
[7]郑洁萍,李浩纯.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科技传播,2022(22):126-128.
[8]周瑾玟.红色文化短视频视觉修辞分析[J].传媒评论,2023(02):72-74.
[9]李世强.抖音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20.
[基金项目]2023年度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郴州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构建”(项目编号:CZSSKL2023116)成果;2019年度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郴州城市影像传播研究”(项目编号:CZSSKL2019053)成果;2023年度湘南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轻传播’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XJ16)成果。
[作者简介]罗见闻(1986—),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副教授;陶晶(1989—),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综合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