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及干预策略探讨

2024-02-18管源颖陈一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教养过度

管源颖 陈一夫

[摘           要]  父母过度教养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子过多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关注和照顾,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社会性。而社交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社交焦虑、人际敏感、退缩回避等方面。同时,父母过度教养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和负性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父母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健康的社交模式。

[关    键   词]  父母;过度教养;大学生社交;影响;干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65-04

一、引言

社交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也是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还能增强个体抵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父母过度教养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缺乏独立性和社会性,依赖性过强,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父母过度教养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加强大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父母过度教养会导致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父母过度教养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会因为父母对其过分干涉和保护而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感,导致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负性心理,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攻击行为,如语言攻击、身体攻击、自我攻击等。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必须从根源上解决父母过度教养的问题。只有积极、健康且适度的父母教养方式,才能培育出人格健全和社会功能正常的孩子。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社團活动、志愿服务、体育运动、文艺比赛、学习活动等来拓宽社交范围,增加社交机会,扩展社交关系和社交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曾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灵解谜”“友谊之花”“关系中的我——人际动力团体”“心理漏斗”“辩论杯”“超级大头贴”等,以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沟通技巧和社交能力,学会冲突管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社交问题较多的大学生,高校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活动,帮助其解决社交困境,建立积极的、健康的社交模式,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3]

三、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一)自我中心心理

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对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过分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父母过度教养,把孩子当作自己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管教,给予过高的回应和期待,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心理,不断苛求别人的关怀,缺乏责任感和爱的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社交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对于其他人的需要不够重视。加之大学生受自身阅历所限,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够宽容和理解他人,往往会对朋友进行严格要求,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行事,甚至希望像父母一样无条件地包容和回应自己。父母过度教养易使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产生不合理的期望和高要求,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对朋友合理、合适、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

(二)缺乏安全感

父母过度教养如过度严格、过度控制、过度干预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安全感,阻碍其社交的正常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会喜欢自己,从而产生社交恐惧症。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会把自己的外壳武装得很坚硬,躲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缺乏对外界足够的认知,也很难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4]如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以及对新环境的不可控和不确定,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会在不自觉中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三)缺乏自信心

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普遍不如他人,认为自己在社交中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部分大学生不自信是源于父母对自己的过高要求,比如在学习上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在生活上要求过于烦琐,导致学生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父母安排的事情,从而产生自我怀疑。[5]研究发现,父母过度教养会使大学生无法独立处理问题,易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产生自卑感,比如父母过分干涉大学生的友谊,致使他们失去与同龄人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机会。同时父母过度教养会限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也会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承受能力下降,比如在一个过度保护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如何应对困难和挫败,所以当他们真正面临困境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慌乱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社交体验和社交能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四)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父母过度教养子女导致的问题之一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其社交范围扩大,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是如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其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6]例如,当大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互动时,如果对方不能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提供不了其所需要的情绪价值,或者是对方未给予其父母这样的高回应时,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体验,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同学之间的情感理解与有力支持,自身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冷漠、退缩和回避的心理,内心极度抗拒,不愿意社交。

(五)缺乏责任感

父母过度教养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如父母过度要求严苛,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会为了免受来自父母的责备和批评,选择说谎、开脱和推卸责任,导致其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他们会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出会找各种理由来逃避或是推卸责任,并对他人产生指责和怨恨,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交心态。同时父母过度操心孩子的生活,过度保护孩子的安全,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孩子的心理,未给予孩子任何试错的机会和成本,错过一次次培养其责任感的好时机,易使孩子产生惰性心理,畏惧困难,缺乏上进心、责任心和担当,无法独立处理好个人生活和社交关系,严重制约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六)道德认知水平低

父母过度教养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低,其中表现在“不懂礼貌”“以自我为中心”和“没有同情心”。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低,致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或是做任何事情都只在乎自己的得失和利益,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不懂礼貌,如他人在说话时经常进行打断。[7]在与人社交过程中,道德认知水平低的大学生不会考虑他人的需求,缺乏同情心,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喜欢表现自己,好大喜功,从而严重影响积极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七)人际交往能力弱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社交技巧、自我表达等。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但是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甚至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8]而父母过度教养则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否定和拒绝,会让孩子在社交过程中变得胆怯,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而选择逃避交往。又如父母过度偏爱孩子,易让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表现得任性和自私,不愿意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拒绝承担责任,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不能较好地融入校园集体生活,这种人际交往能力弱的表现,会导致其社交异常,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社交的干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对父母过度教养的认识

大学生对父母过度教养的认识不够充分,父母过度教养会给孩子带来诸多消极的情绪影响,甚至导致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了解父母过度教养的危害,从而减少父母过度教养对孩子身心的不良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开设相关课程、制作相关视频或推文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父母过度教养的危害,提高其对父母过度教养的认识,从而减少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社交的负面影响。同时,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与学生及其父母沟通交流。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可联合心理咨询机构或专科医院对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通过专业的技术引导使学生得到心理疗愈,从而有效改善其社交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正确与父母沟通的教育

父母过度教养易使大学生形成自卑、不自信、怯懦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注意自己的交流方式,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多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情绪情感、生活情况及社交状况。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多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重视孩子真正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援,以平等、民主和关爱的态度来教育孩子。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正确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主动与父母进行良性沟通,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找到与父母的共同興趣和目标,准确传递自己的情绪情感,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增进彼此的情感。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主动向父母求助,积极倾听父母的观点,尊重父母的期望,寻求正确应对人生难题和发展社交技能的方式方法。

(三)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过度教养的根源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养方式,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当父母发现自己的教养方式有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同时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当遇到问题时要做到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解释、说明,引导孩子理解父母,营造让孩子愿意合作的家庭氛围。家长可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减少对孩子的干涉与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以身作则,放弃指责与呵斥,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家长要学会尊重和鼓舞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们做错事情就不再爱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受委屈就放弃对他们的爱,鼓舞孩子积极融入集体,增加社交机会,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当孩子出现社交问题时,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世界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抓住教育时机正向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模式。

(四)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程度

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建立依恋关系,依恋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大学生的年龄已经达到成人,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并未完全形成稳定、成熟的依恋关系。由于父母过度教养方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无法独立、有效地进行自我发展,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信心。因此,高校要多角度、多途径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程度,使他们能够形成独立、自主、自信和乐观等心理品质,同时也能够独立地应对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阻碍。比如通过改善依恋关系的主题讲座和培训,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自我,提高情感认知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以及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重视与父母建立尊重、信任、相互支持的情感依恋关系。在社交过程中,无论是与父母还是师生沟通,要学习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以积极的心态来解决和处理人际问题和冲突。通过培养自我独立和自信心,更好地处理社交中的依恋关系。

(五)加强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自我意识的教育

针对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帮助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独立和自我发展。高校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状况,并通过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破冰游戏、心理健康节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模式。同时,高校教师应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自身的自信心,提高其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并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传授给学生。如在学生入学后,高校可为学生举办迎新派对,让其通过参与活动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并接纳自己,同时扩宽社交范围,增加社交经验。在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自我教育,通过与孩子正向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来降低孩子对父母过度教养的依赖,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受欢迎的个性特点、积极的情感行为以及健康的社交关系。

(六)加强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力度,让大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指导沙龙等方式,邀请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及时调整过度和不当的教养方式,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正确地认识到人际关系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程。由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丰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经验,帮助其解决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实际问题。

(七)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压力、逆境、挫折等不良生活事件时,能够持续和主动地应对,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韧性高的个体能够在逆境中迅速恢复,并对挫折持积极的态度,积极寻求应对策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而父母过度教养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不成熟以及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承受能力不足,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易产生恐惧、退缩、失眠等症状。同时,由于在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情绪情感表达和疏导的机会,也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不能正确应对,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态。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走出社交困境,提高其心理韧性和心理品质,父母要适当减少在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教养方式,多给予大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理解与支持,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行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父母过度教养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培养,并开展针对性教育和干预,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模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拓宽社交关系和积累社交经验,高校教师应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交品质和正确的社交行为,同时父母也应注意改变教养方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參考文献:

[1]柯凯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基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差异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2021(Z1):22-24.

[2]王荣刚.浅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J].传播力研究,2020(19):45-46.

[3]韩亚梅.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与思考[J].企业导报,2022(19):120-123.

[4]张玉新.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及教育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21(11):120-122.

[5]魏俊桃,陈谊.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J].今日湖北(理论版),2022(2):45-46.

[6]李文砚.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1(35):90-92.

[7]赵彬竹.老挝留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21(3):34-35.

[8]周琳源.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化分析[J]. 商,2022(9):67-68.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教养过度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教养方程式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运用传统游戏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