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4-02-17张瑞琴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
张瑞琴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逐渐走入了新的阶段。新课程改革过后,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了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数学科目教学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对数学课堂结构的革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的课题。而传统教育当中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主动权,对学习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究,教师引入了问题式情境课堂。问题式情境课堂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在课堂中不断插入问题,以创建问题情境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灵活使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拓展思维、举一反三、深化理解的目的。问题式情境课堂大大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反思能力,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提升了学习效果,还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实现了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问题情境课堂创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教学形式的有效应用措施,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问题式情境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四个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重,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数字性比较强,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小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进而降低了课堂品质与成效。而问题化情境型教学方法的采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爱玩的天性。结合教学基本目标,设计合理的游戏化情境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经验,从而转变学生对待数学经验的态度,进而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纸箱,在箱子内放入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红色、黄色),然后由学生轮流摸出一种小球,抽中相同颜色小球的学生为一组,这样学生就分为了两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进行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出“可能性大小”的相关问题,如“10 分钟之内,红色小球一组的学生赢了几次?黄色小球一组的同学赢得了几次比赛?”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还能够深刻理解“可能性”以及概率等的相关问题。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将枯燥的知识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育目标。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显得愈发重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动形象、色彩艳丽的画面远比单纯的文字和图形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可以在参考教学大纲及实际的教学内容后,借助短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问题情境,如“乌鸦喝水时,为什么石子可以占有据瓶子里面的空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了解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演变。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其中。教师可以先从较为简单的正方形开始教学,利用多媒体投影将几个三角形拼凑成正方形的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便可以自主求得正方形的面积。随后,教师可以在正方形的基础上添加部分面积使其变成长方形,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面积公式。
二、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引入在问题式教学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具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数学知识,通过设计问题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让学生顺利进入正式理论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在思考当中产生反问和质疑,进而产生解决这种质疑的内在学习动机,由此能够充分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无形中也推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成长,让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到通往知识的路径。
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当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那么除了三角形之外的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呢?内角和的数值与什么因素相关联呢?”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三角形的知识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对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多边形的特性以及相对于三角形、影响多边形内角和的因素等问题进行思索。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触多边形的定义以及性质,为证明多边形内角和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外,在问题式情境课堂当中,何时提出问题,引导性问题的合理性,是教师在课程建构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在正确的时机插入问题,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问题的提示进入问题的思索当中,尤其是针对关键性的知识点,适当问题的插入能够在理解的关键点上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契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例如,在“图形的面积”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对上一部分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巩固和复习,然后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已经学习到了假设某个矩形为平行四边形,因为它的两个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彼此平分,所以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它和其他图形之间的关联,就能够推理出关于三角形阶梯式的面积运算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运算可以引出其他图形面积运算方法,同时适时地介绍图形之间的稳定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统筹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以关键问题的引导为基础,形成知识脉络,强化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以平行四边形中常见的面积计算题为例,如图1 所示,新丰小学有一块菜地,那么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图1
该题综合了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50×33=1650(m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35×12÷2=210(m2),1650+210=1860(m2),所以该菜地的面积是1860 平方米。这种组合形式的题目,能够有效串联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知识点,学生通过图形的组合与分解,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巩固,同时强化记忆。题目中是某小学的菜地面积,教师可以以此对学生进行追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花圃的面积?”适时地插入关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进而让学生自行开展相关问题的探索活动,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合作式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以教学单元的形式插入问题探究,是问题式课堂当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学生在不断沟通交流、交换意见和想法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潜能被激发的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思维当中存在的盲点,吸取来自其他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的可取之处。教师在探究当中可以设计关于所学知识的问题延伸,拓展学生思维,进行举一反三。在探究活动当中,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透彻,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充分的激发,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还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调整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是以“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提出“计算学校花圃的面积”的问题之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性参与相关活动。借助这一契机,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在分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互补性,两名学生负责测量,一名学生负责记录,一名学生负责计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细化,合作分工,各司其职。整个活动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还帮助学生从实际的研究中找到其他同学的优势和自身的缺点,并进行有效的改进,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开放式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当中加入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问题的答案不只有一个”的多样性认知,避免僵化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放式问题不同于普通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得到唯一正确的解,而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思考能力。在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当中,学生要进一步优化思维方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线与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存在两条直线,他们之间相互平行,第三条线与这两条直线都分别相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里的结论不止一个,学生可以尝试尽量说出多个结论。在这个问题当中,多个知识点被串联到了一起,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加强对知识内容的记忆,还可以更好地应用知识内容。以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同时还可以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另外,开放式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强化科学求证的决心,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实践化问题情境
新课程中规定小学数学教育要训练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教育本就是集应用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意数学经验的实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问题,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例如,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如“同学们咱们一周上几天课?”“一天有几门课程?”“能不能用一个图来展示每周的课程有几节?”利用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随后,教师利用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统计图将数据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统计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利用这种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教授方法比告知结论更为重要,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单纯的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数学有着万变而不离其宗的科目特性,重视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快速实现触类旁通,灵活地面对多种多样的数学情境,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情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方法意识的养成,使他们以掌握适当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条件,整体提高数学知识水平。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要重点让学生掌握证明过程中的方法,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哪些条件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知晓哪些条件无法确定一个三角形?”在证明方法的巩固过程中,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今后在面对全等三角形证明的各种变式时也能做到灵活应对。通过教学评价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深刻感知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评价问题情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