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中华文脉
——小学语文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2-17张云菲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
张云菲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路小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实现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必将引领和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文化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和品格,滋养着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和社会价值。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启蒙、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全面了解中华灿烂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打牢思想根基、提升文化素养、赓续中华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传承文化的重大意义
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增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统一。但在实际工作中,小学阶段强化工具性、弱化人文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着力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于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认同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与伦理、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各种思想交织叠加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课程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延续,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要通过国家通用文字,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智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的精神世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文学素养,从小播撒爱中华、爱文化、爱真理的种子,传承文化基因,认同中华民族,建立文化自信。
(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中华民族精神蕴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深刻领悟和继承中华民族思想精华与传统美德。当前,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蜂拥而至,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判断和价值追求更加复杂多样,文化碰撞更加强烈,个性更加鲜明,行为更加独特,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将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小学阶段传承传统文化,能为青少年铸牢中华底色,使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成为他们的人生坐标和指南针,指引着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科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学习优秀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自觉继承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文化基因,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积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突出以文化人、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
中华优秀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文学经典和艺术瑰宝。中华优秀古诗文涵盖了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展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优秀古诗文简洁明快而饱含深情,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融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符合小学生快乐学习的需求。小学阶段学习优秀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特点和语言规律,深挖独特的育人价值,释放历久弥新的文化能量,让学生尽情领略优美意境、博大思想和艺术魅力。
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要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必须深入领会文化本质,准确把握文化精髓,更好地突出文化元素,传承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讲仁爱
讲仁爱就是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以及爱万物。“仁为万善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则道义息”,都是对讲仁爱的经典注解。小学教科书优秀古诗文,还突出了爱自然、爱社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晚》通过自然、动物与人的精彩描写,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骑牛晚归图。《清平乐·村居》将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二)重民本
重民本就是权利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人民幸福是执政的目标,提倡“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轻神”“恤民为德”“重民爱民”思想。“立君为民”“民贵君轻”“敬天保民”“仁民爱民”被尊为历代执政者的重要古训。小学教科书中,“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都是阐发和推崇中华传统的民本思想。
(三)守诚信
信是为人之本、兴业之本、立国之本。在众多的诚信论述中,名言名句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守之以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民无信不立”。诚信是民族精神之魂,在政治、军事、人伦、养德、修业、经商等方面时时处处都得到体现。小学教科书中,“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人背信则名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王安石《商鞅》的“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的“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唐代元结《自箴》的“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你如果是道德完美,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都是在推崇诚信思想。
(四)崇正义
崇正义就是全社会善养浩然正气,信义至上,合乎道义,遵守礼义,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有关崇尚正义的经典诗文有,“天下为公”“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小学教科书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等诗文,已成为历代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
(五)尚和合
尚和合就是崇尚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融合和谐。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墨家强调个体与社会有序融合。孔子提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指明“养心莫善于寡欲”,《中庸》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小学教科书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都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六)求大同
求大同就是克服区域、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天下一统、天下一家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世界太平。古代先贤推崇 “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家庭和睦”“与邻为善”“协和万邦”“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之道,天下大同。以不同治大同,以大同治不同。聚大道,合万教,治心,治欲,治万物。人之本道为源,天之大道为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大同社会的理想描述和追求。小学阶段的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学校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朝着举文明、求和谐、无斗争、共进步的理想社会奋进。
三、深入拓展赓续文脉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紧紧围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心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牢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从新时代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主题化、系统化、项目化、实践化的教育活动,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全面领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情景诵读感悟
教师要组织学生每天坚持20分钟诵读、每周1节诵读课、每月1 次班级诵读活动,学习和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方法,体验和感知古诗文的精妙韵律,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比赛活动,倡导生活化、故事化、兴趣化,助推诵读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小学生成长特点,组织编写小学必背优秀古诗文,将背诵内容分解到各年级、各学期,并作为学期考查内容,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沉淀于心、外化于行;运用融音诗画、声电光为一体的现代设备,借用优秀古诗文等视频,将抽象晦涩的古诗文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逼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情境中感知传承传统文化。
(二)导学课堂升华
教师要把课堂作为深度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主战场,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中心,通过读经典、感知情感,看视频、理解主题,议重点、探究本真,讲感受、升华思想等方式,以故事承载观点,以故事传递情感,以事说理,以事喻理,在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的传统文化经典中,沟通心灵,启智润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传统文化,真心实意地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学生心灵播撒一颗真、善、美的种子。
(三)节日文化体验
学校要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学习德孝、家训格言、讲述“德孝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宣传传统文化,弘扬德孝美德;利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迎新春,送春联”公益活动、“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等,普及传统文化的经典知识与故事,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主题活动渗透
学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细化,分解为忠孝、诚信、感恩、自立、执着、关爱、和谐、友善、负责、坚强等系列化主题,任务具体到各年级各学期,进行针对性的主题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演讲、读书节、红领巾广播、国旗下演讲、节假日实践等活动,围绕感恩、礼仪、诚信、守规、创新等主题,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引导学生养成惜时、专注、勤奋、节俭、博爱、坚韧、合作等优秀美德和崇高品质。
(五)校园文化熏陶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仁、义、礼、智、信等主题,举办诗文名句、绘画作品、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展览活动,开辟宣传专栏、教室、走廊、墙壁、微信平台、广播、视频等宣传阵地,宣传传统经典、重要理念、优秀故事和典型人物,让每面墙壁激励人,让每个景点感染人,让每条名言唤醒人,营造用历史照亮现实的浓厚文化氛围,塑造一道校园文化亮丽风景线。
(六)文化寻根厚植
围绕华夏五千年文明,学校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寻根、“跟着课本去旅行”等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精髓,追寻历史文化印迹,探究风云人物伟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深入地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考察学习,宣传历史人物,弘扬崇高品格,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形成富有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精神标识和核心观念,是一个内容丰富且体系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工程。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确保中华文脉永葆青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