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新求进,落实“三新”改革;注重素养提升,助力培根铸魂
——2023 年(2022 级夏季)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试题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4-02-17贾晓鹏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
贾晓鹏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
郭 勇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颜 赫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和程度,旨在全面反映普通高中学生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同时,从2022 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启动新高考改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作为新高考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试题命制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在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基础性、应用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试题特点
(一)“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发挥高考核心功能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虽为通过性考试,并不直接服务于人才选拔,但作为“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仍具有一定的服务选才功能。本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一地理试题深挖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情境选择、问题设计等方面,突出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中学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1.深挖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
试题着重展示时代新貌,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取得成绩斐然的案例,创设试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如选择题第15、16 题,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阐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紧扣时代脉搏,如第19 题通过走进太钢,了解太钢发展历史、尖端科技和环保成就,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成就;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第17 题是对地貌景观图片的识别、描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考查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提升审美能力,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第13、14 题创设“窑洞养牛”的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知识有机融合。
2.优化试题设计,彰显选才功能
试题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考查的有效性,纵观全卷,难度较大的试题主要为第7、11、37 题。试题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真实情境设置多层次的问题,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选择题通过合理设计选项,提高了选择题的区分度,整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75 左右,题型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创新。如选择题第7 题的地理实验、第17 题的地理研学、第18题的地理调查、第19题的地理考察,创新性地将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考查落到了实处。非选择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梯度问题,提高了考查的层次性,如第19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维度设问,有利于考生展示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层级水平,最终达到有效鉴别评价考生、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目的。
3.立足课程标准,引导教学改革
试题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1、2 题,探空气球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且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的地理事物,依托该事物让学生回顾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不同分层大气温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克服单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来解题的倾向;如第19 题通过探讨太钢是否应该搬离太原市区的问题,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教学备考模式。
(二)突出考查核心素养,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本次命制的地理试题突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引导回归地理教育本质。
1.聚焦人地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试题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等情境,如第18 题,为解决吕梁山区地形起伏大、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当地实施易地搬迁工程,让数万吕梁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审视区域可持续发展。
2.注重综合思维,全面动态系统分析
试题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考查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如第19 题借助太钢考察活动的案例,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市场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钢铁厂的区位条件,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3.拓展区域认知,强化空间尺度意识
如第17 题着眼于三幅不同地貌景观照片,首先描述该地微观地貌景观特征,其次通过典型地貌景观推测典型分布地区,最后由典型分布地区推广到类似地区。
4.借助图文信息,增强地理实践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本次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共有地理图表11 幅,包括区域地图2 幅、景观图4 幅、示意图3 幅、统计图表2 幅。图表类型丰富,地理学科特色鲜明。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借助图表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调查活动的能力。
表1
(三)稳中求变,求新求进,保障改革平稳过渡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学业组织实施的合格性水平检测,鉴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与高考的差异,2023 年(2022 级夏季)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试题立足基础性、注重导向性、突出科学性、强调应用性,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进,助力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改革的平稳过渡。
1.立足基础性,致力课程标准落实
试题考查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如第8 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原理分析问题,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本次地理试题考查的基础知识分布见表1。
2.注重导向性,引导学生坚定信念
将家国情怀、时事热点渗透在考题当中。如第19题通过走进太钢,了解太钢发展历史、尖端科技和环保成就,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成就;有意识地增加我国重大发展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一步增强了试题的时代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3.突出科学性,提高试题信度效度
从图像中的一个数字、一个箭头,到文字材料中的一个词、一个标点,字斟句酌,保证试题试卷的科学性。设问科学,角度新颖。知识点覆盖全面,对照课标进行地毯式检查。设问难度科学把控,力争让试题发挥有效作用。
4.强调应用性,服务现实问题解决
情境真实具体合理,符合学生认知。如选择题第11、12 题,运用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原理判读城市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自来水厂的能力;如选择题第7、8 题,通过创设“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坐在教室门口的学生会感到腿尤其冷”这一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试题还涉及区域地貌景观和自然灾害、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力图考查学生以地理视角认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积极行动和实践。
二、教学建议
教材的变化是考试的先导“指挥棒”,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课程标准也调整得更为合适,面对新教材和新的合格性考试标准,一线地理教学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及时调整思路,革新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剖析教材,仔细落实课标
作为学生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第一抓手,教材上关于教学内容的解读、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点间的先后顺序,都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教材是学生接触知识的第一抓手,教材的设计与编排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思路,一线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尤其是重点把握新旧教材的变化特点,对新教材的编排规律要有系统化的认知,利用规律科学、系统、统筹教学,做到教科书、教师和课堂保持高度一致。
一节课在知识层面上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标,必须用课标来仔细衡量。因此,一线教师上课必须以课标为标杆。新课标要求我们的备课内容必须按照调整后的新思路设计,教学流程和策略也必须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吻合,这样才能有真正达标的课堂。
(二)注重能力提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合格性考试重点要求考试具备合格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是在2017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被提出来的,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自提出之日起,地理实践力就一直受到地理教师和命题专家们的青睐,也是培养学生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能力的关键一环,只不过在当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场地、资金、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地理实践力培养较为弱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落实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适时开展地理模拟实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引导师生共同制作地理教具并在课堂中使用等。将地理课堂变为践行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场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从而把较为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和生动化。
第二,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力。例如,有关地理学科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倡导学生亲近大自然,选取农业区位、服务业区位、植被、土壤等一系列容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种植业区位因素,实地探究家乡工业转型发展的魅力,识别家乡区域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这些都是践行地理实践力的好方法。
第三,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可以挖掘适合学校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研学资源,开设芦芽山研学、晋祠研学、阳曲研学、汾酒厂研学等多项研学旅行课程。在此过程中,制定研学方案,提出相应问题,最终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
例如,在设计芦芽山的万年冰洞研学计划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升。
1.以“中纬度冰川地貌的足迹”为话题,撰写研学报告。可以选择宁武万年冰洞的形成过程、万年冰洞的现状、洞中地貌等任意一个你感兴趣的点,字数为1 500字左右。
2.拍摄整个研学过程的图片(包括万年冰洞洞口地理概况、万年冰洞洞中地貌类型、万年冰洞附近的奇特地理现象等),并且查阅相关资料对你所拍摄的图片进行说明,按顺序整理好后制作成册。
3.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万年冰洞的推介手册。从地质历史时期管涔山的地貌特征开始介绍,进而介绍万年冰洞的形成过程、万年冰洞的研学意义等,配相应的插图。
4.拍摄研学视频,运用相关徒步软件,最好能够按照步行轨迹生成万年冰洞徒步的视频,制作一个万年冰洞的研学短片。
最后,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到单元教学设计中。合格性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有一定的要求,以单元教学为例来整合知识体系很有必要。例如,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设计情境,将四节内容调整顺序,打通融合,从识家园之貌(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现状即自身的结构)→探地外之境(宇宙环境和太阳影响)以课标为蓝本设置教学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真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尤其是现阶段,除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不断历练、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以外,新课标强调的地理课外实践还包括鼓励师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地理实践和地理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地理原理,达到教学主旨的全面深化,将全面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地理学培根铸魂的大目标。
(三)加强跨学科的教研活动
高中地理学科设计天文、生物、化学、语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太阳活动会涉及物理方面的内容;而植被这部分内容,又会涉及生物学科。因此开展跨学科教研,教学相长,能够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甄别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合格性考试中游刃有余。
教育最大的长处就是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反思,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对照地理课标和教材、对照已有的成熟试题,不断优化教学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力求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突破,从而适应合格性考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