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策略
2024-02-17谢冰冰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
谢冰冰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教育活动开展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升及思维能力锻炼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深的教师在教学方式和观念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要想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的创造性与学习的自主性。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新课改发展要求对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学路线进行思考。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并多角度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又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教育评价策略的建立丰富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了更加立体、形象的数学课堂,希望能够为学生打开新的学习天地,促进其思维能力、探究水平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的原则分析
(一)互动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应用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互动。传统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课堂大多呈现“教师全面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佳,师生之间可以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基于新课程改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交流。即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源源不断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学习经验,让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多元化原则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多元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融入多个要素,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多元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除明确教学目标以外,教师还要正确把握多元化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持续性原则
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是一项周期较长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遵守持续性原则。一方面,持续改进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创新经验,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痛点并有针对性地弥补;另一方面,持续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情境教学缺乏实用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基于其学科属性,需要特别强调生活化教学的实用性。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出现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新课改方案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但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并未基于学科内涵或更加注重形式变化,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或与教材内容相差较远,情境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解析不到位,导致应用效果不理想。
(二)课堂创新趋于片面化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成功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其他智能教学终端。从教学工具上看,已基本实现更新换代,但从教学模式上来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教师全面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局面仍然存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较低,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趋于片面,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不能与新课改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它也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三)教学形式缺少主动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知识吸收能力,教师就必须拓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克服观念上的单调乏味,由抽象教学逐渐向具象化转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提升教学实用性
首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难度较高,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并未完全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概念性、理论性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以“分数比较大小”学习为例。教师可利用FLASH动画创建下述生活情境:唐僧一行人,继续向西行,这一天,天气很热,师徒四人都想要借西瓜解渴。此时,八戒说:“我吃得多,可以分五分之一给我吗?”悟空听完将西瓜分成五份,给了八戒一份。八戒吃完后,拍着肚皮说:“我又犯傻了,为什么我这次分的比之前的少了好多呢?”这一情境基于西游记的故事内容,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情境也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数学的生活化特征得以展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了熟悉度较高的故事案例,不仅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适应,还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次,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基于此,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可以走出课堂,通过亲身体验,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与宽,通过体验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测量技巧,懂得单位换算。在学生充分掌握图形计算公式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校园内树木的种植距离,即株距和行距进行测量,并告知学生学校操场的长为50m,宽为30m,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计算操场上树木的数量。在体验式教学情境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不仅掌握了图形计算公式,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广度。
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造游戏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但要注意游戏情境的创设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因此,游戏情境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教师要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进行游戏创新。例如,在“100 以内加减法”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开展“计算小天才”的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100 以内的竖式计算,正确率最高的一组可获得对应奖励,抑或以“图形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木棒,让学生两两一组搭建自己学习过的、见识过的图形,并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后面的学生所搭建的图形可与前面的学生相同,但形式不能重复。要想进入决赛局,学生不仅要充分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还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多变性思维。
(二)翻转课堂教学法,促进深层次创新
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重限制,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高效学习,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翻转式课堂中的主体性。首先,翻转课堂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生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其次,翻转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少教多学”。也就是说,翻转式课堂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导,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则会对翻转式课堂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翻转课堂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起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确定教学目标。
以“加与减”的学习为例。教材中涉及小兔请客、收玉米等多个板块,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运算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借助钉钉、慕课等发布导学案,并调查学生对加减法的学习兴趣。假若学生对加与减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就有必要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加与减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微课是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也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基于此,教师可录制微课,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帮助。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提供不同教学素材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视频,并发布到钉钉等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
以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为例。该章节需要学生通过大量计算总结简便算法,并学会在应用计算中使用加法结合律。微课录制中,教师可首先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加法结合律计算题目,如17+5+3等,通过计算演示为学生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公式构成及应用法则。此后,弹出A、B、C 三个难度不同的练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水平与计算能力进行选择。课堂练习结束后,各层次学生可在视频评论区自由交流学习感受与学习经验。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高学习自主性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前文提到的师生、学生交流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首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第一,合理进行小组划分,确保各小组的整体学习水平保持平衡,小组内部成员的层次划分明确;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要对各小组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小组合作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对小组成员进行划分,并颁布学习任务:各小组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前提下绘制圆,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圆的特征,观察圆,并尝试走入圆的世界。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可要求各小组将之前绘制的圆进行对折,找到折痕的交点,引出圆心的数学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此时,学生对圆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圆有多少条半径?我们怎样衡量圆的大小?”通过半开放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换思维,潜移默化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多元化教育评价,增强思维逻辑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数学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学习过程,从而助力多元化学习目标的实现。小学数学评价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其学习态度。新课改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多角度、多主体地对数学教学整体过程等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就多主体教育评价而言,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审视中寻找自己的优缺点,并以更加欣赏的眼光评价同伴,取长补短。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可写数学日记,对自己的课堂练习、作业完成情况或问题探索过程等进行总结与回顾。每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可进行日记互换,让学生帮助自己指出问题,给出客观评价。
其次,还可以进行师生互评。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点评,这种评价方式相对片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未得到发挥。从这一角度,教师可基于学生的不同表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采取鼓励评价,如告诉学生批改他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表扬学生的做题思路等,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
再次,可引入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即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对方的学习状态。对于对方提出的新的学习思路要不吝表扬,在不断出现的思维碰撞中吸收新的学习方法。为提升小组互评的有效性,教师可为各小组安排一名小组长,防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等问题的出现。这一评价方式既能够给予对方指导,又能够充盈自我,带领学生来到新的数学学习天地。
从次,学生也可以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教师提出课程改进意见,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思维变化等进行点评。一方面,能为教师开展后续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家校评价对比,能准确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痛点,从而开展针对性指导。
就多角度评价而言,主要强调课程评价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对其学习过程,如求知过程、思想方法等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阶段性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该行形成性评价,在肯定学生阶段进步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星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