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早期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评价
2024-02-08秦荣荣杨思邢玲燕黄平邵培宁
[摘"" 要]"" 目的:探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对早期进展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发病72 h内进展加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组(观察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5例)。以发病初期与治疗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随访90 d后两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来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发病初期,两组初始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早期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且能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进展型脑梗死;替罗非班;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887(2024)06-0577-03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之一。进展型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CI)是急性缺血型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的、预后较差的类型[1],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1/3。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阻止其进展,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高,且易引发医患纠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缺损症状逐渐加重,或虽经及时治疗仍不能阻止其病情的进展。PCI按照进展时间分为发病72 h以内的早期进展型和发病72 h~7 d的晚期进展型。一般首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分别或联合使用。近年来,学者们[2]已对替罗非班在联合静脉溶栓以及对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替罗非班治疗PCI早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1年7月—2022年6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组(观察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5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证实,且为发病72 h内病情进行性加重的非静脉溶栓者;(2)年龄18~75岁;(3)小动脉闭塞型的PCI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排除标准:(1)其他病因所致的脑血管病或脑部损害患者;(2)伴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或出血倾向者;(3)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gt;2分,或预期寿命lt;90 d患者。本研究通过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21-K010),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患者临床症状进展加重1 h内,给予0.4 μg/(kg·min)替罗非班(西安万隆制药公司,静脉泵入30 min,此后以0.1 μg/(kg·min)静脉泵维持48 h。在结束替罗非班泵入前4 h,复查头颅CT平扫排除出血后,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100 mg/d序贯口服。对照组:首次剂量予阿司匹林300 mg负荷量治疗,然后予100 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均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医药)40 mg/d,强化降脂、稳定斑块治疗,丁苯酞注射液25 mg(100 mL, bid)静滴进行神经保护治疗。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案"" (1)记录患者发病初期与治疗7、30、90 d时的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NIHSS评分变化越大,说明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疗效越好。(2)记录患者随访90 d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来判断其预后情况。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其生活活动能力越强。以患者发病初期与治疗90 d ADL评分的差值与发病初期ADL评分的比值来计算ADL评分的改善率,比值越大提示改善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x±s表示,不符合者用M(Q1, Q3)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率、ADL改善率比较"" 两组患者发病初期、7 d的NIHSS评分及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而随访90 d NIHSS评分及随访90 d NIHSS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患者发病初期及随访90 d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而随访90 d后ADL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MRI影像见图1。
3"" 讨""""" 论
PCI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及专家共识,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发病特征往往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损害较大[1],易引起或加剧医患矛盾。近年PCI的发病率出现升高趋势,且病情越早进展往往预示着疗效不佳及预后较差[4]。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制止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加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对血栓烷A2的合成而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则通过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adenosine diphosphate receptor, ADP)受体而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临床推荐,明确诊断后视患者病情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但治疗后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提示该方案仍有不足。有学者[5]提出,阿司匹林和噻啶类的作用机制并未完全覆盖所有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信号通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通路,其拮抗剂(如替罗非班)可通过占据结合位点,使之不能与黏附蛋白相结合,从而特异且快速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依赖途径的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小板活性,起到抗血小板、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的作用,是一种非肽选择性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且具有代谢快、半衰期短的优点,在联合传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出血风险未增加。目前已有研究[6]发现,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在改善P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后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中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组治疗90 d后的NIHSS评分及其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更明显。
本研究发现,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组在90 d后ADL评分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更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认为PCI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恶性脑水肿、低灌注、侧支循环衰竭、再灌注损伤、血栓进展等因素相关。替罗非班能有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改善PCI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促使其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现已证实替罗非班可溶解小栓子,减少小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有关[7]。国内学者[8]发现替罗非班对血小板功能的活化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再次证实了替罗非班治疗PCI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治疗PCI有显著疗效,能有效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黄炎, 牟英峰, 杜波, 等. 小剂量替罗非班与双抗治疗静脉溶栓后进展性卒中的疗效对比及安全性评价[J]. 系统医学, 2023, 8(1):25-29.
[2]"" SUN Y, ZHENG H, LIU H, et al. Effect of Tirofiban on new cerebral microbleeds afte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Rev Assoc Med Bras(1992), 2021, 67(11):1564-1569.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666-682.
[4]"" SENERS P, TURC G, OPPENHEIM C, et al. Incidence, causes and predictor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occurring within 24 h following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pat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5, 86(1):87-94.
[5]"" 吴倩, 李君莲, 李海燕, 等. 替罗非班应用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6):34-37, 41.
[6]"" 崔凡凡, 靳奥洁, 李艳玲, 等. 替罗非班联合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 29(16):69-74.
[7]"" YANG M, HUO X, GAO F, et al. Low-dose rescue tirofiban in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cerebral large-artery occlusion[J]. Eur J Neurol, 2020, 27(6):1056-1061.
[8]"" 侯琳琳.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中国现代医师, 2021, 59(13):46-49.
[收稿日期] 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