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融媒体工作室的构建与探索

2024-02-08刘婷婷

传媒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刘婷婷

摘要: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创建融媒体工作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教育实践。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为例,论述了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在传媒专业教学中的新探索及其在“产学研用”中发挥的作用,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媒专业 人才培养 融媒体工作室 吉外之声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平台的发展,高等教育中传媒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亟需思考与讨论。如何依托融媒体平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专业的融媒体实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融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发展,进而增强融媒体工作室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是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接社会需求,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实践,体现了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融媒体工作室依托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落实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播音专业的同学及全校有志于从事融媒体有关工作或爱好融媒体学习的同学搭建了学习的“第二课堂”以及自我展示的平台。

融媒体工作室在高校“产学研用”中发挥着“阵地堡垒”“练兵场”“黏合剂”的作用。

1.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发挥“阵地堡垒”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引导大学生群体走正路行大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媒体技术和媒介平台渠道的优势,为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新契机。高校大学生群体善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对全国各高校学生发放电子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互联网的使用率为100%。可见,网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高校通过建设融媒体工作室,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创作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融媒体作品,用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感召学生,无形之中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融媒体工作室在高校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充分发挥阵地堡垒的作用。吉林外国语大学“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推出“以艺战疫”朗诵专辑31期、“吉外学子·声援战疫”科普知识专辑25期。“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组织学生录制了“以艺战疫”系列音频作品和原创短视频作品,学生们从稿件的选取、素材的录制到后期剪辑,将作品的创作对象聚焦战斗在疫情一线的普通人,呈现疫情亲历者的真实故事,记录感动与希望。此项专业实践活动将抗疫宣传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更加明确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融媒体工作室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品位的重要手段,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

2.在传媒专业教学中发挥“练兵场”的作用。高校融媒体工作室结合教学课程与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课堂外的深度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群体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参与活动采访、视频拍摄剪辑、公众号建设维护等项目。通过融媒体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构建了“内容汇聚→节目生产→发布组织→内容发布”这一贯穿融合媒体业务全流程的完整的融合媒体教学实践生态链。

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实现了从媒体内容汇聚、存储、管理、制作、审核到发布、传播分析的实践教学生态链,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实验教学及融合媒体实践的平台,可以在此环境下百分百仿真融媒体工作流程,进行创意策划、新闻创作、文案编写、审核发布、报道指挥、数据分析等教学实践。“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现已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蜻蜓FM等四大新媒体端口,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新媒体的应用与操作,并细化工作室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制作并播出“儿童寓言故事”专辑50期,公益广告40期,“科普小课堂”32期,广播社教节目38期,广播文艺节目38期。

工作室为进一步深化“新文科”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内涵建设,筹划拍摄了专题纪录片《走进地球村》。作品以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为拍摄主体。作品拍摄过程中采用“学生创作+教师指导”的模式,创作者来自校内两个学院,初步尝试了校内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集合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组成学生创作团队及指导教师团队,从采、录、编、播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在产学合作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校企合作是驱动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也是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经之路。高校运用融媒体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按部门管理、还是内容创作,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各项潜能和学习兴趣。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内容策划、采编、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后期剪辑、信息加工整合能力等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通过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与学习交流,加深了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行业工作流程的认识以及思维的培养,为服务企业及社会奠定基础。

“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扎实推进校企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与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从而开拓“产、学、研、用”新局面,构建“企业-高校-产业”的稳固三角形协同创新体系。

现阶段,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在建设中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存在如下问题。

1.守正创新意识不足,缺少素质过硬的把关人。目前,高校融媒体工作室普遍创新意识不足,缺少素质过硬的把关人,从而导致组织架构僵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工作室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管理机制体制、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缺少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工作室管理和审核应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体系和规划方案,应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学校社团有所区别。

“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设有声音产品部、组织部、新媒体部、外联部、制作部等5个职能部门。工作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即寻找素材,审核分配;录制审核,后期处理;公众号推送,编辑排版;最终审核,发布。由于工作室人员结构、产品形态、创作内容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可自主选择适宜的员工,但员工身份成为一种困扰。此外,工作室存在工作运行拖沓,效率低下等问题,各部门工作职责有待细化,相应环节专业师资较少,缺少素质过硬的把关人。

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应加快全过程探索,充分调动工作室成员的创新意识,广纳专业人士,有效凝聚并推进团队整合,深化流程再造,形成融媒体传播体系,打造良好的校园媒体生态圈。

2.内容与用户契合度不强,缺乏吸引力。伴随用户生产场景与传播习惯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种种因素导致高校融媒体工作室生产发展创新性缺乏、内容与受众契合度不强。

“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团队曾针对孤寡老人进行公益广告的制作与宣传,呼吁关心孤寡老人。学生发挥自主性去制作固然是好,但却忽视了创作与创作对象、内容与用户、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学生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只以制作者的想法为主,应多了解受众用户的心理与需求,增强媒体受众黏性,才能提高吸引力,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

为此,高校融媒体工作室需摒弃因循守旧的思维,明确传播的目标群体,扭转用户需求与内容生产之间的矛盾。可线下线上进行互动,拓展受众的相关性需求,打破思维桎梏,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

3.社会化程度较弱,平台影响力有限。当前,通过媒介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创意,倾听他们的作品。高校融媒体工作室所带来的丰富社会实践与活动,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发展,这将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多数高校融媒体工作室社会化程度较弱,无论是内容创作还是平台宣传,其目光拘泥于校园,平台影响力欠缺。

“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但平台影响力有限。最初,广播剧作品是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宣传。接着,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参加了吉林省广播电视局、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2020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经评审,工作室原创广播剧《不能“回娘家”的大年初二》被评为二类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融媒体工作室的存在,才能让学生的想法付诸于现实,创作的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但社会化资源有限,“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平台影响力亟需扩大。

增强社会化,提高传播效力,不仅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创作欲望,也让平台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平台也将成为一个桥梁,让外界的人们有机会听到学生的想法,甚至一些好的创意可以被商业化,从而达到一种互利互惠的效果,这正是融媒体时代下带来的转变。

未来,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应从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协同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致力打造更多更好的融媒体产品,在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1.整合全校媒体资源,打造融媒体矩阵。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应将学校传统媒体阵地与融媒体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不仅要推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也要在新浪微博、学习强国号等学校平台账号,持续推出原创图文、短视频、中长视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创作爱党爱国爱校的优质融媒体产品。

工作室应打破院系与部门的界限和壁垒,组建一支在媒体整合工作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且具有专业能力的媒体编辑团队。由于工作内容有文字、摄影、录像、后期制作、出版等特点,媒体整合工作组分为几个工作小组,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演练,并在党委部门的指导下,统一整合融媒体工作室。全方位带动各类新媒体账号共同发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媒体矩阵。根据平台特征、受众对象、内容特点等对相关新闻资料进行二次创作与编辑;结合不同阶段的宣传要点,推出优质内容;利用高校各专业领域的优势,呈现独特内容,最终将有学校热点新闻话题、学术理论动态、校園风景以及学生生活等内容资源在高校的校内校外各级不同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2.打造“一校一品”,彰显学校特色。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应形成专业合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彰显学校特色。各高校应具有“一校一品”的理念,结合自身师资、地域、专业等特点,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凝聚力,构建高校自身的品牌。高校要为特色品牌发展准确定位,小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个性化成果,逐步扩大影响范围形成特色化办学格局,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品牌。

“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根据学校优势特色,即外国语大学具有丰富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外教的资源,将此作为创新创意点。创作《吉林有好货(海外版)》节目,以外国人视角推荐吉林好货,将当下流行的直播带货与吉林特产相结合,利用融媒体平台让产品销售渠道变得多元化,旨在构建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品牌特色。

3.协调社会资源,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高校融媒体工作室要注重协调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校报、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有效整合,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建设集策划、媒体发布、舆论响应、师生服务、公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

工作室与主流媒体协同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工作室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将传播理念、传播方式更契合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让学生群体更深入地学习与体会。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以主流媒体采编中心为基础,通过对信息采集、编辑及发布的全方位整合,重塑产品生产流程,成为激发融媒体工作室协同创新潜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媒体融合时代,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对大学生群体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发挥着良好的建设性作用,让他们能够在岗位的轮换中,找到自己更感兴趣并擅长的工作内容,并可将之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传统社团以及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探索高校融媒体工作室的模式,紧抓时代、行业及未来的发展机遇,都将为高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学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

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融媒体运营实训工作室的构建与探索——以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融媒体工作室为例”(项目编号:202102143019)、2022年吉林省高教学会科研项目“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赛融合”教学模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34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

[2]周良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3).

[3]王涵祎, 刘爽.互联网普及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学风建设的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