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标理念的文学阅读审美体验

2024-02-07袁洁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学阅读审美体验

袁洁

【摘 要】 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品鉴达成个性化审美体验,结合语文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以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初步形成审美意识;体会作品意蕴、情感和多样的美学意境,确立丰富正确的审美观念;发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课标理念 文学阅读 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均为一流诗人的优秀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现技法的使用,乃至意象形象的表现,都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因而,在阅读鉴赏的第一阶段,教师要重视对文学语言和形象的鉴赏,具体鉴赏内容主要有:发现用词之美、意象之美,以及语言层面的技法带来的特殊美感等。

例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的教学中,对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就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和赏析。首先,在用词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沙、月、雪、霜”四个意象的文学美感:“沙、月”是塞外最典型的景观,尤其是“月”,自然地带有了悲愁与乡思的意蕴,而“雪”和“霜”虽明洁纯净,却又令人感到凄神寒骨。其次,在表達技巧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妙处,如思考“沙”和“雪”、“月”和“霜”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为什么要用“雪”和“霜”来喻“沙”和“月”。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就会理解孤城塞外是广袤的沙漠,在西北长年强风的吹拂下是平坦的,在月辉之下自然就显得洁白匀净如雪,且能由此联系到另一位诗人李贺的“大漠沙如雪”。西北边疆天高地阔,诗人身在高城之上所见:空中至地面均为银白的月色,有如降霜,月辉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弥漫于天地之间,令人寒意顿生。然后,有了以上对词语和意象魅力的感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初步品味诗人在“回乐烽前”“受降城外”的氛围:这是一种凄冷的氛围,但同时又是壮美的,因为它是空旷的、辽远的、纯净的……

至此,学生在认真思考、感受、联想、想象的过程中,对诗中文学语言、技法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就可以形成很好的感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学生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审美鉴赏的阶段。

在品味古诗语言、意象、技法,以及初步感受作品意境的基础上,学生要更进一步进入作品的内核,并由此发现更多样的美学意境,在大量诗歌涵泳的基础上,对其丰富的美学意境进行体会、辨识、领悟,由此举一反三,开始渐渐理解什么是美,进而形成个体的审美观念。

在《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在语言层面理解和鉴赏“随、入、飞、生”等字的妙处,以及“天镜、海楼”的意象之美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赏析作品情感底蕴,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呈现的几种美的意境。

教师先以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作品内容和意象的基础上,思考和讨论作品的情感主题: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吗?诗题中的“送别”应当如何理解?作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经思考可以得出作品并不是送别诗的结论,因诗中并无亲友的出现,也无离情别绪,而称“送别”的原因,需结合尾联来读——原来是“故乡水”一路相送。由此可见,本诗是借“送别”的角度来细看山水,因而本诗的情感旨在书写由川入楚的美好山水,表达诗人对奇伟山水之美的热爱。

那么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有几种意境呢?细读文本,学生能够找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这两句是写船过三峡之后,江岸的峭壁悬崖渐渐消失,眼前代之而来的是广袤的平原,长江水依旧奔腾不息,前方楚地平原一望无际的景象。好一派大气磅礴的景象,诗人描写得非常壮阔且有气势。“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人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在长江所见的近景与远景,且兼写了夜与昼:河道回曲,江水流速变缓,月亮倒映在澄澈平静的江面上,如同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的天空,云霞变幻生成,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写得奇幻瑰丽。由此,教师引领学生感知这首诗的壮阔之美、高远之美、奇伟瑰丽之美……

在更多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感知更丰富的意境之美:素朴之美、清丽之美、萧瑟之美、迷丽之美、清空之美……审美观是不断养成的,在逐渐感知、体会了多种美的意境之后,学生对新鲜的诗歌文本自然就有了审美的观念,在以后的阅读中也就自然开启了有视野、有层次的审美之旅。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中,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才是真正的审美。这是因为,审美活动永远是审美主体自我的体验,这种体验应该是唯我的,甚至有可能是唯一的、排他的。教师往往将个人的审美经验传授给学生,结果是在教学中出现“大一统”的审美样态,这是与真正的文学审美背道而驰的。

如何引领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进入审美,从而得到异彩纷呈、各具奇妙的美的体验呢?首先,要引领学生在审美阅读的殿堂入门,也就是上文所述的“初步形成审美意识”“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是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审美阅读中充分表达自我,说出个性体验;再次,要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发现其美学价值,尤其是发现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这是能激发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审美体验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在文学审美阅读教学中是较好的文本抓手,在学生充分朗读吟咏之后,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内容给你带来了美的感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一般可以从语言层面发现“腊酒浑”“柳暗花明” “衣冠简朴”“闲乘月”等表达之美,也能感知相关的意境之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内涵。

在情感底蕴上,学生基本上能由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感知山村的人情之美,从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山村的风景之美,从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体会江南山村的风俗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找到作品蕴含的更丰富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再次读诗,再次思考,继续表达。

经过细读深思,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现“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诗人描写了想象中的清幽之美,它反映的是诗人朴素高雅的情趣。想象一下,明月高悬,山村和大地笼罩在一片清淡的月光中,春社过后万物秀美,在静谧的氛围中,诗人缓步拄杖,叩响乡间的柴扉,真是别有一番趣味。而细读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学生则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在浅层次上,这句诗似乎是写山水风景之美,但如果稍作迁移,联系到生活,把这句诗看成以喻说理,诗人面对似乎无路的山水往复,心生前路茫茫的困惑,却忽见前面花木茅舍若隐若现,心境顿时改观。这完全可以解读为“人生中总有险阻和茫然,但只要我们不退缩,坚持走下去,必然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而有的学生可能结合了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会想:这既是在写自然山水的往复,也可能是诗人在写国运坎坷、民生多艰,但诗人相信,只要人人努力,国家未来也是美好可期的……而这一点正是诗人的创新之处——寻常之景有了哲理之趣,自然景物被赋予了生命家国之重。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优秀的诗人之所以区别于常人,就在于写寻常所见,而发常人欲言所不能言。善于发现作者的独创之处,这也是文学审美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提升点。

这样,学生在深读感悟中就形成了较好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适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是审美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回答问题只是一种呈现方式,教师还应当多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完善梳理与表达,可以在细读诗歌后写随笔杂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写一些诗评(小论文),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借鉴诗歌的语言、技法、情感表达方式等,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入品读,在语言、技法、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欣赏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审美路径,形成审美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渐渐真实地获得审美体验。这正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教育,达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阅读审美体验
互联网+,助力农村儿童文学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