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开启古诗深度阅读之旅
2024-02-07姜丽
姜丽
【摘 要】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在古诗教学中聚焦“真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先学质疑—互学释疑—以学解疑”等环节,自主建构学习策略。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解读、品鉴古诗,寻觅古诗深度学习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古诗情境 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是一种通过深入理解和探究学习材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深度教学通常涉及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等内容,鼓励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和处理知识,形成长期有意义的学习。
古诗深度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和思考。在任务驱动下,教师应创设多元活动,在情境学习场域里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1.诗歌统整,学疑中有比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先学要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情激趣,调动其独立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设置问题应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针对性。初中生学习古诗,首先,自己朗读正音,能通晓诗歌大意,对诗歌画面有感知;其次,注意体会画面风格,感悟诗歌中独特的思想意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圈画诗歌的韵脚,反复诵读,体会音韵之美。如在学习《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古诗,从而辨析诗中韵脚的差异。学生在配合音乐朗读的时候,更是体验到了诗歌呈现的层次丰富的画面。这三首古诗发生的地点不同,呈现的画面也不同:《竹里馆》中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在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逢入京使》则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的画面。
2.精读理解,学疑中有共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将精读学习作为重点。作为诗歌的创作者,诗人将捕捉到的灵感化为文字,将生活过往、零星片段、历史痕迹做了点滴收录。在古诗的解读中,学生需要有内心的疑问。如《游山西村》抒写了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的过程中,迷人的乡村风光、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那诗人为什么会生发出这样的感悟呢?学生只有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才能穿越时空,真正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与遭遇,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但这首诗中,则多了一些闲适、富有生活情味的表达。
1.互学有辨析,深思“其人”。对于古诗来说,诗人是诗中的观察者,诗中的人物则是独特的参与对象。在组诗阅读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近这两类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视角,以及诗中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学生应了解不同诗人的性格和学养差异,了解不同诗人生活中的趣闻,从而做到“知人论世”,全面了解诗歌。而诗中的人物,有正面形象,也有反面形象,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感悟。如在学习《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诗人生活经历的差异,继而理解诗中不同人物的心境:《竹里馆》折射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春夜洛城闻笛》写诗人因闻笛而思乡,展示了浓郁的乡情;《逢入京使》写诗人远赴边塞路上逢回京使者,饱含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在一亲情一豪情中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心境。
2.切中读法,斟酌“其字”。在古诗的朗读中,学生圈画韵脚,在平仄的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平仄规律。在初读古诗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字音和词义。例如,用《说文解字》说解字义的方式解释“豚”的意思,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豚”“猪”是否能相互替换。明确七言律诗的特点,再通过齐读、自由读、师生共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蕴。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哪!”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恰当的语气词能帮助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接下来,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添加语气词,给这首诗的诗句做录音书签,最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学生来读。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哈哈!)——表現喜悦。
(咦?)山重水复/疑/无路,(呀!)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惊奇。
山重水复/疑/无路(吗?)柳暗花明/又/一村(嘛。)——表现豁然开朗。
最后,学生将录音书签送给同桌,并说明理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读出了自己领会的理趣,更将这份“兴发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也是我们读古诗的意义之一。
1.明信片。学习任务围绕“根据这首诗的内容,调动你的想象来绘制明信片,你会画什么”这一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抓住诗中意象,描绘画面,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让画面生动起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腊酒、鸡豚”这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意象,感受山西村的人情美;抓住“山、水、柳、花”这些景物,表现山西村的自然美;紧扣“箫鼓、春社、衣冠”这些事物,感知山西村的风俗美。
想让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情景、连续的故事,教师还需要紧紧依托文本,抓住关键字词“笑、留、追随、叩门”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诗中的情景。这样的想象才是有依据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信片的主体色调,让农家生活的热闹、温馨、红红火火留在学生心中。这一环节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逐步感受“诗中有画”的意趣,从而将山西村的美好永远定格在内心。
2.录音书签。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有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中有“难”—— 一道道的山重重叠叠,一条条的水纵横交错,美景中实际隐藏着路程的“难”和“险”。
美中有“情”——美景中包含着诗人的复杂心情。从失落到希望,从压抑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暗藏在景中。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动的文字隐藏着诗人多样的心情,动人的景色表现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美中有“理”——美景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就像钱锺书先生所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面对着“山重水复”,即使独自一人“疑无路”,可是在“柳暗花明”的尽头,“又一村”的希望依旧在前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超然向上的精神写照。
美得自然——这一联描写极其自然,用语十分浅显,对仗如此工整,仿佛信手拈来,却展现出纯朴淡雅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自然之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流芳百世。学生如若不能领悟其中的秘妙,就读不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体会千古名句中的丰富内涵。此处正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3.导游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创作古诗导游词,在互动中通过深度理解和合作探究,学会与古诗对话,领略古诗的深层内涵。
古诗意韵丰富,适合朗读,适合品鉴,更适合批注。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度阅读时,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诗歌教学方法,融入深度阅读的理论,学生不仅要会“读诗”,更要会“解诗”。古诗深度阅读,不仅在于对诗中内容的深度解读,更在于提高初中生对古诗音韵的认识。教师要在实践中,通过寻找深度阅读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在深度解读古诗的过程中历练真性情。教师应从作者、意境、情感、主题、迁移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深层意蕴,感悟其独特的内涵。
联合古诗情境的创设,以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品鉴古诗,从“曲径通幽”中获得深度思考的动力。同时,古诗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应以古诗独特的语言形式牵动学生的诗情,通过“情境的渲染”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细致解读。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融入“三学三疑”,在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中,帮助学生提高古诗品鉴的能力,促进古诗学习的守正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珥陵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