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游戏·共情:融媒体新闻作品的报道创新
2024-02-05车玲
车玲
摘要: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时代新闻话语变迁、观念迭代、技术革新与传播策略演进的核心动力,移动资讯直播、Vlog新闻、VR新闻无不表现出在场、游戏、共情这三个特征。“在场”即以真实新闻现场来呈现具体新闻作品,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游戏”即运用趣味性的表演形式和技法来展现新闻事实,强化观众视听快感;“共情”即通过策划和表现情感性新闻主题,激发观众情感共鸣。本文对融媒体新闻作品在场、游戏、共情三方面创新特征展开研究和分析,为融媒体新闻采、编、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 新闻作品 报道创新 在场 游戏 共情
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舆论格局与传媒生态而展开的前瞻性规划与战略性部署,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实践。我国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媒体融合发展重塑了新闻生产、形态、模式与实践范式,从《鼓岭!鼓岭!》的创意沙画到《父亲·我们·时代》的创意互动,从《“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的精彩表现到《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的视听通感表达,融媒体新闻作品带来了新的新闻技术观、实践观与传播观,映射中国实践、理论、经验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崭新成果,其在采、编、播层面的创新可总结为在场、游戏、共情三个特征。
融媒体新闻作品利用移动端直播平台与技术的支持、在场直播时空环境的无限延展,以及直播空间中主体多向互动交流营造沉浸式交流情境,从而实现“在场”的效果。
1.移动端直播平台与技术的支持。传统广播、电视直播主要是采用摄影机、无线传输和终端呈现来完成,媒体平台发挥着直播展示的功能。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手机终端集渠道、应用、界面于一体,整合了新闻直播采集、传输、处理与显示的所有工作,并借助于多样化直播平台与技术的支持,带来了丰富的新闻传播生产、形态、模式与实践范式,从而大幅提升了“在场”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观众对移动端新闻直播产生更强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移动端拥有丰富的资讯直播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随身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基于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影响力的需要,普遍开发移动端资讯直播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有央视网·新闻频道、央视新闻APP、央视新闻抖音号和央视新闻微博号,均提供移动端在线直播服务。新媒体运营商也积极参与移动端直播活动,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快报和时刻新闻等,通过网页、APP等方式提供直播服务。
移动端具有先进的资讯直播技术。与传统媒体注重“采集”环节的直播设备不同,移动端直播充分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设备,一方面引入无人机、水下摄像机、超高速摄影机等“采集”设备,提高直播采集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为直播工作中的“编排”与“传播”带来了VR、3D视频、智能云、弹幕、5G全息异地同屏传输技术,提高新闻直播的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参与、交流的方式,全身心地沉浸在直播情境中,获得更强烈、更真实的在场体验。
2.在场直播时空环境的无限延展。传统媒体直播主要是在固定频道中进行,受频道播出时间限制以及观众在固定环境中观看时间的影响,往往采用连续方式,以十多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进行简短性、断续式直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充分做好直播内容、场景、时间的设计,在单位时间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观众接受的是被选择和设计的直播内容,时间短,内容孤立,观点引导性突出,很难获得沉浸式的在场体验。
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直播充分借助新媒体渠道丰富、随身性强的优势,无限延展了在场直播时空环境。首先,融媒体新闻作品不再受时间限制,既可以进行全程式的直播,诸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加冕仪式,大量移动端APP、视频网页进行了全程直播,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来观看加冕仪式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能够运用传统媒体选择式直播,展现特定事件的精彩片段,配合以评论、解读活动,给观众带来更具针对性、价值性的新闻节目。其次,融媒体新闻作品大幅提升了新闻直播的灵活性。新闻工作者可以不需要专业摄像机、传输平台、编辑系统,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以随时开展直播工作,能够更快速地抓住直播核心内容,展现精彩的事件片段,尤其是不经过复杂处理的直播内容大幅提升了其真实性,在突发事件直播、主题活动直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强化了观众沉浸式的在场观看体验。这充分反映了融媒体新闻直播灵活性与时效性,呈现出多样化的直播内容,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观看需求,尤其是移动终端直播贴近事件现场的优势特征,引导观众潜移默化地沉浸于事件现场,获得不可预知性、偶然性的新鲜感与刺激性体验。
3.直播空间中主体多向互动交流。传统媒体具有单向传播特征,受众被动地观看、认知、接受新闻直播,缺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渠道,尤其是与媒体之间物理距离,造成其以旁观者姿态始终游离于新闻直播之外,弱化了其参与感和在场感。而融媒体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端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借助于多样化、便捷性的互动技术和平台,从而在直播空间中实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留言板的方式,表达个人对于直播内容的观点和看法,还可以将精彩直播视频或者是新闻信息共享至朋友圈、社交群等,在第三方平台表达个人观点,进行互动交流。新闻直播者可以观看弹幕、留言板,即时回应观众的观点,解答其质疑,满足其需求。融媒体新闻直播空间中的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不再是游离于新闻直播之外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方便、快捷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及时、有效地获得关注和回应。观众欣赏融媒体新闻直播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欣赏新闻直播内容变得更具价值感,自身形象也变得更加具象、生动,更具沉浸式的在场体验,甚至在部分直播环节,观众通过与直播者之间互动来协同建构直播内容,形成更生动、更契合广大用户需求的新闻直播作品。各类主体的多向互动交流也改变了新闻直播形式与内容,拓展了新闻直播的传播规模与影响力,最终带来了跨时空、立体化、参与式、互动生成观点与结论的传媒生态,伴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服务的持续出现,融媒体新闻直播空间中的主体多向互动交流形式会越来越丰富,观众参与活动的趣味性与获得感会越来越强烈,从而形成更具深度的沉浸式在场體验。这推动了我国传媒生态的升级,同时也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融媒体新闻作品趣味式内容呈现带来了“游戏”体验,表现在页面技术创造趣味性内容形式,跨屏叙事带来趣味性内容结构,互动游戏呈现趣味性内容过程。
1.页面技术创造趣味性内容形式。融媒体平台中的页面技术致力于通过隐藏层、Flash、框架,创造视觉美观、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页面效果,这也带来了融媒体新闻作品趣味性内容形式,促使传统新闻在融媒体平台中变得更加多样、生动、有趣,增强新闻作品传播力。
一是运用沙画技术来讲述新闻事件。“沙画”本是运用沙子作画,在配合以视频采集、后期编辑之类的信息技术后,便成为讲述新闻故事的重要工具。此类新闻作品不需要现场素材,只需要设计完整的叙事内容与场景,便可以通过沙画技法来创作出完整的新闻作品,适合于讲述具有年代感的新聞事件。
二是采用动漫技术来呈现新闻内容。“动漫”是采用美工、绘画、二维与三维动画、视频短片、页面设计等方式,建构虚拟角色与场景,趣味性、娱乐性地呈现完整的故事内容。动漫新闻本是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趣味性新闻形式,但融媒体平台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形成了更具趣味性、娱乐性效果的动漫新闻作品。澎湃新闻推出的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通过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配合以图集、音频、视频资源,创造出17页H5产品,全景式地展现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领新一代致富的故事。作品形式生动,内容丰满,将动漫新闻带入新高度。
三是通过H5技术来展现新闻内容。H5技术可以创新性地设计网页形式,或是运用“一镜到底”的长图,或是表现具有立体效果的视频场景,抑或是设置互动游戏,呈现具有视觉刺激、参与互动效果的新闻内容。这也增强了观众对于融媒体新闻作品的认同感。
2.跨屏叙事带来趣味性内容结构。融媒体环境中5G、XR、AI等先进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兴起,促使新闻生产实践中的叙事日趋复杂。新闻作品糅合了视频形态与网媒属性,表现出情节破碎、时空跳跃的跨屏叙事特征,创造出趣味性、参与性、沉浸感更强的传播优势。融媒体新闻作品正从传统的“同屏叙事”迈向“跨屏叙事”。
2022年3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短视频《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采用XR、虚拟空间技术,将身处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送上”中国空间站,与全国两会代表王亚平进行“裸眼3D”式的面对面访谈,空间站的实景环境、两人之间的拟真互动,给观众带来了极具真实感、趣味性的新闻观看体验。新闻作品实现了真人与数字环境的完美融合,创造“全息影像、身临其境”般的效果。
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还与百度希壤元宇宙平台合作,打造线上映射展厅“新立方数字发布厅”,来呈现两会期间的跨屏访谈新闻作品。首先,主持人可以通过“跨屏”来到数千公里外的洱海边,与人大代表杨晓雪欣赏自带滤镜的风景,畅谈洱海环境保护的故事。观众在新颖的访谈场景中欣赏真实、动人的新闻内容,获得更具趣味的观看体验与更丰富的新闻信息。其次,观众可以定制个性化的虚拟形象,通过独有的“数字身份”步入虚拟空间中的新立方数字发布厅,“在场”式的欣赏真实性的新闻访谈节目,近距离地与周边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融媒体新闻作品中的观众参与行为从“隔屏互动”进入“跨屏互动”甚至是叙事场景内的“面对面互动”,给观众带来更强趣味性、真实感、参与感的体验。新技术与新设备支持下的“技术+创意+美学”带来了融媒体新闻作品跨屏叙事方式的发展,也彰显了融媒体新闻作品虚实结合的无限可能。
3.互动游戏呈现趣味性内容过程。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提出,游戏拥有“超常性”与“跨时空性”特征,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意愿,参与新闻游戏设计与制作,获得更具趣味性、沉浸感的体验,强化对新闻内容认知效果。早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新闻领域便运用填字游戏、智力竞赛的方式,创作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新闻作品。而融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促使新闻游戏表现出诸多新特征与新价值。
人民日报社于2014年启动“中央厨房”碰碰词儿融媒体工作室,随后推出了一系列互动游戏新闻作品,具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角色参与式的新闻作品,观众可以选择一种角色,获得崭新身份,参与新闻作品的构建。如在游戏新闻《警惕身边的他》中,观众可以选择毕业大学生李四、留学生张磊、ADS研究所工作人员谢枫三种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开启三段不同的故事,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控制剧情走向,既能获得强烈的趣味性、刺激性体验,也强化了对于反诈知识与技巧的认识。二是任务挑战式的新闻作品,观众挑战新闻游戏设置的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如在互动小游戏《全国两会》中,用户率先打开游戏页面,进入游戏之后获取总理红包,随后一边进行与两会主题相关的游戏通关,一边表达个人的想法,最后还可将游戏结果共享至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新闻游戏。用户在游戏中既是内容生成主体,也是传播主体,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赛博人”。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用户参与的“泛众生成”将成为新闻游戏设计与创作的重要特征,其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边界,造就了用户在沉浸体验过程中的交互参与,游戏性更强,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也更突出。
“在场”引导观众进入新闻情境,“游戏”给观众带来趣味性参与体验,而“共情”则是激发公众情感、思想、理念共鸣,增强对新闻作品认同感的核心因素,是优质新闻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融媒体新闻作品共鸣式情思表达创造“共情”作用,表现在传政情激发观众家国情怀,晓民意触发观众真实情感,崇大德引发观众价值共鸣。
1.传政情,激发观众家国情怀。面对激烈的流量竞争,融媒体新闻作品十分注重采用“共情”方式带来共鸣式的情思表达,强化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工作承担着传播政情、塑造党和国家形象、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任务,此类信息普遍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等主题有关,而广大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复兴、民族强盛、生活圆满的家国情怀,融媒体工作者则通过激发观众家国情怀的方式来采集、编排、播出新闻作品,传播政情,有效地激发了观众情思共鸣,获得观众理解、接受与认可。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互动新闻作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邀请知名人士录音祝福语,领读十九大报告,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党和国家繁荣发展的美好憧憬和祝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契合观众质朴的家国情怀,引发其共鸣。在20多天的传播周期内,新闻作品页面浏览量达到31.74亿次,点赞量达到1.241亿次,带来庞大的宣传效应。这类作品多角度、多形态地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风貌、新气象、新成果,蕴含着浓浓的国家复兴、民族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之类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调动观众情绪,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融媒体“传政情”新闻作品不再是直白的陈述、枯燥的说教,而是“在场”情境中,通过“游戏”方式来表达新闻信息背后的真实情感,获得观众认可,实现新闻价值。
2.晓民意,触发观众真实情感。“听民声、晓民意、传民情、解民忧”也是新闻传播的基本任务。此类新闻作品或是展现普通群众真实生活现状,或是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或是阐述其过往经历,与群众生活、经历、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兴趣,激发共鸣情绪。
融媒体工作者还注重挖掘、表现民生新闻题材,推送出诸多群众身边真实发生的、拥有烟火气的优秀新闻作品,倾听了民声,知晓了民意,传达了民情,解决了民忧,也最大限度地触发了观众真实情感,强化融媒体新闻作品传播价值。湖南日报社推出的《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采用Vlog、视频、手绘、动画、H5等方式,描述村民“拔穷根”的事迹,表达其脱贫之后的幸福感受。这符合广大群众在乡村扶贫、振兴过程中的真实亲历,展现其真实情感,激发其情思共鸣,从而创造出规模化的新闻传播效应。看看新闻网及手机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新闻作品《网红店假排队调查》,通过精心策划,以网红店主、黄牛、顾客等身份进行暗访,记录下了网红店假排队的整个过程。该新闻作品展现了与人们真实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乱象,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和热议,其官微点击率达到1500万次,全网点击量超过一亿次,创造出现象级传播效果。融媒体新闻作品抒写广大群众真实生活,表达群众真实情感,解决群众真实问题,从而获得群众认可,也体现了媒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新闻作品的“力”与“美”。
3.崇大德,引发观众价值共鸣。新闻工作还需要宣传公序良俗,推广社会公德,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而广大群众拥有质朴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强烈推崇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大德行为。融媒体新闻作品运用趣味性的技术手段、叙事方式、传播策略,来报道“崇大德”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价值共鸣,获得观众的接受与认可。新华社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采用真实画面与老照片叠加合成技术,在觉醒、敢闯、巨变、初心四个篇章中,由改革者严宏昌、胡福明、马胜利、姜维等人的子女来讲述其改革故事,展现了父辈奋斗、奉献、担当精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初心与历史担当。整个新闻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浓浓的真情实感,激发观众强烈的敬仰、崇拜、敬畏之情,广受好评。这类融媒体新闻作品聚焦普通的个体,讲述其不凡的故事,传达出内在的大德精神,激发观众的共鸣。很多观众广泛分享此类新闻作品,借助融媒体互动便捷、传播快速的优势,此类新闻作品在融媒体空间中产生多次传播,最终创造出现象级的新闻传播效果,实现了宣传主旋律事件、传播正能量精神、营造健康社会氛围的社会价值。
媒体融合是我国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融合过程中,新闻媒体在报道语态、新闻形式、技術呈现和传播矩阵建设上不断创新。融媒体新闻作品报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具备在场、游戏、共情三方面特征,从而使其传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设备的升级,融媒体新闻作品将朝着更加沉浸式、趣味性、共鸣性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丰雪,仇玲,周海宁,等.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
[2]唐宁,孙延凤.多元共生:智媒时代融媒体新闻栏目的创新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1).
[3]张丽,刘念.互文叙事与感官重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9).
[4]罗依坤.“变与不变”: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哲学思考[J].当代电视,2021(09).
[5]赵雪.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J].当代修辞学,2019(05).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