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日报》红色文化的赓续与传播

2024-02-05郑礼丽

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

郑礼丽

摘要:诞生于黑土地上的《吉林日报》始终坚持“以主流为目标,以价值为诉求,以引导为利剑”,是地域发展的见证者。作为省级党报,其穿越了地域和历史,忠实记录与传播着“吉林红”。在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中,《吉林日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赋予红色文化地域性色彩,续写红色故事。同时,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吉林日报》积极推进“数字红”转型,让“吉林红”在历史的长河中赓续发展,永不褪色,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内涵,并让属于吉林人的红色文化在东北故土上重焕生机,鼓励当代人不断奋勇向前。

关键词:《吉林日报》 红色文化 “吉林红” 传播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史相互结合、彼此交流最终形成的全新体系和概念。在历时性上,中国红色文化上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接近代革命先驱“冲锋陷阵”“挽救沉沦”的革命、救亡文化,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融合了五四新文化和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文化纲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下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大地上首个“红色”革命政党的诞生。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让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革命进程中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伟大精神,诸如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红色文化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革命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它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勇向前更新自身的理论品质,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拓展自身的形态边界,还会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丰富自身的文化外延。红色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华夏儿女传承先辈的优良品格,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在空间上,红色文化又与地域性有机融合,在不同地区焕发别样的光彩。

吉林是一片英雄的伟地,在百年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而蕴含着伟大的中国红色文化,给人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不朽的感人故事。吉林红色文化可以被凝练为“三地三摇篮”。“三地”即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三摇篮”即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波澜壮阔的鸭绿江畔,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依然在耳畔回响,荡气回肠。近代以来,吉林用无数个“第一”默默打造着中国制造的黄金名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从汽车工业到电影事业,再到航空事业,吉林在百年党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不朽的感人故事。“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正是对吉林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的凝练,诉说着时代记忆。游走在地域与历史间的“吉林红”并未因跨越百年历史长河而褪色,反而在新的时代不断焕发生机。如今,《吉林日报》充分挖掘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时代发展新内涵,重新擦亮吉林红色品牌,对提高党员的自我修养,鼓舞群众不断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诞生于1945年10月,创刊时间在全国省委机关报中名列前茅,其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同频,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在吉林這片土地上,每一次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都以不朽的文字“镶嵌”于《吉林日报》之上。作为青春与荣誉的象征,其储存着老一辈党的新闻工作者创业开拓的奋斗印记,记录着改革开放后多元发展的火红岁月。它始终以主流为目标,以价值为诉求,以引导为利剑。正因为精准的定位,它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传播才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党报,它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坚守主流、勇立潮头;作为省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吉林日报》在红色文化传播上有三个主要着力方向。

一是纵深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赋予地域性色彩。2023年5月19日,《吉林日报》第一版的文章《感受磐石三种“颜色”》,不仅指出磐石作为革命老区、英雄之城的重要地位,也挖掘出这座具有地域“红”的城市提出的以产业、旅游业带动整座城市发展的具体措施,不断擦亮“抗日联军创建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城市名片。

二是横向拓展红色文化受众,形成传播合力。2020年8月10日,《吉林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的评论文章,着重强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指出吉林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明确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该评论指出了吉林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加强党性的生动教材,也是号召人民关注红色文化、发扬奋斗精神的时代篇章。

三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续写红色光影故事。2021年10月23日,该报发表了《长影:摇篮旗帜筑梦传奇——聚焦吉林“三地、三摇篮”之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的报道。聚焦长春电影制片厂,这篇报道主要分为几大版块:因才兴业,中国电影事业因长影这一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枝叶繁荣;一脉相承,长影回馈了历史,发扬战斗精神,坚持红色基调;重塑新时代,贯彻六大理念,长影人继续在电影事业上发光发热。这篇报道跨越了历史,以中国文化为基点,落实到具体的影视文化作品,挖掘其中的红色经典,体现浓郁的家国电影情怀,使红色血脉得以赓续传承。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承担着新闻传播工作,也承担着政治宣传工作。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播力亟需重塑。

从内在因素看,传统媒体的报道话语往往比较固化刻板,不适用于大众群体,并容易造成疏离感。从外在因素看,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不断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媒体主导的媒介市场运行机制。传统纸媒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面临着多重困境。其一,数字技术的兴起对纸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向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和信息,导致纸媒的读者基数缩小。其二,随着广告商转向更具针对性和成本效益的在线平台,纸媒的广告收入大幅减少。其三,纸媒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且在内容更新和分发速度上无法与实时更新的数字媒体抗衡。其四,纸媒在内容创新和互动性方面优势不足,信息爆炸的时代之下,在满足读者内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上存在局限,并缺乏即时互动和反馈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读者的连接力和共情力。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十分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并且将“媒体融合”的相关议题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媒体融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鼓励媒体工作者为媒体的转型、融合与升级和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贡献积极力量。可见,媒体融合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媒介化社会,媒体融合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吉林日报》作为主流媒体,面对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就媒体融合这盘棋如何布局进行了有益探索,《吉林日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下,因地制宜、因报制宜,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历史积累,因现实场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路径,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在党报姓党、党管媒体这一根本原则之下,加入全媒体传播的圆舞曲中,奏出属于自己的动人旋律。该报提出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的方法,“数字红”始终貫穿于其中。

一是精准定位自我的红色身份,清醒认识自身的差距。进入新时代,主流媒体更要大力书写时代新篇章。到2035年,吉林省不仅要实现全方位振兴,还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吉林日报》要积极落实党的“四全媒体”建设要求,积极聚焦吉林地区高效高质量发展,推进媒体深入融合,不仅在宣传报道上积极作为,更要在党与广大人民群众间架起一道桥梁。

二是高效开辟红色传播新路径,不断扩大合作朋友圈。“新”强调的是传播力,依托数字化与融媒体技术,不断壮大精品内容生产力。《吉林日报》依托其旗下的公众号“吉报教育”发布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报道,不仅在内容方面极具新颖性,而且在传播方式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2023年5月31日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建在电影博物馆里的思政教育基地:“跨界”联动实现文化滋养》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红色文化传播路径:长春开放大学将长影旧址博物馆作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在博物馆内观看电影《上甘岭》。“高校+博物馆”的模式,使得“课堂”与“影院”、“上课”与“观影”、“知识传授”与“娱乐享受”有机统一,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拉满了红色文化的氛围感,将“电影文化、党史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推进红色电影文化进校园,无疑扩大了其传播的力度,有效激发了观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吉林日报》传播路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还体现在其扎实融入“文化吉林”“数字吉林”的建设之中。媒体深度融合需要做到心中有“文”、心中有“数”。《吉林日报》积极投身于吉林省文化建设、数字建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该报突出吉林大地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发动全员策划。从吉林省的红色文化入手,以小见大切入主题,酝酿并且打造一批有趣生动的融媒体产品。如《吉林日报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述评之七》这部融媒体作品,以一幅美不胜收的精彩画卷展开报道,详解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吉林省振兴发展的崭新面貌与骄人成绩,不仅突出了“三地三摇篮”的地域文化,还向人们展示了百年党史,小切口大主题,无疑是心中有“文”的体现。该报以其精准的红色身份定位,在清醒认识自身差距的基础上,开辟红色传播新路径,努力在内容上达到精美,将数字红转型做精做细。

《吉林日报》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达党的声音,宣传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成就,引领社会主流思潮,倡导优秀的社会风尚。在新媒介语境下,面对传媒行业的深度变革,该报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地标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担当。

吉林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红色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吉林日报》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深入研究和解读这些红色资源,挖掘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以此为基础打造了“红色文化”地标;其还采取深化报道的宣传策略,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和载体,如专题报道、调查新闻、互动话题等,深入展示吉林的红色资源,挖掘和传播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播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其积极主动将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新闻报道中,实现对红色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和传播。

从媒介融合角度看,该报全面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动红色文化在网络社会广泛传播,有效实现了“数字红”的转型。在具体操作层面,该报开设网络专版、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制作电子版报纸,传播方式多样,这使得该报既保持其传统纸质媒体的形态,也能顺应数字化媒体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补性报道,进一步提升了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吉林日报》还持续致力于强化教育引导和公众参与,借助各种机会,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通过举办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红色历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研读、红色影视剧观展等,打造了专属于“黑土地”上的“吉林红”,让革命精神成为影响和感染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

《吉林日报》在打造“红色文化”地标、提升革命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过程中,作出了全方位努力,承担起了地方党报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职责,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资源,深化报道和宣传红色文化,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加强对读者、用户的教育引导,以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这些都极大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地域性内涵,并让属于吉林人的红色文化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重焕生机,鼓励当代吉林人不断奋勇向前。

作者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冯璐.融媒视域下《吉林日报》的转型发展研究[J].北方传媒研究,2023(02).

[2]王亮,王奎龙.党报融合发展的精准定位和路径抉择——以吉林日报为例[J].新闻战线,2021(02).

[3]米韵熹.白山松水奏华章——看吉林日报如何讲述改革开放故事[J].新闻战线,2019(03).

[4]王镇富.全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如何实现“破圈”传播[J].新闻传播,2023(06).

[5]翁振.新媒体与文创融合助力红色文化传播[J].传媒,2022(23).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传播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