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的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
2024-02-05孔艳艳
孔艳艳
中国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包容互鉴、融合创新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正是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才形成了风格多样的音乐类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谢秋菊、宋柏汶所著的《多元文化影响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书,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是一本专业的音乐理论学术著作。作者在明确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突出了多元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总的来看,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参考大量理论和研究文献的同时,结合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具体的探讨,可以为新时期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征及文化价值。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孕育了以钟鼓琴箫为主的华夏正音,也形成了以胡琴、琵琶、唢呐等为代表的各类民族音乐。其中,华夏正音代表了汉族音乐的传统,它以古代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为基础,表达了汉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形式,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民族音乐在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征。诸如胡琴、琵琶、唢呐等乐器,就是传统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其发展历程不仅是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加,传统民族音乐的受众范围受到严重挤压,长期以来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和挑战。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教育体系的转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意愿下降,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出现断层。与此同时,商业化的音乐市场也导致音乐创作和演出更加注重商业效益,传统音乐的纯粹性和原创性也受到深刻影响。面对种种挑战,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人开始大胆创新,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在带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民族音乐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国风音乐的崛起,也为民族音乐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大量的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技法得以有效结合,大大突破了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场域的边界,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具体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本书主要从高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传承等层面出发,提出相应的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策略。首先,在高校音乐教育层面,面对西方音乐理论的冲击,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长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文化教育等措施,在持续推动民族音乐学科建设的同时,构建更加合理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其次,在社会传承层面,中国民族音乐有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通过非遗保护、文创产业开发和数字化平台构建等措施,带动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需要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秀内容,进一步丰富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为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单位 浙江音乐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