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德育教学实践与反思
2024-02-04王婷婷王玉芳
王婷婷,黄 楠,王玉芳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健康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1)
紧随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实现“健康中国2030”新奋斗目标,“新医科”建设新进展引起了社会关注。“新医科”对医学生的培育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做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培训,还要做好专业的思想品德提升工作。[1]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合德育教育元素,有助于“新医科”医学人才培养。[2]在“新医科”背景下,开展“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德育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并行,为进一步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道德水平奠定基础。
1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医院检验科常规的检验项目为基础,对人体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生殖系统分泌物、羊水等进行一般性状、物理学、化学、显微镜形态学的检验,讲解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建设“新医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以及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安全意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爱业、和谐、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增加学习效果。将课程德育教学引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是建设“新医科”的内在要求。
2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融入德育教学实践
2.1 完善“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德育教学材料
修订“临床检验基础”的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和授课课件,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部环节中。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做好德育教学的前提。[4]确保课程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是教育内容的德育教学设计。[5]挖掘“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德育要素,引入德育的内涵,结合家国情怀、人格形成、科学发展等内容,使“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德育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确保德育教学有效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教学效果评估。[6]“临床检验基础”考试课程德育教学效果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它综合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医德和人文素养。如: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实训操作过程中,以临床常见感染案例导入,血液标本采集实训练习要求同学之间搭档互相抽血,有的同学血管不好找,不便作为献血者,有的同学血管比较清楚,则需要被多次抽血,需要团队成员中献血者有奉献精神和采血者怀有感恩之心,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协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被抽血的过程中感受受检者的疼痛、紧张情绪,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给予受检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消除紧张情绪。从采血的过程中完成从“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处理和保存”的完整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检验概念。考试内容设置检验结果分析及相关处理方式的题目,增加临床检验相关案例分析、德育答辩等多个环节,通过老师评价、学生互评、书面总结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检验和总结德育教育内容情况。
2.2 深入挖掘“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德育教学资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临床检验基础”(第五版),张纪云、龚道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德育教学融入理论和实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思想教育,整体全面实现“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课程德育教学内容见表1。
2.3 课程德育教学的实施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采用“线上+线下”“仿真+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德育教学。
表1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主要章节中的德育资源
2.3.1 “线上+线下”理论教学
在超星学习通的平台上,建立“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并构建出与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教学PPT、重难点要求、教学微视频、德育相关素材、作业与解析等学习资源在课前进行了公开。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观看资料,完成作业,获得新的知识和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可以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要以疾病为方向,展开对知识点的解释,并将其与相关的德育教育要素融合在一起,确保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能够实现同步。如:在白细胞功能的讲解过程中,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病原生物的主要防线之一,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引入强者精神,提高学生自强意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核心要求学生对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有足够的认识,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鉴别,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细胞形态进行鉴赏,化学习难点为学习兴趣点,提高学生辨识能力。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是检验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案例讲授检验对临床诊断的帮助,树立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自信,引导爱岗敬业。通过案例讲授不准确及错误的检验结果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强调树立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加强师生互动,增设“讨论”模块,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图1)。
图1 “临床检验基础”“线上+线下”理论教学模式
2.3.2 “仿真+实践”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侧重实验,通过反复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明确操作过程的内容、意义和注意事项,学以致用,真正适应临床检验工作。实验操作过程均比较繁琐,需要用到移液管、微量吸管、显微镜、牛鲍计数板等精细操作器材,引导学生规范操作,精确量取。实验室仪器需要爱护、保护,学生树立节约意识,环保理念,培养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实验过程需要接触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精液、白带等具有传染性风险的生物标本,在实验过程中强调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验过程分组合作、相互交流,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实验报告的撰写,改变原来的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改为侧重实验心得体会和操作反思,并讨论实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推进课程德育教育。
因线下实验课时有限,临检教学相关标本不易获取,特殊情况下无法安排线下实验,学校实验室条件与医院临床检验科室存在脱节等诸多问题,本课程建立虚拟仿真操作平台,模拟医院检验科真实场景,分工作区域,分实验项目,开展虚拟仿真操作实验。学生在线下实验课前,先在虚拟操作平台完成本次实验基本操作,并完成闯关作业。虚拟仿真操作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优势,深受学生喜爱。
2.3.3 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学习通发布拓展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擅长的内容不同,以及对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不同,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学习技能比赛相关知识;对于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学生继续深造,学习专升本相关知识;对于形态学辨别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布更多的形态学图谱、网站、公众号供学习;对于有医院就业意向的学生:重点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的操作技能,能够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异常检验结果的解释;对于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医疗器械公司就业意向的学生,引导学习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对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原理功能有一定了解。
2.3.4 将德育教育惯穿“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始终
结合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规范等讲解临床检验的道德要求,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体会“救死扶伤”的意义。在实习大纲中,把医患关系、遵纪守法、医德医风、爱护仪器、节约试剂等作为临床实习考核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检验人员要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不盲目使用价格昂贵的检验项目,不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如:血型鉴定项目,如果受检者只是想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采用简单便宜的玻片法血型鉴定,而对于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才需要选用精准度更高更昂贵的微柱凝胶卡片法进行血型鉴定。
3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融入德育教学反思
“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是医学教育承担的神圣职责,医德教育和“新医科”教育理念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7]本课程于2020年开始实施“线上+线下”“仿真+实践”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德育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先后获批校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顺利通过验收。在课程德育理念的推动下,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维,“一种细胞计数辅助装置”“一种显微镜脱油擦镜纸”“一种喷嘴方向可调的洗瓶”等发明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然而,本课程德育也有不足之处。在多元化教育评估标准中,教师的主观因素比较大,多个教师之间的评分标准也有很大不同。为此,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新医科”的含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及时发现并发掘德育教育素材,尽量规范一致,做到公平性和公正性。将在线教育的优点发挥到最大,构建起一座课程德育的案例库,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拓宽和加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建立医德医风人文素养评价的定量指标。
“临床检验基础”有关内容的探讨,对其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发掘其教育因子,在学科结构上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专业水平和医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