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视域下非遗文化短视频的叙事策略
2024-02-04孙喜杰殷晟宇
孙喜杰 殷晟宇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国对于非遗文化始终高度重视,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成为世界各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时代更迭与传媒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更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如今,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且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在数字化浪潮中已然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催化剂,更是重要的“讲故事”载体。借助其优势赋能非遗文化传播,在共情视角下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将非遗文化“活化”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群众需求,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传承;短视频;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30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一流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的成果;2023年度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黄冈非遗文化在大中小学传承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B08)的成果。
“非遗文化”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魂”,指的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方式改变、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非遗”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其传承与传播也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弱化了许多,而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深受年轻人喜欢,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遗文化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实现其有效传播应备受重视。如今短视频作为一种轻量化、移动化的媒介,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面对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传播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短视频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化”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数据表明短视频的用户广泛,非遗文化以短视频为媒介进行传播有广阔的空间。
事实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一直在持续加强内容引流,作为具有厚重文化气息的非遗文化自然为重中之重,所以近年来非遗项目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场次逐年提升,短视频让曾经因年代久远、无人问津的传统手艺人及滞销的非遗产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使曾经“曲高和寡”的非遗文化在当今时代“活化”,可感可知可互动,多了几分“烟火气”。
如今,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发生改变,很多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短视频平台激发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创作热情,他们由被动变主动,成为积极传播非遗文化的主体,勇于表达自我、追求美好生活。如河南省浚县普通村民朱付军用短视频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制作过程,被《人民日报》等媒体点赞。许多的非遗传播者借助短视频平台在青山绿水中传递乡土人情,讲述传统匠人的风采与故事,虽是个人化、碎片化的呈现,但唤醒了沉睡的文化资源、激发非遗文化的内生动力。
在新时代,推动非遗文化在生产、消费、保护一体化的进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非遗文化短视频的叙事策略
在叙事学理论中,叙事视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讲述者的观察视角,直接影响故事的效果。正如学者杨义所说:“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非遗文化的短视频传播在叙事上要更注重内容品质,更体现用户思维,更注重情感的张力等。只有与用户在情感上建立起联结点,产生共情,才能真正实现传播效果与价值。“共情”意指“同理心”,主要是指个体准确理解他人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作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近几年,共情传播得到学界的较多关注,但其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学者赵建国《论共情传播》一文中对“共情传播”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過程和传递、扩散过程。目前,共情传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一定范围内信息的传递、传播和分享会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起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情绪;另一种是指相同或类似情绪、情感的传递和传播。”基于共情初衷,善用共情策略,选取适宜的叙事角度和方法,才能在短视频传播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非遗文化的价值传播。
(一)巧用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视听作品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情节中展示故事化的细节,在细节化中刻画人物特征。非遗文化的短视频创作如何构建一个真实、生动、具有文化传播价值的故事,从而让观众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内涵是值得思考的。
许多非遗的短视频创作者认识到用户故事化的消费习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例如,非遗短视频《蛇医廖其贵》就是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廖其贵家庭背景、传承经历、困难与挑战等故事,故事中的情节与受众在情感层面产生共情,使得普通用户也能以旁观视角来感受非遗文化传承者的心路历程,借此来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短视频《剪爱》详细地讲述了剪纸在传承者家乡的文化背景与民风渊源,同时介绍了传承者曾经使用剪纸为人祈福,寄托思念等等事迹,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这一非遗文化深厚的内涵。
故事化的叙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受众的情感联结。如以人物叙事角度,将非遗文化传承者、艺术家或文化爱好者等人物作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感悟以及与非遗文化的渊源等方面展现非遗文化价值与魅力。《蛇医廖其贵》就是通过以廖其贵这一人物为核心,讲述他为传承古老的“蛇医”文化而放弃赴美深造,甘愿留在深山当蛇伤医生的故事。从他自身的视角去描绘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其成长岁月里,离不开生活环境及亲人的影响,而这些元素是故事化叙事的好角度。在蛇医廖其贵的故事里,就体现浓厚的地域文化与亲情。通过介绍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山廖氏蛇伤医术”这一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域背景,让观众对“蛇伤医术”的历史底蕴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介绍廖其贵自小由养父抚养长大,为亲情放弃更优渥的生活而选择继承家传技艺的故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短视频传播了“江山廖氏蛇伤医术”这一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也呈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仁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价值。而这些文化及价值观对年轻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思想、价值塑造及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中体现蛇医廖其贵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二)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
非遗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见证,是一种客观的精神载体。解读这些文化,也就是解读了囊括历史、地理和人物的一部史诗。那么,通过“情感体验”这一行为,构建起“用户”与“非遗文化”二者间的桥梁便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主体与客体体验世界的方式更接近、共同点更多、熟悉度更高越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如营造非遗技艺的体验过程,便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乐趣。所以在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让用户有较好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更好的交互感,才能增强用户的黏性。为此可以采用多机位拍摄,每一个镜头都为用户呈现不同的视角,从而让其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非遗文化不同角度的观感,增强直观体验感,也可以通过添加说明性的文字,让用户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增强交互感。比如,在视频中加注一些背景、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等信息,或在视频中添加一些特效、动画、图表等元素,都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例如竹刻类型非遗文化短视频《刀尖上的艺术——永泰竹刻》,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拍摄非遗传承人教授如何制作竹刻的过程,让用户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奥妙和神秘。此外,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会增强非遗文化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短视频《长乐未央》为例,在拍摄“长乐故事会”时,运用了升格镜头、关联转场等多种视觉手法,大大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配合音乐、文字使其表现出来的“长乐故事”更为生动和谐。这种形式的短视频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建立起用户从体验到理解再到关注的历程,使用户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保护该非遗技艺的重要性。
用户的情感体验及情感共鸣,源于非遗厚重的文化内核及深远的历史价值。当前的非遗文化短视频多以纪实的视角,不仅拉近了用户与非遗文化的距离,也让用户具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纪录片式的真实叙事角度让用户能从更多的切入点了解某类非遗技艺的整体。如展现非遗传承的由来演变,视角可以以具体的某位传承者为切入点,也可以以一个传承者群体为发散面,借由跟随镜头的方式逐步地揭露这一非遗文化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文化内核。以《省级非遗浦江乱弹》为例,该视频从传承人赵福林的视角切入,讲述了“浦江乱弹”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下几近灭绝的现状,深刻展露出赵福林老先生作为“浦江乱弹”仅存的几位传承者之一心中的悲哀与忧愁,而接下来又以纪实镜头记录“浦江乱弹”的真实面貌,呼吁相关部门保护、传承、传播这一民族瑰宝。真实而严谨的叙事风格引人深思,更能触及用户内心深处,唤起情感共鸣。
(三)凸显“年轻化”的叙事
非遗文化短视频的受众群体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人群都可能成为非遗文化的关注者。不同的人群在创作及消费短视频时,他们的审美立场与审美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年轻的用户而言,时尚的音乐,潮流的拍摄手法及剪辑手法等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度。对于年龄偏大的用户而言,传统的音乐和更严谨的拍摄方式或许更能勾动他们的情绪。而对于海外用户,文化传播一直存在高低语境、文化折扣等问题,如何使不同文化能够顺畅地沟通、理解甚至融通,建立情感的联结以实现共情。可以尝试使用在世界范围内更具中国韵味、中国风的音乐元素,配合更详尽细致的叙事文本以及英文解说来满足其对于异国文化的鉴赏,彰显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播。
结合当前短视频用户年轻化的特点及非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做好年轻化叙事,进而增强青年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异常重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短视频加入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他们以第一视角进行个性化叙事,为用户提供了更真实的临场感和代入感,同时也塑造了个人魅力,拉近与观看者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连接,从而提升用户黏性。当然实现非遗文化真正的活化传承,不能仅依赖于传承人,还需让更多的年轻用户亲身加入非遗传播的队伍中来,形成全民传播、全民分享的非遗氛围。
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要选择年轻态的话题,让非遗的技艺与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相碰撞,借助新媒体叙事技巧对非遗进行年轻化表达。非遗文化具有天然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非常丰富,所以更应注重故事内容选择,重视交互叙事、融合媒体叙事的方式进行传播。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都以自制话题的形式将非遗文化内涵与交互式叙事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色彩、音乐、节奏等元素助力非遗文化传播。如抖音话题#皮一下很开心#,将传统文化皮影戏和时下流行的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号召网友模仿皮影戏的动作来拍摄舞蹈片段。这种新潮的音视频元素和网友的互动舞蹈,不仅赋予皮影戏全新的传播形式,更加契合年轻人的观感和情感需求。
三、非遗文化传播的努力方向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措施必将加大新时代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如今,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科技赋能非遗传播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如运用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手段,以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的方式,给予传统非遗文化最现代的表达,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在传统与科技的碰撞中,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
此外,随着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其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助推作用愈发显著,当前已然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催化剂。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尊重非遗文化的特性,确保其本真性与生命力的同时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拓展视频传播模式与渠道,采用贴近现代生活、年轻化的情感表达进行视频创作,深耕内容的同时合理利用视听语言,以慢节奏、小景别等方式营造情感氛围,为用户营造共同情境,进而形成情感共鸣,让用户自觉做出点赞、关注和转发等互动参与行为,更好地实现共情传播的优势,让优秀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蒋恺.短视频生态下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和消费[J].传媒观察,2022,(07):90-95.
[2]邓若蕾.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J].中国报业,2020,(08):20-21.
[3]孙梓萍,樊传果.传统手工艺非遗短视频内容创作研究[J].东南传播,2022,(03):26-28.
[4]颜依婷,林汉龙.非遗的抖音现状与路径优化[J].新闻传播,2021,(01):35-36.
[5]王留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J].出版广角,2021,(16):77-79.
[6]俞敏.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艺术品鉴,2021,(08):57-58.
[7]张龙,蒋烨红,康骏驰.共情视域下中国非遗文化视频的国际传播[J].当代传播,2023,(02):45-49
[8]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07).
[9]张智妍,郭枫.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J].东南传播,2021,(01):100-102.
作者簡介:
孙喜杰,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
殷晟宇,男,湖南株洲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9级学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