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景易逝》的 前景化特征分析

2024-02-04杨雨濛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诗歌

杨雨濛

【摘要】在弗罗斯特创作的著名诗歌中,《美景易逝》被视为具有典型的语言朴素且口语化以及继承传统声律模式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此诗传达出了美好事物及生命的短暂易逝的深刻哲学观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文体学中的前景化理论,并具体从音韵和词汇的范畴分析诗歌的突出特征。通过这些突出特征与诗歌内涵的结合,本文将证明上述突出特征被前景化,并揭示这些前景化特征所带来的文体效果,以帮助读者更科学、客观地理解和欣赏弗罗斯特的诗歌。

【关键词】前景化;《美景易逝》;文体分析;诗歌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28

作为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弗罗斯特不同于20世纪的其他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别样的风格。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歌总共被编入九部诗集中。在他的诗歌集中,关于自然的诗歌占据了突出的位置(Ghasemi&Mansooji,2006)。早在20世纪,Watts也认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一场对话,其中两位说话者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本人和被称为自然或过程的实体(1962)。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来说,生命是神秘的,因此诗歌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但生命和自然的真相并不会全然被人们发现(Ghasemi&Mansooji, 2006)。因此,读者和研究者可以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获得一些启示。弗罗斯特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探索哲学主题,并使用简单和口语化的语言以及传统的声律模式而闻名。作为他最杰出的诗歌之一,《美景易逝》创作于1923年,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描绘,即春天结束的过程,此時传达了青春、美丽等美好事物和生命的短暂本质。无一例外,这首诗恰好体现了弗罗斯特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口语化的选词、大量常用词的运用以及不同声律模式的使用。

在对《美景易逝》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大多从文学赏析和译本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鲜少有学者从功能文体的视角分析这首诗的前景化特征。因此,本文基于功能文体学的前景化理论,从音韵和词汇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Leech,1991),而这些特征也将被证明是语境下有动因的突出。本文还旨在揭示这些前景化特征所实现的文体效果,例如促进主题意义的表达和增强诗歌的审美价值。

一、走进前景化

“前景化”是Halliday文体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但这一术语原用于绘画,意为让需要突出刻画的人或物处于画面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前景”,而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Mukarovsky最早将其应用到文学语言研究中,他认为前景化是文体中引人注目的、新颖的、系统地违背常规的特征,这意味着使语言去自动化,以便诗人和读者发现表达与审美的潜力。此外,他还提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前景化”(张德禄, 2005)。而Halliday将“前景化”定义为“有动因的突出”,认为它是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则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这意味着只有当文本中的突出特征与情境或文本的整体意义相关联或相互作用时,它们才能成为前景特征并产生文体效果。张德禄则认为前景化主要表现在诗歌上。诗歌语言必须违背日常语言的常规,使其“非自动化”“陌生化”以及“非熟悉化”,即前景化(张德禄,1994))。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特征可以被视为潜在的前景特征?Leech 认为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衔接可作为前景特征(2003)。此外,张德禄认为在研究文本风格时,除了 Leech 提到的五类之外,还应该考虑音韵特征和字形特征(2005)。此外,在讨论完前景化这个概念之后,还有另外一个概念需要阐述,即“偏离”。在普通文体学中,偏离是指超出共核语言之外的部分特殊用法(吴显友,2002),而共核语言是指语言当中最为普通、最为基础的词汇、句式和语法。偏离有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失衡,强调量的偏离;第二种是失协,强调质的偏离(Leech,2003),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只有那些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作的语言偏离才被称作前景化(崔海光,2006)。前景化在诗歌语言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主要是通过偏离和过分规则化来实现诗歌语言的前景化。而其他实用文体主要起着沟通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其语言本身并不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而诗歌语言则与一般的使用文体不同,在诗歌语言中,诗性功能即美学功能占据主要地位,语言的实用功能则退居第二(蒋丽媛,2014)。因此对诗歌进行文体学研究,尤其是前景化分析,会为诗歌作品的阐释提供有力证据。

为方便理解,诗歌《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原文摘录如下:

Nothing Gold Can Stay

1.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2.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3.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4. But only so an hour.

5.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6. So Eden sank to grief,

7.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8. Nothing gold can stay.

二、音韵层面的前景化特征

音韵模式和格律模式是诗人传达诗歌主题和美学的重要两点(Thornbrrow, Wareing, 2000)。通过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诗人可以传达诗歌的美感,同时,这些单个的音被诗人连接在一起以传达他或她的思想情感。

在《美景易逝》中,头韵被频繁运用,这可以看作是失衡的一种体现。在第一行中,“g”音在“green”和“gold”中出现了两次。在第二行中,“h”音在“her”“hardest”“hue”和“hold”中出现了四次。而在第七行中,“d”音在“dawn”“down”和“day”中出现了三次。头韵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乐感。此外,在语境中,头韵的运用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例如,头韵将“green”和“gold”这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联想到它们的共同点,即“生机”和“珍贵”。而且,辅音“h”听起来像是叹息,它的频繁出现听起来像是频频发出的叹息,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遗憾。而爆破辅音“d”的多次使用则暗示着安静而美丽的黎明终将会被吵闹与喧嚣打破。除头韵外,尾韵在此诗中也经常使用,其也可以看作是失衡的一种方式。第一行最后一个词的末端与第二行最后一个词的结尾具有相同的元音和辅音,以此类推,在这首八行诗中存在着四对尾韵,可以写成“aa、bb、cc、dd”的模式,即英雄偶句诗的押韵模式。从这一点来分析,具有相同尾韵的词也具有相互关联的含义。例如,第三行的“flower”和第四行中的“hour”具有相同的尾韵,而它们也传达出了类似的含义,即“转瞬即逝”的本质。此外,尾韵还具有联觉的功能。第五行和第六行中,“leaf”和“grief”具有相同的尾韵。由于这个尾韵是由长元音和辅音组成的,单词的发音时间较长,因此很容易产生痛苦、无奈等持久情绪的联觉。整个韵律模式反映了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主题,即季节、时间和生命终将走向它们不可避免的结局。

至于重音模式和格律模式,本诗的韵脚基本上为三步抑扬格,一个抑扬格包含两个音节,其中一个非重读音节后面紧跟一个重读音节。抑扬格通常与人们说话的方式相呼应,赋予此诗一种稳定和可预测的感觉。整首诗的韵律非常有规律,这使得整首诗传达出一种“万事万物都必须向前推进,就像时间本身永远不会停止前进一样”的意蕴。但诗中也有两个例外是典型的失协,即质的偏离。这两个特例存在于第一行和第八行,它们的重音模式是包含一个重读音节与一个非重读音节的扬抑格。此外,这首诗的第一行包含由两个重读音节组成的扬扬格,这也让读者有机会放慢脚步,流连忘返,试图抓住保留美好事物的机会。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亦使得诗歌充满音乐的美感,也体现了诗人表达美好事物终将逝去这一主题的流畅思维。

对头韵、尾韵、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以及重音与格律模式的使用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偏离方式,即失衡与失协。结合诗歌的整体意义和主题,这些音韵层面的突出特征促进了诗人对诗的主题意义的表达,即美好纯洁事物的短暂易逝。因此,这些突出特征属于前景化特征。

三、词汇层面的前景化特征

《美景易逝》的词汇突出表现在对简单和口语化的词以及过渡词的大量使用上。此外,矛盾修辞的运用也被包含在内。不同于其他喜欢使用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诗人,弗罗斯特在《美景易逝》中,除了“subside”和“Eden”等蕴含文学典故的词语外,绝大多数篇幅都选用了简单且口语化的词语。例如,“nature” “green”

“gold”“hardest”“hold”“early”“leaf”“flower”“hour”

“sank”“grief”“dawn”“day”“nothing”和“stay”等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失协。弗罗斯特运用简单的文字,并将它们创造性地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了一个含义深刻的主题,那就是美丽、青春和生命的转瞬即逝。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三个过渡词,共出现五次,占全诗总词数的近12.5%。这三个词包括“so”“but”和“then”,反映了行与行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第三行和第四行之间的对比、第四行和第五行之间的时间关联、第六行与第七行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第六、七行和前五行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这些过渡词能够让诗歌更具有逻辑和层次感,使诗歌读起来更加连贯与流畅。

此外,《美景易逝》还存在悖论,也就是矛盾修辞,这也是失协的具体体现。第一行中,诗人写道:“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這让读者感到困惑,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诗中的“gold”暗示了大自然中繁树、绿叶、小草等的弥足珍贵,同时,第一句也带领读者对自然界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绿色植物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三行写着“Her early leaf’s a flower”,这也引起了读者的困惑。但通过细心思考,读者会发现大自然的第一片新叶,是和花朵一样珍贵美丽的。矛盾修辞的运用,让读者思考并寻找两件事物之间的共性,并最终得到的答案:春天的新叶是极具价值的、美丽的,然而,它们也是脆弱的,似昙花一现。在第五行中,诗人写道:“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人们似乎很容易找到错误和自相矛盾的表述。但通过分析,读者可以发现,此行中第一个“leaf”指的是自然界初春时节的新叶,而此行中的第二个“leaf”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旧叶。鉴于此,读者就会在脑海中联想到一幅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画面,其中,美好的事物更是会稍纵即逝。日常且口语化的用词、过渡词与矛盾词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失衡和失协两种模式。结合诗歌的主题含义“珍贵的事物难停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突出的词汇促进了诗人对诗歌主题意义的表达,即美丽、清新、纯洁事物的短暂性。同时,过渡词的使用增强了这首诗的语篇意义。因此,这些突出特征属于前景化特征。

总的来说,《美景易逝》阐述了美丽或纯洁的事物无法长久这一主题。最重要的是,演诗人想要提醒读者接受这种转瞬即逝的现实,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珍惜它们的短暂存在。作为一首充满音乐美和形式美的杰出诗歌,《美景易逝》还通过传达深刻的哲学意义,从而引发读者的强烈情感反应。本文试图从语音和词汇两个角度来描述和分析这首诗的突出特征,并在情景语境中证明这些特征属于前景化特征。前景化理论为当今研究者对弗罗斯特的诗作《美景易逝》进行的主题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且科学的视角,对于更加理性、客观地挖掘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未来的学者和学习者能够采用不同的文体理论和方法,以便更深入地分析与阐释诗作。

参考文献:

[1]白瑞丽.《金色从来不常驻》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1,(3):30-33.

[2]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体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1):123-128.

[3]戴凡.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2-14.

[4]Ghasemi,P.&Mansooji, E. Nature and man in Robert Frost[J].CLA Journal,2006,(4):462-481.

[5]蒋丽媛.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前景化特征分析[D].辽宁大学,2014.

[6]蒋晓娟.文学文体与主题的融合——Nothing Gold Can Stay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6):130-133.

[7]Leech,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8]Thornborrow,Joanna &Wareing,Shan.Patterns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y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吴显友.前景化与文体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89-91.

[10]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3-49.

[1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研究方法探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2-16.

[12]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