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嘉靖皇帝性格对明中后期朝政的影响

2024-02-04黄晨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黄晨

【摘要】大明王朝存276年,经十六帝,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缢,至此终结。历来大多数史学家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崇祯,不可否认,崇祯的决策失误加速了明朝衰亡,但实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衰亡“始于嘉靖,实于万历,终于崇祯”。在诸多皇帝中,嘉靖的性格较为鲜明。他生性聪慧残酷,很有抱负,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但意外得来的皇位不仅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也使其性格发生巨大变化。执政初期,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寄人篱下、不受重视的孤独感及父母相继离世,让他变得孤僻、多疑以至癫狂,影响了后期的施政理念,引发了轰动一时的“血溅宫门”、权臣倾轧、奸臣当权祸乱朝政、倭寇猖獗,最终明朝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亡。

【关键词】嘉靖帝;性格演变;朝政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20

一、嘉靖帝及其性格表现

(一)嘉靖帝其人

柯林伍德曾指出:“历史,究其源头,其实是一部思想史。”[1]的确,不同的人对嘉靖帝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明史》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2]不可否认,继位初期的世宗皇帝也是想有一番作为,实际也做出了不错的成就。纵使统治后期懈怠朝政,痴迷于修道,他也基本熟知朝中诸事,对旧朝臣、皇族和勋戚势力强烈打击,内外大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还注意防范宦官势力,抑制宦官权力,使得皇权高度集中。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本以为能够带领明朝走向更高的巅峰的人物,实则一步步导致明朝走向衰亡。笔者认为是嘉靖皇帝在统治前后期的性格使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他的性格也就无疑影响了他的施政措施,从而最终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通过阅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他是明代最受争议的皇帝之一,也被誉为“最聪明的皇帝”,甚至有人认为他管理国家、玩弄权力的手段比朱元璋还要厉害。“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说的就是嘉靖皇帝皇位的由来。然而就是这样意外收获皇位的机会,也未能让其安分守己地做个皇帝,得了便宜还锱铢必较,搞出“大礼仪”之争,同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展开一系列交锋,最后竟然是以嘉靖帝的胜利结束。当时的嘉靖皇帝只有十五岁,面对那些久经朝野大事的官员们,他能够如此有城府并且最终以技取胜,并且他同万历皇帝一样有着不上朝的例子,但他在位时期并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现象,虽有严嵩等的一些奸臣,但国家总归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动乱,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3]但就这样一个少年老成的人,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宫女叛变”,差点杀死了皇帝。与此同时,统治后期的他,一味沉溺于求取长生不老之术,国家的兴亡于其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长期服用丹药,也使得嘉靖帝越来越暴躁、孤僻,对大臣们动辄就以砍头论罪。也正是在大明嘉靖四十五年,这位醮斋皇帝结束了他的“荒唐人生”,这也预示着大明王朝不会走太远。

(二)嘉靖帝前后期性格表现

历来对嘉靖皇帝评价褒贬不一,但其才能无可厚非,从他初期的种种事件不难看出。他的执政后期的一系列行为,间接导致明朝步步衰亡,也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世纪30—60年代,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性格特征对研究对象行为的影响。笔者认为正是其性格的双重性作用的结果,他前后期性格方面的不同表现,无疑影响了明中后期的发展进程。

1.前期性格特征表现及分析

前期的嘉靖帝很有自己的主见且表现出超常的政治才能,但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突然经历丧父、远离母亲、到达陌生环境后寄人篱下,孤独夹杂自卑感顿生,但也使他明白手握权力的重要性、骨子里的自傲驱使他不向眼前的困难低头。正是在这种自卑而又逆反的心理作用下,他不惜一切代价与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进行长达几年的“大礼仪”之争。[4]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嘉靖帝为人处世、处理朝政的一些性格。从华生提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分析,前期的嘉靖皇帝更多是A型性格特征影响的结果。无疑前期的嘉靖帝还是非常有理想,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而A型性格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1)具有宏达的理想目标,争斗心强,雄心勃勃,对自己寄予很高的期望;(2)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甚至外在地强加过多的约束,不惜任何代价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结果;(3)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无限的事上,力图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工作。然而,这种性格往往使得他们因为过分苛求做到最优,长期在A型性格特征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力交瘁,生理心理上都面临严重压力,渐渐以前顽强的意志力也会被慢慢地磨掉,积压在内心中许久的爆发力会在某一瞬间大爆炸。[5]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嘉靖帝从刚当上皇帝到慢慢堕落,某种程度上就是其性格导致。

2.后期性格特征表现及分析

或许是一步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后期的嘉靖帝开始对一切都不再那么在乎。据记载,在长达四十五年的统治过程中,大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蒙古人在北部屡屡入侵,构成严重威胁,朝廷无力抵抗。庞大的军费开支、皇室的挥霍无度、官吏的普遍腐败、税制的混乱和瓦解以及接连不断的天灾等,造成了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6]嘉靖帝对此似乎有些无动于衷,开始尚能勉强应付,到后来干脆是消极对抗,甚至还一度把朝廷大权交给了严嵩,最终酿造了衰败局面。在漫长的四十余年中,他只有对修道有着浓厚甚至痴狂,结果引发一场罕见的宫廷叛乱。晚年的嘉靖帝几乎成了一个怪物,由于慢性中毒,他常常整夜难眠,状态非常不稳定,以至于癫狂。他还时常提出许多匪夷所思的观点,甚至选择用扶乩定夺国家大事,让大臣们云里雾里、捉摸不透。由此看来,嘉靖帝慢慢演变为极度不负责任、愚蠢、多疑、孤僻的性格。根据“行为心理学理论”分析,后期的嘉靖帝受到A型性格特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C型性格特征所引发的影响也在发挥着作用。C型性格的主要特征即为:(1)过分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竭力控制本应该通过发泄释放的压力;(2)行为畏缩不前,回避矛盾,有时可能为了取悦别人或怕得罪别人而放弃自己的本心及需要;(3)无力应付生活中的琐事使得这类人往往陷入无助和绝望的境地[7]58-62,而此时的嘉靖帝父母双亡,身边没有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他可以在文武百官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从他时常在父母灵堂前痛哭流涕,我们不难猜测嘉靖内心的苦楚,这也为其后期转变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

二、嘉靖皇帝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幼时被家庭寄予厚望

朱厚熜是在正德二年出生在兴王府中的,而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他是朱祐杬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兴王唯一健康成人的儿子。[8]明朝为长子和嫡子继承制,朱厚熜成为兴王府的唯一继承人,因此兴王对他的教育丝毫没有马虎。兴王的一言一行及安陆地区的民风民俗,对年幼的朱厚熜的确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朱厚熜自幼聪慧且善于向别人学习讨教,气度非凡。一日,兴王教他《锄禾》一诗,当时他只有四岁,只教了数遍,便能背诵。兴王对他诠释道:“四民之中,唯农民最苦,自古以来帝王都以农事为重,作为君王,不能不知道。”当时的小厚熜连连点头,好像什么都懂一般。[9]56-60正德八年,朱厚熜到了六岁,就读于兴王府中正斋,接受正规教育,兴王还为他选调了正直、谨慎的内侍黄锦、李清等人作为伴读,同时采纳王府大臣的建议,遵循“百善孝为先”的原则,让儿子先学习《孝经》。兴王还有意教他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等,经常参加演习,以便熟悉运用,王府内的祭奠活动也特意让他出席,据记载:“当日,小世子举止大方,进止凝重,疾徐中度,兴王大赞不已。”[9]65-67被问询《论语》中“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见解时,朱厚熜对答如流,这也让父亲对他的继位更为信任。

(二)少时自卑与自傲心作祟

正德十四年,朱厚熜十二岁的一天,他的父亲朱祐杬因暑疾突然病逝。饱受丧父之痛的朱厚熜,以唯一继承人的身份,在母亲与王府官员的辅助下,打理着藩国的一切事物,殊不知几年后的一天,他会接任素未谋面的堂哥朱照厚的皇统之位。因从小聪慧且被寄予厚望,被当作兴王府的继承者培养,他的身上有一种天然性的傲气,面对初来乍到的第一个困难,他并没有畏缩,为人圆滑老成的朱厚熜“以宗人入继大统”的理由拒绝从东安门进入,同时向臣子说明,他是继承皇帝之位,而不是太子的位置。宁肯这个皇帝不做了,也要以坚守祖训来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最终换来了朝中大臣们的妥协。[10]49-53除此之外,他对权力有着极强的占有欲,拼尽全力也要捍卫皇帝应有的“至高无上的尊严”,没有丝毫的让步。通过“进宫事件”和“大礼仪事件”,先后取得第一步、第二步的胜利。与此同时,他也成功扶植了自己的势力而排除了武宗时期的旧势力,坐稳了皇帝之位,在统治集团中成为了实际的掌权人,实现了最高权力的转移。[10]54-68而通过这两次的胜利,我们可以看出嘉靖皇帝是个政治谋虑极其强大的人,他绝对不会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但在皇宫不受重视、被冷落也是其后期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首辅张璁的影响

在嘉靖帝的整个政治生涯中,首辅张璁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生父母尊称及祀典问题,嘉靖帝毅然向内阁直接宣战。嘉靖三年六月,张璁秘密入京后,君臣之间曾有过一次颇有意思的对话:“上夜召见璁,曰:祸福与尔共之,如众汹汹何?”张璁答曰:“彼众为政耳。天子至尊,明如日,威如霆,畴敢抗者,需锦衣卫数力士足矣”。“上颔之。”[11]三年前的张璁断不敢如此毅然决然地站在嘉靖帝一边,此时,皇权本身的实力变化,张璁比任何人都更为清楚。况且张璁也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知道在此事上只有和世宗统一战线,自己才有升官提拔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张璁提出一套崭新礼仪主张,坚决支持嘉靖帝,正是由于张璁的鼓励以及提督京营武定侯郭勋的“内助”,明世宗才下了前面的诏令。在这其中,张璁等人的支持让嘉靖帝有了自己的后台,加上张璁奏章的加持,使得张太后等人迫于形势,只能同意。经过此事,嘉靖帝变得更加坚毅也更残忍,逐渐拉拢自己的政治势力。

三、嘉靖帝性格对明中后期朝政的影响

(一)暴力执法—— “大礼仪事件”

入宫以来,从未消停,一次次的对抗,消磨殆尽了少年皇帝的忍耐度,让他的性格变得执拗、刚愎自用,最终引发轰动一时的“血溅宫门”。长达数年的大礼仪事件虽然以嘉靖帝为父母争得帝、后称号而告终,但他还是不满意。面对如此不顾制度、不讲情理的皇帝,满朝文武大臣也使出无奈而又无计可施的“杀手锏”——哭谏。嘉靖三年七月戊寅,群臣在翰林院学士丰熙修撰杨慎等的鼓动下,相率至左顺门,“撼门大哭”[12]但当大臣们幻想着这位“少年皇帝”或许会存在“是非之心”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嘉靖初文臣上疏所极端反对的廷杖。廷杖先后死了十七人,锦衣卫也在皇帝的命令下,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冲进人群拳打脚踢,挥舞着大棒,劈头盖脸地一顿乱打,一时间,左顺门前血迹斑斑。[13]176-182嘉靖初期的政治斗争以皇权与宦权的联合胜利而告终,而嘉靖帝担心官员们的二次反扑,他严苛法律、暴力执法,朝野上下逐渐与他为敌者寥寥无几。显然,此时的嘉靖帝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其初期的性格矛盾性在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坚韧中带着残酷、缺乏同理心。

(二)怠政致阁臣倾轧与严嵩擅权

纵观嘉靖帝一朝,阁僚间的互相倾軋层出不穷,政治局面混乱不堪,最终导致了奸相严嵩的专权。他在统治后期,崇尚方术,开始懈怠政事,而且他过度自信,根本不把忠臣的良言放在心上。官员们也大都投其所好,撰写青词刻意迎合嘉靖帝的心意,无疑加剧了谄媚之风。[14]183-185甚至权臣为了取得皇帝的好感,阁臣倾轧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与嘉靖帝本人既崇尚极权又懒惰怠政的矛盾性格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在权臣斗争中,严嵩深谙嘉靖帝的心理,通过长期的察言观色,吸取历任首辅的惨痛教训,猜透嘉靖帝刚愎自用又崇尚极权,从不拂逆圣意,最终获得皇帝的信任而得宠擅权。严嵩当政时期,排斥异己,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大肆搜刮,给明代朝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怕事致倭寇猖獗与四面危机

嘉靖后期昏庸放纵、纵使严嵩干政,二十余年不上朝视政。出现了北方瓦剌族入侵,沿海的海防建设日益荒废等现象。甚至嘉靖后期,海防废坏更严重,苏松、江浙一带军备废弛,战船、哨船等所剩无几,士兵也减少了一半以上,这都为倭寇骚扰埋下了隐患。[15]4-5而此时作为一国之主的皇上,放纵私欲、追求长生不老、毫无作为,明朝的衰败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这是他对权力过分追求,而未能得到自我满足后转而对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向往的结果,也是他在一次次向现实的妥协中,性格不断转变的结果。从嘉靖二十年开始,俺答汗因不满明朝拒绝通贡要求,时常率众骚扰明九边地区,抢掠财物,趁虚而入。其中,嘉靖庸碌怠政无疑给入侵势力以可趁之机,大明王朝也是在嘉靖时期逐渐走向下坡路。

四、结语

嘉靖时期在明史上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前后期的性格演变,的确影响了明中后期的政治格局。然而明亡不是突然发生的,需要我们从历史发展性的眼光去分析。嘉靖皇帝作为明朝历史上极具个性的存在,意外得来的皇帝之位不仅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也使得其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次次宫廷斗争消耗了他的精力,他逐渐由前期的坚毅、负有远大抱负到后期的荒唐、堕落。最终因暴力执法、权臣角逐、倭寇猖獗等严重影响明中后期朝政。可以说嘉靖一朝的历史,深深打上了皇帝性格的烙印,这也是研究其性格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明世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15.

[3]邓志峰.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莫书亮,赵迎春,苏彦捷.心理理论的比较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

[6]夏维中.大明帝国的衰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5-9.

[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8-62.

[8]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83.

[9]周红梅,吴闲云.嘉靖皇帝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56-67.

[10](美)窦德士.嘉靖帝的四季[M].谢翼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49-68.

[11]陳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17.

[1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3.

[1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0.

[14]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3-185.

[15]陈草原.明嘉靖倭患与抗倭战争的文学书写[D].西南大学,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