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日本阳明学与中国阳明学的交流发展

2024-02-04郑蕾丁青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郑蕾 丁青

【摘要】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日本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日本阳明学对中国阳明学的发展的参考意义却罕有文献述及。日本阳明学在中国清末、改革开放后两次回传中国,尤其在九州学派冈田武彦做了一些工作,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对中国阳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日本阳明学与中国阳明学的交流发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典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阳明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会在东亚国家甚至全球得到更广泛的研究、阐发和传播,也必将在中国本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日本阳明学;中国阳明学;九州学派;冈田武彦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阳明《传习录》在日本的译介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2YJC740013);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王阳明《传习录》汉日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N087);2022年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学生科研课题“论日本阳明学对中国的反影响——以九州学派冈田武彦为例”(项目编号:2022ZYWHXS216)。

王阳明,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离世后,阳明心学传入了日本,并推动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迅速开展。冈田武彦是“九州学派”的著名学者,对中西研究颇为精通,尤其精通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因此他被学者尊称为“儒学祭酒”,是世界阳明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倘要问我为何对明末儒学有兴趣,我的回答是:并非因为其中有某种西洋式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见解。”这是冈田武彦先生在《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一书中所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日本阳明文化对当时中国造成的影响。明清时期,在“东学西渐”的洪流中,大批西方外交使者、来华传教士与旅行家向西方人推介中华,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入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者吸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日本阳明学派对中国的阳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思想初创之际,许多重要人物就在研究阳明,用它来鼓舞他们的道德勇气,标榜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明清时期,阳明思想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朱子学派的猛烈批评,导致其逐渐衰落。清末民初,同样面对亡国困境,日本因阳明心学脱离困境,飞速发展,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阳明学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知名学者章太炎也曾提到过:“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曾说过:“其维新之治,以心学而为之用也。”在当时“救亡图存”这面大旗下,心学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在鸦片战争后,晚清的知识分子们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军事和工业,吸纳西方先进思想。他们融合中西方文化,逐渐发展了自强运动的创新思想。

由日本的阳明心学发展可知在社会矛盾激化、急需变革之时,需用新的学说指导改革,而不是将旧的学说原原本本地发扬至巅峰。萧规曹隨虽能将封建王朝进行延长,但也只是续命,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之法。及时抛弃程朱理学中的糟粕,以阳明心学为主辅以程朱理学进行思想变革,方是中国晚清时代阳明学的正确发展之路。

当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走向富国强兵之路时,中国却在封建统治中由盛转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的弊端暴露无遗,因此,中国的改革者将视线从西方转到东方的儒学上,认为只有东方的思想才能挽救中华民族。

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客观上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在日本找到救国存亡的道路。“王阳明生前虽然没有到过日本,但他的思想却东渡日本,并在这个岛国从理论到实践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恐怕是阳明先生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对日本的富强之路不断探索后发现:日本的改革并不是完全学习西方,而是学了王阳明。阳明学在日本发展有诸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为更多地强调武冈田武彦教授,作为当代日本著名国际阳明学大师、儒学家,是深受中日两国学者敬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者,一生致力于研究阳明思想、儒学。史界对其评论为:百年以降东亚之阳明学者,未有居于冈田武彦之上者。

老一辈的日本学者中,冈田武彦是访华次数最多的学者之一。自其从九州大学毕业后随恩师楠木正继首次访华到北京进行研学后,冈田先生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产生了独特的看法,后续多次访华以了解中国文化哲学。为了深入研究和推广阳明学,冈田武彦特地到中国重走阳明路,探寻王阳明先生的足迹,曾7次组织团队考察王阳明遗迹,持续10余年,走访中国8个省区的80多个城市,其足迹遍布浙江、江苏、贵州、广东等多省,行程多达2万多里。此外,冈田先生不仅在传播阳明心学上鞠躬尽瘁,在关于王阳明遗址的修复工作上也投入金钱和精力,多次亲自捐款并向社会募集善款,为阳明墓地、阳明故居、阳明纪念碑亭等多处阳明遗址的修复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

除此之外,冈田先生一生撰写了大量与阳明学相关的论著,如《王阳明大传》《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和《日本人与阳明学》等。68岁的冈田先生,呕心沥血25年,花费大量心血,用平实通俗的笔调同时结合丰富的历史物料,详略有当地叙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和他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现了王阳明德行、言论、思想独特且不朽的圣人形象。此著论大致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阳明出生阶段、五溺时期阶段、科举与仕途阶段、龙场悟道阶段、百战百胜阶段和我心光明阶段,完整地讲述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与多舛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阳明学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大传》不但揭开了关于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全面严谨地记录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而且在传播阳明心学上起到榜样作用,为后人研究阳明心学提供权威的思路和方向。“阳明学是体认之学,是培根之学,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练之学”是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的序言中所写。冈田武彦认为阳明学是“体认之学”和“培根之学”的共同结合,是“行动哲学”,其全身投入阳明心学数年,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感受,证明“体认之学”和“培根之学”,传承并传播阳明心学的真谛。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曾评价说:“《王阳明大传》写出了一代心学大师的真三不朽,‘明朝一哥’的文治武功。历史真相的探寻,人生意义的追问,知行合一的心血智慧,值得一读!”

冈田先生不仅是阳明心学的研究者、实践者,更是中日阳明文化交流互鉴的沟通者和促进者。究其一生,虔诚践行阳明心学,愿以实践态度探索阳明思想的精髓,推动传统文明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中日两国文明的和谐交流,为学者研究阳明心学提供了思路和指导,在中国重建和发扬阳明思想的道路上也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日本最早于明正德年间接触到阳明心学。明正德八年,83岁高龄的了庵桂悟禅师历经艰险来到北京。此时,阳明文化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说,而只是从中国传向日本的一个文化象征,没有对日本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种学说在日本的传播发展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需求。王阳明认为, “知”和“行”是合一的,不可分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道德修养与实践。日本阳明学还进一步丰富了“行”的内涵,认为“行”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阳明心学在日本逐步发展阶段,日本社会内外受困。日本统治阶级幕府施行士农工商分明的身份等级制度,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阶层甚至武士阶层深受压迫,强烈要求变革社会阶层。但是当时维系日本统治阶级的思想学说的是朱子学说,朱子学说遵守的是传统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把日本幕府的等级制度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导致中下层人民对此感到不满和反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更具实用性的思想来打破旧有的思想和制度,进行社会变革。因此,具有个性解放这一思想内涵的阳明学就进入了变革者的视线,“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成为了中下层人民反抗固有等级秩序的思想武器。

变革者将这种思想延伸到了政治斗争里,并且将知行合一中“行”重实践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信仰和精神。就像大盐中斋就鼓吹“当其义,则不顾其身祸福生死,果敢行之”的实践精神。他提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去进行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由于日本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得阳明心学在日本初步传播后,就以惊人的速度在日本传承发展。

日本儒家学派中,九州学派是重要的分支,由楠本端山、硕水兄弟开创,奠基于楠本正继,冈田武彦、荒木见悟是完成者。冈田先生谦虚地用其恩师楠本正继的名字命名, 称之为“楠门学”。后来冈田先生的学生又在“楠门学”后加上了“冈田学”,意欲用“楠门学”和“冈田学”来概括和统称九州学派。

九州学派在楠门学到冈田学的转向过程中,学理、学风、学脉的门户形态更加民间化、普及化、大众化、实践化,日本的政治儒学、经济儒学、社会儒学完成了从东京到九州的地域转移。冈田学能够受到认可的原因在于:第一,后者有传承古典、传统日本实用精神的深切体验和认知;第二,后者有实现上述追求的能力意志和个人魅力;第三,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日本集体主义、合作主义之民族个性的思想呈现。

日本当代儒学家,以冈田先生为例,与当时日本崇尚的军国主义思想大相径庭。

日本阳明学的开创要追溯到日本禅僧了庵桂悟与王阳明在宁波的会晤,此后阳明学在日本迅猛发展,中国阳明文化逐渐趋于日本本土化。日本阳明心学融合阳明的“良知”与朱子的“敬”,强调事功、重视实践,强调实践的主体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它更强调孝道的社会功能、追求实践,积极投身农民起义等。继承中国阳明文化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中国阳明学的发展有理论价值与参考意义。

其原因是阳明学在日本本土化后,符合日本当下发展需要。阳明学有让人“发扬蹈厉”的张力,给人们前行的勇气、并增加了理论支撑。日本阳明学的“经权思想”“行动性”“平等主义”对日本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阳明学重实践,强调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有着“强调实践”“注重事功”的特点。

中国阳明心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孟子有曰:“仁义礼智根于心。”以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阳明学正是对孟子儒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阳明学的重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合成独具特色的当代阳明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实践。

晚明时期,心学弊端显现,士大夫大多无所作为,空谈良知、不务实学之风盛行,不符合社會发展的要求与趋势。导致此后阳明文化陷入一段衰落之期。在当下社会,应充分意识到阳明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切实作用,复兴阳明文化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并且多个地方关于阳明文化交流的论坛渐次展开,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对阳明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发展阳明文化可以与当地产业相结合,比如贵阳市致力于将修文县建成一个以阳明文化为核心,集“文化”“康体休闲”“生态”三大旅游产品为一体的特色精品旅游中心和黔中生态文化旅游中心。这既发展了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又发展了阳明文化,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阳明文化。发展文化不应该是空无的,而是要理论结合实践相结合,将文化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服务于人民。发展阳明文化,更需要人们的交流与研究,一些论坛、学术交流会能更好地挖掘阳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以更好地发展阳明文化。还可以传播阳明文化到学校中,让阳明文化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里,使阳明文化更加历久弥新、有所价值。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日本阳明学在中国清末、改革开放后两次传回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以冈田武彦为代表的九州学派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研究的成果,为中国阳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九州学派对阳明学的研究深且广,注重挖掘阳明学的多维价值,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促进了阳明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国内外阳明学的研究如火如荼,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涉及王阳明的思想。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推进,阳明学定会在东亚国家甚至全球得到更广泛的研究、阐发和传播,更会在中国本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未儒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吴震.十六世纪中国儒学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学者岛田次、沟口雄三的相关讨论为中心[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4,(2):199-228.

[3]牛建科.王阳明与日本[J].浙江学刊,1996,(3):47-50.

[4]李浩.王阳明思想在民国时期得以推崇之原因分析[J].求索,2010,(04):125-127.

[5]冈田武彦.冈田武彦全集[M].东京:明德出版社,2002:3.

[6]汪向荣,夏应元.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王潇然.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0):18-19.

[8]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0]钱明.一生践行阳明精神的冈田武彦先生[J].贵州文史丛刊,2015,(01):5-9.

[11]钱明.九州学派:日本现代儒学的地域样本[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04):46-52.

[12]难波征男.冈田武彦、张岱年对谈简素己和合,一叹寸立力、白大同世纪入[M].福冈:中国书店,1999:94-109.

[13]陈艳,陈利权.安远驿嘉宾馆——阳明文化传往东瀛的原点和见证——写在王阳明先生诞辰五百五十周年之际[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2,582(12):33-36.

[14]牛立忠,贾娟.论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特点[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92(12):24-25.

[15]昝贵军.日本阳明学的兴盛与日本近代化[D].江西师范大学,2017.

[16]李亞.梁启超对日本阳明学的诠释和借鉴[J].贵州文史丛刊,2021,178(03):21-29.

[17]李亚.梁启超与近代中日阳明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8]史英达.王阳明对孟子儒学知识论的继承和发展[J].汉字文化,2020,260(14):194-196.

[19]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修文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措施[J].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214(10):1-3.

作者简介:

郑蕾,女,浙江余姚人,绍兴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东亚跨文化交流和阳明学。

丁青,女,浙江嵊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亚跨文化交流和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