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中介范畴”

2024-02-04崔晓优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

崔晓优

【摘要】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在青年革命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全新阐释。在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阶级意识”这一概念的讨论,建立了“总体性”的辩证法,针对第二国际的实证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批判并通过阶级意识理论的“中介范畴”重新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克服资本逻辑带来的物化现象。他在具体的研究思考中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统摄范围及历史领域应用界限展开论述,重新建立基于社会历史领域具有实践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卢卡奇;阶级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17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是卢卡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现有学术界关于阶级意识理论的研究,学者们有的侧重于卢卡奇与列宁的阶级意识理论的比较,有的探讨了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与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张力和联系,有的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中介”范畴的理论流变考察,指出了阶级意识的“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文本考察,将卢卡奇阶级意识概念的“中介”作用展开专门探讨。以阶级意识概念为主线,重新审视青年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闪烁的天才火花,理解阶级意识这一“中介”范畴的深刻内涵。

一、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与历史辩证关系的行动中介

卢卡奇在《阶级意识》一文中对阶级意识这个概念做了精确的总结:“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映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 ①也就是说,阶级意识并非纯粹观念性、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依托于社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是这种生产关系下处于某一特点地位的共同体所应当达到的“应然”意识。针对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考察,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任务,因而必然可以通过这种考察达到阶级意识。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历史是作为任务,但是作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资产阶级思想来解决的”。②由于资产阶级思想总是有意或无意的为现存秩序寻求合理性,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③资产阶级无法通过对自身阶级地位的考察而达到对社会的历史性、总体性把握,所以他们的阶级意识具有局限性。卢卡奇用一个政治经济学范例来解释这一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并非偶然,因为其无法理解流动资本是劳动者再生产自身生活资料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表现形式,这种生活资料在任何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必须通过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④因此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在总体上是不可理解的非理性社会,而卢卡奇认为这既是一种必然性,又是一种创造性。在阶级社会,阶级意识作为一种必然性,是被时代的社会生产结构而划定界限的。他强调阶级意识并非“超越”必然性,将思想放飞,还原到个人或盲目的历史作用身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客观性,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维度是基础。无产阶级对自身生存状况、劳动状况做科学的考察、理性的认识,便可以取得阶级意识,这种“应然”意识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基础。

但意识到社会生产结构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追问阶级意识的实践功能是什么,即创造性,创造一个新社会,便不仅仅需要对客观性的把握,还需要将实践维度与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在具有现实性的物质实践中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卢卡奇认为,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客观经济结构的不相称,阶级意识才让无产阶级自觉联合起来改变现实,历史辩证关系的主客体在阶级意识中介作用下通向革命行动。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同经济社会的交互机制既是阶级意识的内容,又是其理论形式,标志青年卢卡奇理论内核中辩证法的复归。

二、以阶级意识冲破物化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自觉

通过文本考察可以看到,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并非完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心”化,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历史性科学考察依旧是核心。而总体性便是对自身所属阶级的自我觉知以及对阶级斗争的自觉参与。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以上的理想模型却并不是客观必然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作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然成熟,工业生产相比于马克思所在的年代已经发生的巨大改变。最深远的变化便是泰罗制的出现,它的特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将工人的生产愈发简化成特定的机械动作。泰罗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推行,使得工人在生产场所中的交往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愈发陷入被“物化”的境地。卢卡奇认为,泰罗制对生产活动的机械化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 ⑤。具体表现在,工人同他生产的产品愈发割裂,无法达到总体性的认识。而工作的合理化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压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工人的工作时间完全被机械性劳动填满,破坏了工人自发联系的空间。

克服这种矛盾,阶级意识就需要起到中介历史的作用。在列宁的理论中,无产阶级的自发反抗无法过渡到革命斗争,最多只能达到工联主义抗争,需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和灌输。而卢卡奇则进一步指出,灌输的内容是具有总体性的阶级意识,也就是从无产阶級自身利益出发通过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剖析来达到对社会的总体性把握,了解私有制下雇佣劳动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过程以及无产阶级构建新社会的潜力,从而克服物化,达到阶级自觉和中介历史。卢卡奇深刻地指出:“一个阶级能胜任统治意味着它的阶级利益,它的阶级意识使它有可能根据这些利益来组织整个社会” ⑥。在阶级意识的中介作用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被克服,无产阶级解放既不是第二国际的决定论,在历史必然性中被等待降临,也不是在存在主义的个体抉择中就能达到的行动,而是依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改变现实。正如卢卡奇所言:“面对在思想、组织等等方面都占优势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优势仅仅在于,它有能力从核心出发来观察社会,并把它们看作互相联系着的整体,并因而能从核心上,从改变现实上来采取行动” ⑦。

三、阶级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阶级意识理论范畴的历史限度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对任何思想、制度、生产方式的考察都具有历史向度,没有永恒神圣之物。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在恩格斯看来具有革命的现实性维度,“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⑧。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阶级意识理论自身能否避免这种严酷的历史性考察呢?卢卡奇认为不可避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立足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客观的、经济的社会化还没有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脐带还没有被文明过程切断” 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直接套用,则会造成马克思所指责的庸俗经济学所犯的错误:“它把一些纯粹历史的范畴,更确切地说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范畴,看作是永恒的范畴”。⑩

只有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才是完全的真理。它将资产阶级短视、专业化的社会科学成果成功的统一综合成一个整体,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真实判断,使无产阶级正确清晰的判断形势。它的真理性来自,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经济因素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的广泛流通、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一切社会生产都摆脱了蒙昧的人身依附关系,套上了拜物教的面纱。但在对前资本主义的考察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应当谨慎,并且其他历史研究方法同样具有真理性。阶级意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是无法被直接机械抽离的。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彼时还无法摆脱自然关系与自然界的统治,所以各个阶级之间的界限是相互交融的,商品交换关系与雇佣劳动制在此时并不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方式,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商品交换等等范畴的科学考察并不能直接套用。但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仍指出了正确的趋势,即“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它们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 ⑪。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认识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武器。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必须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认识无须过渡就能导致行动。

(二)中介历史何以可能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阐释无疑是极具革命性的,阶级意识作为使无产阶级从自发到自为的关键环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考察相结合,使无产阶级革命具有结果的必然性。但只有阶级意识作为观念的中介,无疑是羸弱的,仍需要阐明阶级意识如何通过现实性活动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在卢卡奇看来,被阶级意识武装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组织开展斗争。在列宁的理论中,无产阶级组织——共产党是先锋队,引领群众走向政治斗争。卢卡奇继承了列宁的这一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建设。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同垄断资本主义的卡特尔、托拉斯等有质的差别,它不能像资本主义一样在前一历史阶段中不经过政治斗争就取得经济层面的统治。

在组织问题上,除了布尔什维克党有丰富的理论耕耘与实践经验之外,第三国际旗下的其他各国共产党“似乎没有剩下任何真正生动的理论精力来研究共产主义理论中的组织问题” ⑫。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则对此展开论述。正是在这篇论文中,卢卡奇真正阐释了阶级意识中介历史的载体——组织。理论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句空话,需要阐明二者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现实的统一。在卢卡奇看来,“组织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 ⑬。卢卡奇用组织问题来解释第二国际的失败,深刻地指出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正是由于它从不把理论分歧看作“纯粹政治问题”,而是坚决贯彻自己的理论并将其组织化。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甚至是罗莎卢森堡、潘涅库克等革命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意识到如果不将理论分歧推论成组织结论,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便必然会因革命问题产生分裂。

组织问题的一个隐藏问题意识便是经济决定论的讨论。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可能落后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烈度,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着无产阶级的组织化程度加深。但在卢卡奇看来,这二者之间并不必然联系在一起,早在马克思的晚年文本中便已经开始担心英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缺失问题。如果不重视组织工作,即组织化地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灌输工作,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无产阶级的态度、他对危机的反应远不及危机本身的激烈程度” ⑭,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危机在组织活动中的体现就是孟什维克主义。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分歧在于,前者将个体自由非辩证地理解为阶级意识的自发栖息地。但卢卡奇认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克服组织问题中的个体自由与集体主义的虚假对立。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体自由建立在他人的不自由条件之上,这种自由是虚伪的。无产阶级的自由应当是“团结统一在一起的自由”而“统一的因素是纪律” ⑮,而这只能在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中能够获得。在共产党中,组织成员不是获得了自由的权利,而是必须在集体活动中纪律性的实践自由,因而自由是“不可拒收的礼物”。这种自由通向真正的阶级意识与团结,克服了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的对立。在阶级意识的加持下,共产党成了更高级别的组织形式,这体现在:“阶级意识的能动和实践特征是直接影响所有个人具体行动的原则,另一方面,它在同时又是有意识地参与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 ⑯。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有意识地进行团结的组织生活和民主集中,从而使通往自由王国的征途真正向前迈进。

四、理论意义及其限度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以天才般的理论洞察力捕捉到了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生成性机制。应当指出的是,阶级意识的灌输工作在卢卡奇写作本书的年代已经是实践上的完成时,列宁通过先锋队式政党成功团结了俄国工农群众,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卢卡奇则深刻把握了列宁主义中灌输论的理论内涵,通过进一步同社会生产的物化现象以及组织问题相结合,将阶级意识阐释为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革命理论。在卢卡奇看来,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并不具有因果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但革命的工人阶级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神话。20世纪的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学考察中仍然是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并且由于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从而陷入了愈发原子化的“物化”境地,但这绝非代表革命的不可能性,而是代表了历史在呼唤列宁主义先锋队对工人阶级的团结工作,以及阶级意识的构成性实践。列宁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的意义正在于此。

但应当指出的是,卢卡奇对于阶级意识的“中介”机制表述仍然是含混的。取得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组织逻辑与社会、国家、市场的交互关系如何经由取得阶级意识的革命主体重新型塑?卢卡奇在《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中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抛给了无产阶级政党。但是这样一来,作为“中介”范畴的阶级意识理论自身便成了缺少现实中介机制的抽象理论。而后法兰克福学派将卢卡奇的理论工作侧重于“物化”的文化批判阐释,便是这种缺乏中介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注释: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09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4页。

④(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65页。

⑤(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54页。

⑥(匈)盧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11页。

⑦(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3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⑨(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334页。

⑩(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336页。

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89页。

⑫(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397页。

⑬(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401页。

⑭(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408页。

⑮(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421页。

⑯(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423页。

猜你喜欢

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主持人的话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