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失于物的世界

2024-02-04王立飞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嘉莉妹妹

【摘要】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反映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消费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与物质利益紧密相连,在对物的无尽的追逐中,人逐渐迷失了方向。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分析《嘉莉妹妹》,可以看到物化的亲情、物化的爱情和人自我的物化。本文认为《嘉莉妹妹》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物对人的支配导致了人幸福感的缺失。

【关键词】物化的亲情;物化的爱情;自我的物化;《嘉莉妹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08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于1900年。当时的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不带有时代的印记。身处于城市,他们被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所吸引,但与此同时,商品化的世界又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是城市中的奋斗者,也是被城市生活塑造的迷失者。

小说中的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际关系和个人的选择与命运。正如斯坦利·科尔金所言:“《嘉莉妹妹》的影响在于读者对商品世界的理解,因为它不仅显示了物的世界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明显的是物有特殊的重要性。”[1]607本文运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物化的人际关系和人自身的物化,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物对人的控制使人迷失了寻找幸福的方向。

一、物化的亲情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对韦伯、席美尔等人的理论和对《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8]17。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现代工业社会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他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Eigengesetzlichkeit)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5]146-147。在《嘉莉妹妹》中,物主宰着人们的价值观,家庭成员之间天然的亲情血脉关系被物化,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实际上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小说开头只用两句话对嘉莉的父母做了简单的介绍,但依然可以看到亲情的重要性。嘉莉是带着对父母的牵挂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乡的。在经济结构相对简单的乡村文化中,亲情是家庭成员间的重要情感。对于此刻的嘉莉来讲,亲情对她而言也是最重要的。然而,当她离开家乡到达芝加哥的时候,传统的亲情却不复存在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亲情经受不住物质的考验。

嘉莉下了火车见到姐姐的时候,姐姐敏莉虽然欢迎她的到来,然而却并没有表现出见到妹妹的喜悦之情。相反,她对嘉莉的态度十分冷淡。嘉莉虽然和姐姐在一起,但她却感到非常孤独。对于敏莉来说,姐妹亲情并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她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在意亲情。在城市里首先重要的是生存,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辛苦工作。她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婚姻,丈夫的想法深深地影响着她。她的生活里没有比节俭和挣钱更重要的事情。对她而言,钱才是最重要的。她让嘉莉到她家住并不是因为姐妹情谊,而是希望妹妹能够分担他们家的食宿费。和敏莉一样,嘉莉的姐夫汉森关心的也是她能否很快找到工作来付食宿费。因而,住在姐姐家的嘉丽丝毫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而当她因病失去工作之后,敏莉和汉森对她的态度变得更加冷淡。敏莉委婉地告诉嘉莉汉森希望她能回家乡。如果注意到嘉莉从失去工作到见到德鲁埃并接受他的钱之间的时间仅有四天这一事实的话,读者更能清楚地看到嘉莉的姐姐和姐夫是如何的冷漠。他们对于房租的计算,已经精确到了天。与其说嘉莉是他们的亲人倒不如说她更像是一个陌生的租客。对他们而言,亲情已经物化为金钱。

亲情的缺失,客观上造成了嘉莉的堕落。嘉莉在万般无奈之下接受了德鲁埃给她租的房子,搬出了姐姐家。敏莉知道后只说了两句话,她告诉丈夫:“嘉莉妹妹到别的地方去住了。”[7]82丈夫暗示了嘉莉的堕落,敏莉淡淡地说了一句:“可怜的嘉莉妹妹!”[7]82敏莉在这两句话里称嘉莉为“嘉莉妹妹”,文中第一章作者曾經交代过家人称呼嘉莉为“嘉莉妹妹”,因为这一称呼体现了家人对嘉莉的爱。敏莉第一次见嘉莉时,她也是这样称呼妹妹的。詹姆斯·迈克尔认为,敏莉这样称呼嘉莉只是她的“说话的习惯”而已,并不能说明她是爱妹妹的。相反,更加讽刺的是,在这里这样的称呼实际上显示出敏莉对妹妹“情感上的疏远”,通过这一称呼,作者德莱塞塑造了敏莉这样一个对妹妹漠不关心的姐姐的形象[2]202。迈克尔的评论不无道理,嘉莉和敏莉的姐妹情谊在小说中几乎没有被提及,小说中反复强调的是敏莉更加关心嘉莉能不能付得起他们食宿费。嘉莉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敏莉毫不掩饰地想让她离开。敏莉用了一个代表亲情的称呼,在这里却成了一种嘲讽。

二、物化的爱情

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一书中在分析物化的人际关系时引用康德的话指出了婚姻关系也存在物化现象[5]167。在《嘉莉妹妹》中,无论是与德鲁埃同居,还是与赫斯特伍德私奔,嘉莉都是渴望以婚姻关系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并过上富裕的生活的,但是她的愿望最终并没有实现,因而把嘉莉和德鲁埃、赫斯特伍德联系在一起的只能算是爱情,但也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物化了的爱情。

斯坦利·科尔金在评价嘉莉和德鲁埃及赫斯特伍德之间感情的时候,指出了嘉莉在两段感情中扮演的是“装饰品”的角色,而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的角色是“商品的生产者”[1]613。在火车上,德鲁埃是一个陌生人,他主动搭讪,嘉莉并没有反感。嘉莉对德鲁埃的印象好完全是因为他的穿着。小说中详细地描述了德鲁埃的衣着,并指出他的衣着会对嘉莉“产生作用”[7]4。德鲁埃在嘉莉找不到工作而无法在城市里生存的时候,给她提供了住所并买了漂亮的衣服。他的出现,使嘉莉不再需要为生计发愁。嘉莉的美貌也深深吸引着德鲁埃。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也仅限于此,德鲁埃并没有把嘉莉视为自己的妻子。当嘉莉每次提到结婚的时候,德鲁埃总是闪烁其词。对他而言,嘉莉确实就像是“装饰品”一样,可以被随时丢弃或替代。对于嘉莉来说,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幻想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她想结婚,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可以免受别人道德上的指责。另一方面是德鲁埃满足了她的物质需要,能让她衣食无忧,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奔波。

赫斯特伍德的出现,让嘉莉意识到德鲁埃的诸多不足之处。相比之下,赫斯特伍德的气质更能吸引她。但是嘉莉对赫斯特伍德的好感依然是建立在对物的判断之上的。赫斯特的穿着最初给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他的穿着上判断出他的社会地位要比德鲁埃高。而在随后的交往中,嘉莉敏锐地察觉到了赫斯特伍德和德鲁埃之间的差别,她觉得赫斯特伍德会带给她更加富有的生活,因而她又把结婚的希望寄托在赫斯特伍德身上。所以当赫斯特伍德向嘉莉表达爱意的时候,嘉莉也是默许的。虽然嘉莉是被赫斯特伍德骗到蒙特利尔的,但其实在这之前赫斯特伍德曾经对嘉莉表达过爱意,嘉莉在心里也已经默默做出了回应,到了纽约之后她也很快地适应了新生活。金衡山在评价嘉莉的两次选择的时候把她的选择和泰勒制的效率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嘉莉在面对这两个男人做出选择时,她也遵循了效率的原则,即以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得她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少的代价与好的生活都是目的。”[4]79嘉莉对于爱情的选择,完全是以物质条件为前提的。不论是德鲁埃还是赫斯特伍德,嘉莉更感兴趣的是谁可以给她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她对物的欲望。对于本该是爱情基础的感情,嘉莉却很少关注。

嘉莉后来离开赫斯特伍德,是因为赫斯特伍德失去了工作,不能给她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她丝毫没有顾及他们之间的感情,对她而言,如果没有钱,赫斯特伍德也就失去了价值。而赫斯特伍德在沦为乞丐的时候,他想见到嘉莉,也不是因为他们曾经的爱情,而是因为钱。

小说接近结尾时,德鲁埃在得知嘉莉成名的时候,去找嘉莉,嘉莉躲着不见他。此刻的嘉莉,也并不在意和德鲁埃之间曾经有过的感情。从嘉莉对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前后态度的变化,更可以看出嘉莉的两段爱情是物化了的爱情。金钱曾经支撑了她对浪漫爱情的幻想,一旦她自己能挣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好,这样的爱情也就对她没有任何意义了。

三、物化的人

“人的数字化”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人的“符號化”或“抽象化”[8]22。卢卡奇认为从劳动过程经由手工业经过协作,到手工工厂再到机器工业这样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的——个体性特征越来越被消除”[5]152。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工人的工作“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而且工人的劳动过程也列入了精细化的计算之中[5]152。工业化进程并没有提升人的主体性地位,却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8]22。《嘉莉妹妹》中突出表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人的“数字化”和人自身的物化。

潘庆舲先生认为《嘉莉妹妹》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和德莱塞对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小说中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是“各具个性”[6]32。正如潘先生所言,通过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和细节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从敏莉一家的生活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人是如何被物所支配而失去主体性的。敏莉和汉森夫妇的生活完全处于精确的计算之中。汉森的起床时间精确到五点半,敏莉节俭地计算着每一分钱。他们夫妻二人不会浪费一分钱,所有的开支都在预算之内。甚至对于嘉莉的到来,他们也提前做好了预算。嘉莉可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每周可以挣多少钱,可以付多少钱的食宿费等都在他们的计算范围之内。在嘉莉失去工作的第四天,汉森夫妇便计划着让嘉莉离开。汉森夫妇把计算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也把计算内化于心。正如卢卡奇所言:“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 ‘心理’分析(泰罗制),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5]152。

卡伦·汤认为 《嘉莉妹妹》中“地点和物体已经被人格化,而人已经被物化,人们对外表的信任已经替代了对内在价值观的信任”[3]44。正如卡伦·汤所言,在小说中,德莱塞用拟人化的手法使物品有了人的活力,比如嘉莉甚至能听到新买的装饰品和鞋在对她说话。在描述嘉莉接受德鲁埃的二十美元的时候,作者提到“钱是一种本身就有着权力的东西”[7]68。在作者的描述中,钱不再是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货币符号,而具有了人所具备的力量。这种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手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物已经超越了作为物本身的特性而具有了人的特性和能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讲:物变成了主体,而人的主体性地位被边缘化了。物不仅可以影响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个人的命运,同时也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力。嘉莉对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的了解只限于他们的外表,而非他们个人的品质。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外在的衣着等附属品代替了人的自我价值,成了定义个人价值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自身被物化了,这种物化导致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解构。

卢卡奇指出:“生产的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这种情况,必然意味着它的主体也会被分成许多部分”[5]153。他认为:“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5]153-154在《嘉莉妹妹》中,人不再是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被选择性地按部分来审视。在这个过程中,人自身也被物化了,因而失去了主体地位。嘉莉妹妹见到德鲁埃时,最先关注并不是德鲁埃本人而是他的钱包和衣着。她见到赫斯特伍德时,也是先看他的衣着,她从赫斯特伍德的衣着判断出他比德鲁埃地位高。这样,衣服完全替代了人,成为评判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准。同样地,德鲁埃评价女性也以服饰和身体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为标准,而不是从整体上来评价女性的美。他不仅会注意到女性的步态和她们抬起下巴时的动作,而且也会注意到“她们又怎样婉娈而柔美地扭动着自己的身躯”[7]110。他和嘉莉散步的时候,有一个年轻女性从身边走过,德鲁埃会问嘉莉是否注意到她 “走路的姿势多美”[7]110。德鲁埃没有从女性整体的魅力来看待女性,而是把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他在评价人的时候,更像是在评价物一样。这表明,人已经被物化,不再是整体意义上有思想的个人,而是物化为只具有部分功能的物体。正如周小仪所讲:“人的灵魂与主体性已经解构,只有物化的肢体和感官成为感觉的对象。”[9]81仅仅关注服饰,身姿等部分而不是关注整个人本身也表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可以像机器的零件一样拆解下来,成为关照的对象”[9]81。

人自身的物化,使人完全受控于物质世界。生活在这样一种以物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的环境中,人变得像机器一样。生活中缺少了真情,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

四、结语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反映了当时美国消费主义盛行之下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由情感来维系而是靠金钱来维系。亲情,爱情的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在对物的无尽的渴望中,人自身也被物化,完全受制于物。这样一来,人的生活变得空虚,没有幸福感。研究小说中的物化现象,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消费文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orkin,Stanley.“Sister Carrie and Industrial Life: Objects and the New American Self.”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3.4(1987):605-619.

[2]Machor,James L.“Carrie’s Other Sister” American Fiction,14.2(1986):199-204.

[3]Town, Caren J.“The House of Mirrors:Carrie, Lily and the Reflected Self.”Modern Language Studies 24.3 (1994):44-54.

[4]金衡山.欲望之城與选择的效率:城市的逻辑——《嘉莉妹妹》中的城市含义剖析[J].国外文学,2018,(2):75-83.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潘庆舲.悠悠首年话嘉丽——纪念《嘉丽妹妹》问世一百周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9-35.

[7]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但汉源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8]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周小仪.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启蒙现代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1,(2):67-89.

作者简介:

王立飞,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小说。

猜你喜欢

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中的家庭伦理关系解读
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对《嘉莉妹妹》的悲剧人生的自然主义解读
论《嘉莉妹妹》中人物的道德挣扎
《嘉莉妹妹》人物对比
《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破灭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