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
2024-02-02姚源
姚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选择,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阐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分析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困境,并从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方式、构建家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格局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133-04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目的。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在引入外国先进的教育内容、模式、教学体制的过程中,也需面对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涵育文化自信的方法与手段亟待更新。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普通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学生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为目标,在结合学校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既要符合国家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符合相应专业教学指导、专业认证标准的规定,还要重视与学生在国外阶段学习的衔接,在保证国内教育质量的同时,使学生逐步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此外,在学生管理上,虽然多数高校都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其普通本科同专业学生进行年级“整合”,但由于此类学生在学期间同时受多种文化的影响,为其提供针对性思想指导,以使其在跨文化氛围下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提升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力,做到避其所短、取其所长显得尤为重要。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既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有不可或缺的实践意义[1]。
1.教育使命更加明确
新形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与高要求。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已有2300多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超800所高校在国内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超60万[2]。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以其独特教育教学形式,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流模式,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过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这是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根本保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的前进方向。
2.文化教育资源模式多元丰富
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载体有机结合极大程度丰富了高校文化教育资源的储备与教学模式的选择。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新方式,不仅为解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保证国内、外分段培养人才模式的思政教育连贯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而且能让大学生体验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在学校层面,基于高校实际教学需求,通过理性的文化甄别与吸收,创造性地调整原有教育教学实践方法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中西合璧、取长补短,能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1.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提升文化自信教育难度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核,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坚定价值观自信。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裹挟而来的一些西方思潮与价值观加剧了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与较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3]。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除校本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外,大学生还需要学习大量的外方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4]面对体量庞大的含有多元西方文化的外方课程,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极易被潜藏其中的某些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所迷惑,这不仅增加了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的难度,还容易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动摇他们的文化信念[5]。
2.生源质量与教学模式的差异性影响文化自信教育深度
其一,生源质量两极分化。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较短,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供便捷平台等优势,但很多家长对此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部分家长对此持有偏见,认为中外办学只是为了“花钱读更好的学校”,部分学生与家长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报考,以致生源质量两极分化。其二,教学模式存在弊端。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所设置的培养模式为“国内+国外”分段式培养,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文化自信教育的压缩或删除,限制其连续性和深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造成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外来文化,陷于文化困惑的泥沼之中。
3.高校思政育人机制的缺陷制约本国文化正向引领力
首先,课程设置不均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核心目标,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考量主要以历届出国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程设置比重相对较低。这种课程设置过分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忽视学生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长期塑造,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考核等方面表现出过度的功利性,使得思政课程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长此以往将导致大学生精神空虚[6]。其次,教学内容枯燥。在教学内容上,部分高校设置的文化课程内容陈旧,学生所用教材更新迭代缓慢,没有创造性地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资源,可能会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部分高校在文化自信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潜在教学引导下,部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无法将所学文化知识内化于心。
1.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方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基本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抓手,围绕“立德树人”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引领国际化人才成长方向的重要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基因。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博弈风口下,中外合作办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拓宽国际化视野,还要时刻谨记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根植。要发挥好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作用,真正形成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模式,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要通过德育纠偏学生思想误区,使学生在遭遇文化冲击时坚定信念,守住底线[7]。
2.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引进西方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更全面的教育体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会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对思政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因此,高校思政课要以文化自信价值观培育为核心,探索中华优秀文化元素,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构建思政课程新体系,平衡思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占比,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刻领悟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意识。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对照,以此增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并从思想深处真正认可并接纳自身的文化血脉。
3.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方式
首先,转变教学模式。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须与时代的发展节奏相适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避免单一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持续性优化。部分高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单向灌输理论知识,缺少教学的创新性与吸引力,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会造成文化自信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既要重视对思政课内容的设置,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灌输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文化自信教育在课堂中“活起来”。其次,丰富教学方式。通过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借助互联网,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线上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线下教学可以提供更为深入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8]最后,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实践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园环境、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关系、校风校训、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实践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知教育,也要通过隐性课程的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开发优秀的隐性课程资源,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构建家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格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共建的主体作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沟通、宣传方式以形成新的工作矩阵,以学生所处的不同教育时期和环境为依据,动态开展格局多样的育人工作。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国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其一,要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家校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加深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解与认识。面对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不足,可利用家校互联模式及时弥补,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保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其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校思政教育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内心深处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先进地位,由多元文化的接收者转变为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唯有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化浪潮,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便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国际风险挑战的自信所在。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不断接纳包容并内化创新的演化过程。文化自信的建立不仅包括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还要把情感认同转变成行动自觉,将大学生从文化的接收者变为文化传播的践行者,用更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学习和多元化活动践行中,不断地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8(01):2.
[2]陈忠伟,李智.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3(16):92-96.
[3]邹谨.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弘扬路径———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21(03):6-10.
[4]孙国强,孙雪琳.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91-92.
[5]王昱清.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0(06):36-41.
[6]郭凤臣.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培育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7):40-42.
[7]石炎.浅析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J].科教文汇,2018(12):18-19.
[8]余行,刘聪.优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和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8):111-113.
A Study on the Path of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Yao Yuan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22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choice among universities, provid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mor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and explores in depth the path of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leading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ully leverag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for cultural confidence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new pattern of integrating family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civicvirtue;educational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