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驱动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2-02李娟
李娟
摘要:“工学一体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工作实践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结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强调“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对市场驱动背景下“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市场驱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1-0129-04
近年来,技工院校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實现学生“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着力培养契合行业产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泗阳中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坚持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以对接企业需求,以工学一体化课改为主线,以学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迈向改革深水区,打造“技能泗阳”品牌[1]。
2022年3月,人社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将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为基础,在全国技工院校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这为技工院校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2]。“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型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1.推进“工学一体化”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赵志群教授通过对全国5个制造业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发现,“工学一体化”最突出的成效,就是大幅提升了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在许多试点院校的改革与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操作技术水平,丰富其实践经验,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
2.推进“工学一体化”是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人才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战略规划全面开启的新时期,需要数量庞大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有力支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短缺、人才结构失衡、就业结构性矛盾尖锐等问题日益突出[4]。针对这一现状,“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国技工院校“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技工院校校企融合办学、提质培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3.推进“工学一体化”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围绕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办学,是技工院校立校的两个基点,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与推进创业就业并重,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基本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工院校一直关注和支持社会基础劳动力的发展,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体现技工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技工院校在新时代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积极回应。其核心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之适应产业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这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技工院校打造品牌办学特色的内在要求。
在“十四五”战略规划全面开启的新阶段,泗阳中专积极践行人社部提出的构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技能成长、技能育人、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泗阳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6]。
1.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抓手,工学一体化中的“学”,不仅是学专业知识,还包括学实践知识、学工作。泗阳中专依据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结合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和校企引领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1)推动课程标准落地和实施。近年来,泗阳中专紧紧围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根据人社部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目前已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汽车维修、烹饪等5个专业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取得积极的成果。
(2)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工学一体化”课程应该包括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打造“工学一体化”课程的过程中,泗阳中专一方面按照人社部最新颁布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技术规程》的要求,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现场考察、头脑风暴等方式,搜集与分析相关专业岗位职业活动信息,明确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表,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对接和岗位职业关键能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7]。另一方面,对标国家职业标准,在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与技能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课程链,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2.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
《方案》中提出的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材形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式教材的要求非常重要。泗阳中专通过组织职业调研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微课、习题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多便利[8]。
(1)共建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学校建立“工单化”实践资源网络平台,筛选机电、计算机、农产品、食品等企业实战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岗位评价,对生产实践案例进行加工转化,形成专业实践项目资源、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编写基于工作情境的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形成教学资源,促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2)搭建“一平三端”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泗阳中专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一平三端”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一平”指的是云端平台,负责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教学资源的存储、管理和分发等;“三端”指移动端、电脑端和电视端,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一平三端”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現已上线8个专业、23门课程,包含教学活动方案、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
3.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1)办好现代学徒制班。办好现代学徒制班,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而且能带动行业、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深化“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泗阳中专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培养模式。其一,坚持引企入校育人和入企实习育人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融合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课程教学与岗位培训,创新实践“校企一体、双元合一”的校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难寻、课程难衔、师傅难聘、管理难融等问题。其二,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目标”,积极探索“学徒培养———学生员工一体化“”订单培养———入学就业一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场地、师资、资源、项目等合作构建育人平台,形成“1个学校+1个校企连接体+N个企业群岗位”工学结合育人框架。其三,与企业、学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师徒结对协议》《企业用工协议》等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学员双身份,同时构建“小组半周双轮换”工学交替机制。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企业岗位轮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以半周为周期进行工学交替,每年有250余名学生开展半周双轮换产学实践,在多个岗位进行轮换实践,保障工学结合实践落地,真正实现学生“入校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2)创新应用教学方法。泗阳中专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致力于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并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例如,通过项目化定制课程,开展“研学旅劳一体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
(3)组织开展岗位实习。岗位实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他们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也是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岗位实习是技工院校实施“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例如,2021年3月,学校焊接加工、数控加工、汽车维修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94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赴江苏常熟和昆山,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分别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为确保学生学习、生活需求,每个企业都派驻厂教师负责跟踪管理。在为期一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工作中学习、在企业中体验的过程。他们在真正的“工作”中,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其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再如,2023年1月29日,泗阳中专150名学生赴南京仕达利恩光电科技公司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活动,通过工学交替、岗位实习的方式,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接轨。
(4)创新学业评价体系。创新学业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但非常重要的任务,可以更全面、更公正、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其一,建立基于企业业绩的学业评价机制。将企业的晋级考核制度引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定期开展晋升评价考核与答辩,并与学生运营津贴挂钩,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和项目。其二,建立学分替换机制。一方面,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学生评价手册,将学生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的业绩作为学业评价的依据,以业绩替换成绩。另一方面,制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岗位能力、项目运营、项目业绩、团队协作、职业态度等七维度评价指标,形成可视化的学生积分业绩报告,实现学生职业培养标准化管理。
4.建立“工学一体化”实训基地
《方案》明确提出技工院校应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科学设置软硬件教学设备,建设满足“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所需的实训基地。为了切实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泗阳中专立足专业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打造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一体化实训基地。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泗阳中专携手企业改造校内实训基地,共建立96个实训室,配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DMG五轴联动加工中心、ABB工业机器人、西门子S1500控制器等先进设备和系统,总价值9000余万元。先后建成机电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省现代化、京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化。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借助泗阳县“校校协作”南北挂钩项目,泗阳中专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通过搭建合作实训基地,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校企合作,已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等,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期间,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一部分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工学交替、理实结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建設“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否落地的关键,是支撑技工院校向更高规格、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出成果。因此,近年来,泗阳中专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师傅驻校工作站和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解决师傅难聘的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
(1)建立多元化双导师机制。1)建立双导师遴选机制。制定《企业师傅团队遴选考核办法》,组建以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及行业骨干共同构成的双导师队伍,综合采用面试、试讲、业务考核等方式,选拔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组建专业项目师傅团队,同时创新“导师共享”方式,解决“一对一”师徒之间时间冲突、学习范围有限等问题;制定《小师傅培养遴选办法》,遴选小师傅后以合伙人的方式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团队成员职业技能辅导。2)建立双导师考评机制。以考核为引导,建立完善导师及学生双向评价“三个一”考核机制,每月进行一次点评打分,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排名,每年召开一次展示交流座谈会,推动“双导师制”落实落地。3)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将企业“师傅”引入学校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企业“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享受学校工资津贴。同时,学校教师负责的企业生产项目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享受企业工资津贴。此外,将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作为职称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工学结合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校企合作的校本培训。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的培训工作。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泗阳中专采取“四轮驱动”(国家级培训项目工程、青蓝工程、假期充电工程、强师工程)的方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利用泗阳县众多企业资源,通过入企研发、实岗教学、指导实训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水平。
近年来,泗阳中专紧密围绕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深化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践证明,市场驱动背景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展开。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这一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小林.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下专业赛学结合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25(04):75-80.
[2]张志新,徐小琴,杨巍等.行动导向教学:认识、实践与对策———对7省市650位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33-41.
[3]刘晓蓉.“工学结合”视角下中职高效体育课堂的建构———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64-69.
[4]顾德仁.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评价———以“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为例[J].江苏教育,2020(36):39-44.
[5]王晶晶.高职艺术类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03):79-83.
[6]郭会玲.创业实践型工学结合模式探索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10):7-10+19.
[7]谭维奇.契合“工业4.0”发展机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03):52-55.
[8]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 52-5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Market Driven Background
———Taking Siyang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as an Example
Li Juan
(Jiangsu Siyang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Siya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is a very effec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at closely integrates learning and work, allowing students to learn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ir work, while also consolidating and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rough work practice. This training model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takes Siyang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market driven background, aiming to optimiz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marketdriven;"integration ofengineeringand learning"; talentcultivation;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