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中的自然美与传统文化美

2024-02-02田念

今古文创 2024年2期
关键词:古都自然传统文化

【摘要】川端康成的《古都》在四季的变化中充分展现了日本京都的美,无论是传统文化抑或是自然风物,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多数学者在对《古都》进行分析时,主要是从川端康成对日本文化回归的这一角度展开。当然,除了对日本传统美的分析外,还有部分学者也对古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论述。但其多数分析仅仅只是将其中的自然风物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进行结合来简单叙述,而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人物的经历、故事情节等方面描绘《古都》的自然风物,从人们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解读其包含的日本传统文化,进一步探讨《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美。

【关键词】《古都》;自然;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09

《古都》是川端康成在二战后所作,二战失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日本传统文化逐渐衰落,正因为如此,在《独影自命》中,他也曾写到:“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余生已不为自己所有,它将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川端用他的作品更进一步将日本传统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伊豆的舞女》《雪国》中,他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对自然环境进行勾勒,由此可见,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是极其重要的,他对于自然的描写也是极具特色的。

在对自然风物进行描写时,川端康成并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将自然风物的描写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巧妙结合在一起,同时,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画面美与日本传统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古都》的自然美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适宜的气候,养成了日本人对自然纤细敏感的感受,层次分明的四季风物造就了日本人丰富多彩的季节感,从而季节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独特的季节感影响着日本人的性格及审美意识,正是日本独特的季节酝酿出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古都》中,作者将季节的变换与小说故事情节走向相结合,故事发展和季节息息相关,如“春花”“秋色”“深秋的姐妹”等,都是直接以季节命题的章节,而每一个章节的故事情节与其所描写的相关季节的自然风物及其画面色调也是紧密联系的。

在作品的开头,“千重子感受到春光明媚”便点出所处的季节。同时也借助女主人公千重子的视角对院落里的自然环境展开了描写。“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了青苔的树干”“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住了那个庭院……”文中写到这粗壮的树干又蕴含着什么深意呢?通过对小说深入阅读,了解到千重子的身世后,才进一步明白作者在此处将这棵粗老的枫树与千重子进行对比和后续情节的发展是相呼应的。接着作者顺着老枫树的描写,写到“在树干下方,有两个小洞,紫花地丁就分别在那儿寄生。并且每到春天就寄生……那树上就有两株紫花地丁了。”而作者在此处特意点出是两珠相距约莫一尺的紫花地丁,女主人公千重子看到此景时亦会想到“上边的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而这两株紫花地丁在文中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发现小说女主人公原来还有一个孪生姐妹,而这两株紫花地丁正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每到春天紫花地丁便会开花,在“春花”这一章节,千重子看到紫花地丁时会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偶尔也会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生命”“孤单”显然跟千重子这一人物形象是脱离不开的。其中穿插了千重子饲养金钟儿的内容,通过金钟儿的命运,千重子发出了思考,又似问似答发出感叹:“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吗?”“那么,自己呢……”正是在情节的推进中进一步加深了女主人公千重子身份的疑问。

春天充满生机,万物复苏,樱花正盛开。千重子应约和真一去到平安神宫赏樱花,在看到一簇一簇红色垂樱时,她才感受到了真正的春天。由此可见,在这之前,那两珠紫花地丁所带给她“孤单”的感受正是因为家中庭院仅僅只有两株,她并未真正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快乐,而在这里她看到的是樱花簇拥的景象,在对比之下,家中院落的两株紫花地丁难免显得较为落寞。而随着空间与时间的推移,千重子站在清水寺眺望京都时,对真一坦白了自己“弃儿”的身份。随着这个谜底的揭开,前面千重子看到两株紫花地丁的落寞神情以及心里发出的疑问都得到了答案。也正是在赏樱花的过程中,千重子和真一都发现了东支的山脉,即“透过红色八重……东边树丛上方那苍翠的山峦”。作者在此处写到千重子和真一发现这一山脉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由于这一山脉与之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和服街这一章节,由“京都作为大城市,得数它的绿叶最美”这一句话,展开了对树木、山林的描写。北山的赤松,东山的嫩叶,城市的幽雅使得在这之前落寞的气氛一扫而空,与描写紫花地丁、樱花时不同,作者在这一章节关于景物的描写是富有生命力的,生机盎然的,也由此凸显出千重子和苗子的性格差异。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对紫花地丁、樱花、郁金香等花的描写可以发现这些花与千重子的基本情况与人物性格是紧密联系的,也正是在四季与自然的变化之中,千重子这一人物的命运与其他谜团正在不断揭开。文中在写到千重子时,紫花地丁和樱花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紫花地丁的绽放与枯萎都与千重子和苗子的人生紧紧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人物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而是在相互融合之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在北山的清泷川岸边,千重子看见了美丽无比的松林,笔直参天的杉树。而作者在此处点出这杉树是经过人工精心修剪的,千重子那还未见面的孪生姐妹所从事的工作就与此相关,因而此处对于杉树的描写是随意而又刻意的。随意正是体现在自然环境之下,人物不受约束的视野观察到了杉树的特点,被自然的美而吸引;刻意的安排正是为苗子的出场作铺垫,果然,后文苗子马上就出现在了千重子的眼前。但这一次苗子的出现,作者并未用较多笔墨来描写。同时,这一次千重子与苗子的见面和之前千重子在见到两株紫花地丁时的内心所想相互呼应上了,虽然这次见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见,但也为新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

千重子从北山回来后,再一次向母亲询问起了自己的身世,正是因为她想起了在北山杉村真砂子所说的那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即她的孪生姐妹苗子,但此时的她并不是十分清楚自己与苗子的关系,只是感到疑惑。然而不久后,这些疑惑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得到了解答。在京都夏天的祗园节,千重子一出门便看到了天空的一片火红和远处璀璨的红霞,在这样美丽景色的映衬下,她和她的孪生姐妹第一次相见了,她们从相见到了相识,千重子也从苗子的口中了解到自己真正的身世。在这样一个热闹而又混乱的场景之下,秀男将苗子错认为了千重子,也对后面故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千重子再次去见苗子时,“雨点敲打在杉树木梢上,沙沙作响……美丽而笔直的树干也变得令人望而生畏。不容思索,马上又是一阵雷鸣。”在这样危急的环境下,苗子不顾自身安危,坚定保护着千重子,让千重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至亲的温暖,也正是苗子这一举动将两人的感情继续向前推动,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也由最初的相见逐渐向着相知的方向发展。

在千重子和苗子感情逐渐深厚的同时,曾错将苗子和千重子弄混的秀男在千重子的拜托之下给苗子织了一条腰带,在去往北山给苗子送腰带的路上,秀男看到了好几次未成弓形的彩虹,对于彩虹的描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作者的禅宗思想。此处的彩虹是朦胧的,残缺的,未成形的彩虹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体现出虚无之感,也为故事的发展蒙上一层迷雾。

深秋时,老枫树旁的两株紫花地丁开始枯黄,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故事走向相关,千重子的感情生活以及苗子之间的关系,许多时候是依托在紫花地丁的出现和变化之中的,紫花地丁也不仅仅只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灵、精神紧密相连的,紫地花丁的枯黄也是两人关系变化的象征。随着冬天的到来,千重子最后一次去往北山寻找苗子,“早晨中京的上空,万里无云,可不知什么时候阴沉下来了……”这一段自然描写也暗示着千重子和苗子即将分离。在北山和苗子相聚时,杉树依然是美的,只是此时的天气却并不是晴朗的,自然景物也是萧条而凄凉的,“山峦冷冷地蒙上一层蒙蒙的雨雾……”这一切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在预示着最后的结局:“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儿有些飘落在前发上,立刻消失了。大街还在沉睡中。”这样的结局,充满着未知性,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个故事还有未道明的话语,让读者在这种带有“幽玄”意味的空灵之中进行着意味无穷的思考。

二、《古都》的传统文化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跟日本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他的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日本民族的特征,在《古都》中,作者也将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都》不仅秉承了川端康成一贯的自然美学观,还在其中渗透着具有禅宗意味的“虚无”哲学。紫花地丁在文中出现过四次,经历了春季到秋末冬初的一个轮回,而这也类似于飘落凋零的樱花。同时,文中平安神宫的樱花是极具亮点的描写,美即无常,无常为美,在片刻短暂的无常之中,才更能够体现出其生命的光辉与存在的意义,日本人对樱花的颂扬与喜爱,更进一步是对大自然无常的感叹。

在平安神宫之下的千重子显得格外的柔美与优雅。对于生活在传统城市和传统家庭的千重子而言,樱花这一自然风物与其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她看到平安神宫的樱花时,“一片盛开的红色垂樱便映入眼帘,仿佛连心里也开满了花似的”,虽然她赞叹樱花的美,并沉醉于其中,但她也感叹樱花的美是短暂的,在片刻的绚烂过后便是凋零。樱花在这片刻的绽放之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通过对和歌、物语文学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物之哀”美学思想。从自然风物的生死枯荣,进而发出关于生命短暂而又无常的哀叹,又再次将其哀叹融于自然风物中去,在不断地映射与结合之中,发出哀叹人生的感知,进而得到“物心冥合”的精神超脱。

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中,“物哀”这种传统意识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川端康成强调日本美的源泉来自平安朝的物哀,在作品中对于“物哀美”这一传统文化也多次有所体现,如《古都》中的千重子和真一在八重樱下的场景,他们沉浸在美丽的自然之景中,敞開心扉畅聊,感叹樱花的美好,可樱花的美丽是如此的短暂,再与自己的身世相联系,千重子的情绪开始变得悲伤与落寞。这种悲伤的美再与自然之景相结合,则将物哀美更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作者除了对于自然“物哀美”与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感到迷惘之外,对于在西化的浪潮之中,如何保护和继承日本传统文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将其想法通过作品进行了传递。

《古都》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日本许多传统节日、传统和服、艺能等。如葵节、祗园节、五山送火节,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些节日来临时,京都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典礼仪式,《古都》中,对于祭祀过程也记录得很详细,在文中还提道:“其实祗园节的典礼是在整个七月份举行,中间不间断。”在节日中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程序,当地人都会遵守,也足可见日本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而川端康成对这些节日的描写,并不是为了传递封建迷信思想,更多的是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以及文化的传播。

当然,除了传统节日外,《古都》中的京都人还延续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已经发生变革的背景下,他们仍然恪守着原始的理想。

在《古都》中,千重子的父亲佐田太吉郎就是一个一直追随传统,坚守着传统生活与思维的典型人物。佐田太吉郎经营着一家和服批发店,在其他店铺紧跟跟时代浪潮,对经营模式、服装样式做出改革时,他依然坚持传统的模式。在服饰上,其他店铺的和服样式都绘制着潮流的花纹,而佐田太吉郎坚持在古典之中探究和服花纹,甚至为了能够创作出有古典文化的服饰花纹,去到嵯峨山闭关,种种行为可以深刻地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他去做外国生意的店铺“龙村”时,却选择了两三条不像是龙村出品的领带,这也侧面表现出他对西方文化的不认可,因为在他看来“龙村”的商品,如方绸巾、收音机、大桌布等都是贴近于西方文化的。同时,佐田太吉郎发现传统配饰腰带,在这里并没有售卖,这也暗示着传统文化此时在日本的没落,作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选择买下不像“龙村”出售的商品,也表现了他对这些商品即西方文化的不认可,在他的心底,一直保留着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

除了佐田太吉郎之外,《古都》中还有一个人也在坚定地守护着日本传统文化,那就是织布商宗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宗助仍然坚持传统的织布机工艺。宗助有三个儿子,每一个儿子操纵着一台织布机织腰带。宗助家一直是通过这三台手织机的家庭纺织作坊保障基本的生活。与当时日本引进的西方工艺相比,在现代大机器生产面前,宗助家三台家庭作坊式的纺织机明显已经落后了,从当时宗助家的生活状况可以发现,这种纺织机已经被时代淘汰。尽管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但宗助他们家并没有选择放弃手织机,在现实生活条件的压迫下依然坚持传统,是对日本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难能可贵的。

《古都》中,京都是一个被川端康成刻畫得颇具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有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和各自对文化的坚守,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交相辉映,将京都的古典之美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三、结语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并不是单一地通过浓墨重彩的修饰词来体现其独特的美,而是细致入微地观察,选取优雅、纯净、和谐的景致来进一步点染整个自然环境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地方,其中所描绘的平安神宫、佛舍浮屠更是日本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结晶,从传统节日、传统风情、人物的传统美等多方面对日本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抒写。川端康成的《古都》为读者呈现了京都一幅幅美丽的自然之景,展现了京都的自然风物美及传统文化美。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古都[M].陈德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2]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M].叶胃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珊珊.川端康成的《古都》与日本文化的传承[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朱亚青.传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读川端康成的《古都》有感[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56-57.

[5]李芯.川端康成《古都》中自然美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3,(14):207-208.

[6]任少云.简析《古都》中的自然美[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03):44-47.

作者简介:

田念,女,土家族,重庆师范大学,教学(语文)专业。

猜你喜欢

古都自然传统文化
古都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关于大古都分布的宏观认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