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陈维昭编《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

2024-01-31任雪山赵建忠

博览群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方苞八股文时文

任雪山 赵建忠

当今人谈论传统的科举时,首先想到的是像洗澡水一样污浊要被倒掉、窒息人才灵性的八股文。其实,今天的人大多没有看过八股文,更没写过八股文。仅有的一点知识,主要是借助影视剧或某些作品,形成对八股文乃至科举的认识,抑或成见。但这种认识,又并非没有道理,畢竟八股文是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直习惯于通过八股文来评价科举,不管是赞扬还是批判者,莫不如此。差别在于,前人的批判,是在了解八股文的基础上形成。后人的批判,多直接继承前人观点,从而失去了对八股文、科举制度以及传统儒学教育体系的基本了解。毕竟从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开始,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时间相隔太久。

幸运的是,近年随着中华传统文献整理热潮,大量的科举文献、文集重见天日,让我们有机会透过历史的沉烟,重新审视千年的科举文化。在已整理出版的科举文献中,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成果丰硕,其主持的系列明清科举文献,精彩纷呈,种类繁多,尤其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殊为珍贵,全面搜罗了清代科举文集的一手文献,精选底本校本,详加标点与校勘,系统呈现清代科举文集的风貌与特征,拓展了科举文化的新视野,深化了今人的科举认知。

通揽丛书,处处不离科举,处处又超越科举。作为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科举从唐朝开始,到清末结束,前后延续1200余年。作为科举制度的最后阶段,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等级严格、程序完备,包括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五级,其中乡试之榜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乡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中试者为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以说是明清科举考试最重要最艰难的一关。会试又称春闱,于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会试中试称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举行,由帝王亲试,一般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为同进士出身。中进士后,就陆续进入授职封官阶段。

不管乡试还是会试,明清科举考试均须考三场,考试科目包括制义、论、表、判、策问、试贴诗等,制义又称经义、时文、四书文,俗称八股文。三场考试的科目设置与组合,有其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理念,明代谢铎曾说:

是故今之科举,罢诗赋而先之经义,以观其穷理之学,则其本立矣。次制诏论判而终之以策,以观其经世之学,则其用见矣。穷理以立其本,经世以见诸用,是虽科举之学,苟于此而尽心焉,则古之所谓德行、道艺之教盖亦不出诸此,而其所以成人才、厚风俗、济世务而兴太平也,亦岂有不及于古之叹哉?

尽管官方不时会强调三场并重,但制义在科举诸文体中占据首位。黄宗羲对此早有察觉,他说:

无奈主文者相习成风,去取只在经义,经义又以首篇为主,二场三场,未尝过目。逮夫经义已取,始吊后场以充故事。

乾隆十年上谕也说:

国家设制科取士,首重者在四书文,盖以六经精微尽于四子书,设非读书穷理,笃志潜心,而欲握管挥毫,发先圣之意蕴,不大相径庭耶?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因考官在实际的判卷过程中存在着“三场重首场”“七艺重首艺”的情形,从而凸显制义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后人为什么经常把科举与八股文等同的原因。从实际来看,制义文章并非都是八股,还有四股、六股、十股、十二顾等,八股只能算是俗称,正如顾炎武所言:“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

陈维昭教授主持的《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虽然只有12种,但都精挑细选,类型齐全,涵盖制义文集、制义理论合集和试帖诗三类。第一类制义文集包括:戴名世撰《戴田有自定时文全集》,方舟、方苞、方林三兄弟撰《方百川时文附方椒涂遗文》《方灵皋全稿》,钱振伦撰《示朴斋制义》,文海主人编《近科通雅集初编》。戴名世与方苞兄弟的时文为清代顺康时期的代表,钱振伦制义为道咸时期的代表,《近科通雅集初编》则为光绪时期的代表,三者分别体现了清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制义发展趋向与风貌特征。第二类是兼具文论与文选性质的选集,包括楼沨编撰《分法小题浚灵秘书》,翁方纲撰《复初斋时文》《帖经举隅》,梁葆庆辑评《墨选观止》,郑献甫选评《补学轩批选时文读本》,主要通过时文编纂理念、文章评点及观念主张等来呈现清代制义理论的思维路径与学术水平。第三类是试帖诗选评,以纪昀撰、郭斌笺注《馆课我法诗笺》为代表,体现清代试帖诗的思致逻辑与写作规律。

不难发现,八股并非科举文章的全部,科举文章的类型要远远丰富得多。即便单看制义,也并非仅八股一体,八股文只是制义的代名词。而要想真正了解科举文章,不是单看几篇八股文就能解决。翻阅《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把我们带入一个众艺纷呈、知识碰撞的竞技现场,大量科举文章辞采飞扬、引经据典,逻辑缜密,雅致博敞,几乎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的数据库集成。

科举文章与今天的散文完全不同,今天的散文是与小说、诗歌、剧本等相并列,是从西方引入的一种文体,偏重审美性与抒情性,而传统的科举制义文章,是在儒学教育背景下诞生,宗经与征圣是其显著特征。明清以来,制义的出题范围皆来自四书五经,并着力演绎朱熹的《四书集注》,因此读书人从小就要熟读儒家经典,背诵四书五经,精通程朱理学,并进而研习秦汉经典与唐宋古文等中国传统经典,再以特定的美学形态呈现出来,非如此不足以写出好的科举文章,正如方苞在《钦定四书文》凡例中所言:

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意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兼是三者,然后能清真古雅而言皆有物。

原来科举时文与古文的联系,如此密切。

古文与时文的关系,既是明清科举史上的经典论题,也是这套丛书评点部分两大核心关键词。方苞曾云:“至正、嘉作者,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为明文之极盛。”实际上,明人自始就有以古文之法为时文的意识,王阳明重刊《文章轨范序》时指出:“故夫求工于举业而不事于古作,弗可工也。”王世贞也说:“故夫善为时义者,未有不译经而驱古者也。”唐宋派古文家多为时文高手,他们兼擅古文时文的丰富经验,使他们努力以古文改革时文,提升时文的品位,茅坤在《文诀五条训缙儿辈》中提出“以古调行今文”,唐顺之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沟通时文与古文,艾南英明确提出“制举业之道,与古文常相表里,故学者之患,患不能以古文为时文”。古文家的共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时文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以古文入时文的创作实践与文艺潮流。而到了清代,桐城派堪称“以古文为时文”的忠实信徒。

陈维昭教授主持的六册《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前三册精选的皆为桐城派的科举文集,分别是戴名世和方舟、方苞、方林三兄弟的时文集。这是学界第一次桐城派科举文集正式结集出版,此前学人虽然知道桐城派时文的巨大影响力,但多数并没有看过桐城派时文,对桐城派时文集的下落也比较模糊。虽然这次桐城派科举文集并没有囊括桐城派的全部名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但从时文成就来看,刘大櫆和姚鼐影响要小得多,戴名世、方舟、方苞才是桐城派时文三祖,尤其是方苞兄弟时文影响深远,《清史稿》言:

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后益轨于正,李光地、韩菼为之余,桐城方苞,以古文为吋文,允称极则。

《大清一统志》称方氏兄弟“俱湛深经术,负文章重名,艺林称二方”。方苞奉乾隆帝诏命编选的《钦定四书文》,作为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官方时文选本,为科举主管部门提供衡文之准绳,为士子揭示作文之矩矱。要而言之,戴名世和方舟、方苞三人的时文,代表桐城派时文的最高水平,甚至是明清时文的一流水准。此次结集出版,填补了明清科举文集的一大空白,为了解明清一流科举文章提供范本。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版本精良,考订详尽。由于所选各书底本校本藏于国内各大图书馆,本团队成员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同心协力,不辞辛劳,分赴全国各地,查阅一手文献,认真比对校勘各个版本,取长补短,为读者提供精良的整理本。比如方苞的时文集《方灵皋全稿》,或曰《抗希堂稿》《重订方望溪全稿》等,由于影响大,存世也比较多,全国图书馆分布广泛,虽然编者没有梳理查阅全部的版本(也不可能),但由于长期的明清科举文献整理经验和过硬的专业团队与学术素养,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了最好的底本和校本,最终方苞时文整理本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方氏全稿》為底本,以苏州大学图书馆乾嘉间麟元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宛委山庄本为校本,最大限度融汇各本之长,为读者呈现最佳善本。

200多年前,郑板桥在潍县署衙向舍弟推荐方舟制艺:“愚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一百多年前,梁章矩在《制义丛话》中推荐方苞时文:“其临池家摹欧阳信本,举业家学方望溪。”而今我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包含方舟、方苞兄弟时文全集的《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桐城派科举文章之高妙,还可以通过更多稀见的科举文集,全面了解清代儒学教育生态格局、科举文化演进历程及民族精神出处进退之风致。同时,丛书所选科举文集均附有夹批和评点,对于今人了解清代科举代圣立言的淑世情怀和清真古雅的行文义法均有帮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了解清代科举学、教育学、文章学、文艺学的第一手珍稀文献。相信开卷即入宝山,必当满载而归矣。

(作者简介:任雪山,合肥学院副教授;赵建忠,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方苞八股文时文
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挣扎与妥协:方苞的科举之情
方苞《世说新语》评点
方苞狱中著书
猴年贺岁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清初《史记》流播视野下的方苞《史记》学说研究
猴年贺岁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