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知农爱农教育的施教策略

2024-01-31刘歆立王怡爽庞永锋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文化自信

刘歆立 王怡爽 庞永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担当和使命,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知农爱农教育,是农业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培育文化自信是推动新农科建设、增强大学生知农爱农教育内驱力的必然要求,也为加强大学生知农爱农教育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和着力点。大学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上好大学语文课,对增强大学生知农爱农的内驱动力有着极强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学语文是发扬农业文化的重要阵地,上好大学语文课、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业元素,对于大学生传承农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特定视角和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际,对文化自信融入知农爱农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具体探讨。

一、知农爱农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在毕业后投身农业生产一线,用自己的学识为农业发展作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急需一批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涉农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涉农人才,不仅要扎实练好基本功,更要肩负起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责任。然而,在长期的农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中,部分大学生学农不懂农的问題一定程度存在。因此,加强大学生知农爱农教育比较迫切。

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不仅重视积累农业生产经验,形成较为完善的农学体系,而且将农业生产经营和自然、社会、哲学思想相联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本思想。我国最早的农本思想记录于《尚书·洪范》中:“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后来在《管子》中,农本思想被更加全面地进行了论证,认为农业不仅在经济上是国富民足的根本,而且在政治上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这是农业的“量力而行”思想,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事实上,古人立德树人涉及的农业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是传统社会稳定存在的重要元素,也是厚植新时代农业学子知农爱农情怀的价值基因。需要指出的是,古人立德树人很重要的方式是“以文化人”这种传统知识文化教育中的心性教育。因此,依托大学语文课堂这个重要载体来加强知农爱农教育,不断挖掘、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人格品质,不仅能够培养出对国家、社会有用,堪当新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在仰慕古代士人傲然卓立的君子风度中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

二、大学语文增强文化自信的知农爱农教育价值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要内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集中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直观呈现,也是当下多元文化情境下坚守传统美德和更好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对这些经典篇目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这些经典篇目大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情理融合的文化元素,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典籍则是涵养优秀品质的源泉,也是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与思想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大学语文选取的名篇名段无疑是其中的精粹,而且在编排过程中也有意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串联。例如,从考古结果看,新石器初期,我国就已经开展种植活动,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在夏代,人们彰显出对农业的极大依赖。在商代,人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定居,游牧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农业取代。从《诗经》《左传》等民族史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及对土地的依恋。艰苦的生产方式使得商人更加珍惜和重视农业,我国传统重农精神开始萌芽,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农业文化。周人的重农精神不仅载于史册,如《史记》中“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而且还以文学的形式加以表达,使之代代相承。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一直受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形成了带有泥土气息的中国特色。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经典篇目更是古代圣贤运用文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范例。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有规律、有数量,一亩之地的收成有限定,体现了平和、自足的特点。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似乎有命运在掌控着人的生老病死、贫富穷达。因此,人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会顺应命运的安排,“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不再无谓地抗争与牺牲,这也使人类生存的悲剧感逐渐淡化。这种态度也反映在文学中,形成了一种中和冲淡的风格,要求创作雅正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文而谲谏”,婉而多讽,要有所节制与保留。总而言之,农业文化指导下的文学是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产物,要求人的情感抒发有所保留与节制,意识到自己也是社会性存在物。天人境界与中和之美看似矛盾却又统一于与自然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让人既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的归属感,又不会在对自然的沉醉中丧失个性、泯灭自我。这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理念具有极强的洗涤作用。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中提到:“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这种以理服人的行文方式让学生如醍醐灌顶且终生难忘。在诗词中,《山居秋暝》一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薄暮山雨初霁的景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融入诗情画意的雨后林间。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清新舒适,宁静和谐。在大声诵读这些千年佳作时,大学生油然而生热爱祖国的情愫、献身乡村振兴的激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学语文思政育人与以文化人方式的特点。这些在农业文明滋养下的经典篇目,很容易使大学生对其中的思想内涵、文笔风格、美学价值等产生兴趣,从而感受古人的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知农爱农教育的有机融合策略

农业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传承知农爱农信念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探究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和知农爱农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势在必行。

(一)优化大学语文课程安排

当前,不少农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知农爱农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加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为了将优秀农业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应倡导高校树立“终身语文”的学习理念,重视大学语文对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教学中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并将其作为全校必修课程,和学生的学业考核挂钩。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文学作品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内容失之偏颇,这就需要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传承农业文化贯穿到高校语文的各个环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升专业素质,不但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选取,还要具备极强的判断力和筛查力,在备课及授课的过程中严谨务实,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优秀的农业文化,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经典本身的文化含义。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学本身,还包含着饮食、服饰、医学、民俗、建筑等内容,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对其他领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之外培养一支能吃苦、肯探索、熱爱钻研农业文化的学习队伍,利用实践形式剖析优秀农业文化的精髓,以点带面,加强农业文化在大学语文学习中的渗透。

(三)加强研读文学经典篇章

大量阅读经典篇章一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经典农学作品,并组织学生对其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研读。例如,古代小说包含着小说人物所处时代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审美理想等,在《红楼梦》中,作者将农业文化完美地融入小说中,比如写到冷香丸的制作需收集四季时令鲜花,在不同的节气采集与节气相对应的物质将之调匀埋于树下。药方看似简单,实则集齐不易,怕是要耗费三五年,单从字面上几乎察觉不到时间的变化。这种追求与世间万物的和谐亲近、对自然界生命节奏的自觉认同,将农业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学生因知识储备或是兴趣点的不同,对名著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容易固执己见、出现学习矛盾。为了规避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将理解能力相似、表达习惯相近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里,为他们打造一种和谐流畅的研读环境。学生在友好平和、相互启发的氛围中研讨经典篇章带来的思考,阅读收获自然会不断增加,将篇目中蕴含的农业文化融入教学课堂的效果也就更加理想。

(四)探索“X+大学语文+文化自信”的模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因时而行,因事而化。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向改革要活力,更要像改革创新那样有活力,创新并且完善农业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们对优秀农业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农业生产中的文物是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璀璨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可以利用文物、建筑等实物打造“沉浸式”课堂,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故事,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明,提升学习趣味性。例如,故宫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美学、文化价值,重点挖掘它的思政元素,可以提供不少有力的文物证明。在讲到文化自信时,北京的先农坛就可以作为实际案例来讲解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它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本身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为优秀农业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故宫+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多维立体模式,对实现农业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同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利用大学语文这个平台,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农业文化蕴含的价值基因,善于挖掘并弘扬农业文化的时代价值,稳固文化自信的根基。大学语文培育文化自信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用新定位让农业文化在新时代发挥自身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侯晓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4-47.

[2]高颖婷,徐一凡.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协同路径探析[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2,26(3):28-32.

[3]施静.“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育之探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1):50-52.

[4]林柳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新使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6):43-45+60.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6]习近平.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2019-09-07(001).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理论视野,2013(03):5-8.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