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阖针法针刺欲解时的时间规律分析

2024-01-30林兰燕林瀚洋胡炜圣张仪洁何毅琪

光明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阴三阳黄帝内经针法

林兰燕 林瀚洋 胡炜圣 张仪洁 何毅琪

开阖六气针法是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思想基础上融合“开阖枢”理论、六经辨证思想以及“六经欲解时”思想所形成的针法[1]。龙砂医学流派医家顾植山教授依照《黄帝内经》的“气-阴阳-五行”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以调整人体三阴三阳的气机变化为主旨的针刺方法,并把此方法与针灸的时间规律相结合,提出在气、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上,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来选择针刺的最佳时机,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未病、调理病后状态的模式。针对临床上具有时间发作规律的相关疾病以及迁延难愈的疑难杂症,往往可以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基于“气-阴阳-五行”的发展脉络与演变源流,疏解“欲解时”内涵,提出六气开阖针法的运动依赖“气-阴阳-五行”的模式图,为开阖六气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1 气-阴阳-五行演变视角下的欲解时

1.1 气-阴阳-五行的演变源流“气-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观,也是开阖六气针法遵循的思维逻辑。气、阴阳、五行的合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完成了三者的统一。《黄帝内经》是“气-阴阳-五行”模式在医学方面运用的集大成者,完成了“气-阴阳-五行”在医学方面由分立到成熟运用的融合。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气、阴阳、五行的合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元气论是统领阴阳五行的世界认识,也是阴阳与五行形成的本源力量。“气”字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早已见到,当时被用于记载天象占卜之中的“云气”,还未具有哲学上万物本源的内涵,发展至于西周末年,《左传》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描述也已经脱离了云气、雨气,走向了哲学的范畴[2]。《黄帝内经》云:“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表明气是生成阴阳与五行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组成的惟一本源元素。另外,阴阳观念的产生也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二分法的基调,是古代智者探索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据考古发掘所见,阴阳最早一起出现在1969年出土于陕西省蓝田县的西周时期青铜永盂铭文中,其文有“公乃出厥命,锡畀师永厥田阴阳洛疆眾师俗父田”,此时的阴阳还仅描述洛水的两岸[3],尚未具备哲学层面的阴阳含义。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阴阳已然成为了一对由气而分为万物对应的一体双生概念,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此时的阴阳也同时具有了时间医学的概念,如《灵枢·营卫生会》言:“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阴阳二气具有了凭托人体经脉昼夜晨昏变化运动的趋势。五行起源于多种理论学说,是在五数崇拜、五材说、五方说等多重朴素思想中升华而来,从《尚书·洪范》的五种势力形式,经《管子·五行》的“作立五行, 以正天气”,五行完成了从独立源头到阴阳-五行的演变[4],并在《黄帝内经》之中形成了气阴阳五行整体的源流汇合,如其所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利用自然图式表达对人体规律认识的意图,也是“气-阴阳-五行”的演变源流中相互汇合的体现。

1.2 欲解时内涵的发展时间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下,人体的生命活动无不遵循着年份、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也与时间的变化密不可分,在自然规律的时间节点上,疾病也表现出了加重或自愈的趋势。其中,“欲解时”最早出现在《伤寒论》之中,作为《伤寒论》中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顺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规律,也是六经辨证中时间医学模式的体现。龙砂医学流派代表人顾植山教授将“欲解时”解释为“相关时”,即六经病各有其主时,疾病能够在其所主时辰“欲解”而向愈,也可“欲解”但“不解”而加重[5]。而阴阳二气又分“三阴三阳”为“欲解时”形成的必要条件。《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可见在《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地转化为三阴三阳理论。“三阴三阳”理论根据现存出土文献考据,始出现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是对“阴阳二分法”的完善与发展[6]。正是因为补入了“少阴”及“少阴”的概念,气的运动才得以通过“开阖枢”的形式表现为三阴三阳的升、降、出、入、离、合,人体之三阴三阳与天之六气相应[7],也表现出孕育、生长、衰败的规律,使得疾病六经传变的过程更为完善,同时也发展与拓宽了阴阳理论的语言意界。

2 开阖六气针法的气-阴阳-五行内涵

2.1 开阖六气针法龙砂医学流派的顾植山教授归纳总结了“五运六气、三阴三阳、开阖枢、子午流注”理论后,从“气-阴阳-五行”的历史流变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时间医学变化的,由阴阳五行节律统摄下的针刺方法,称之为开阖六气针法[8]。并由此为文化历史的基础与哲学的指导观念发展出了针灸治疗的开阖六气针法的新方式。开阖六气针法的产生是一个渐进式演变的过程,体现了中医学“人副天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起源于农耕文明的社会现实与对农事农时的准确把握,故而才有了将时令节气移植于人体内在观察的条件。基于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原理以六气的自然节律为针刺时间点,人体在体表的各处均可按照三阴三阳的圆运动划分为六经,并以此圆运动结合时令变化,构建出人体中六经循行的开阖枢太极图。在解决临床疾病时,以太极图的时间对应处为施针部位,结合五运六气中“大司天”的天气变化与疾病“欲解时”的人体小周期而循经针刺,可以获得特异性的治疗疗效,具有脏腑辨证与时间医学的特性。

2.2 六气开阖针法的气-阴阳-五行运动六气开阖针法的运动依赖“气-阴阳-五行”的运动模式图。因此汪机于《运气易览·序》中也倡导“务须随机达变,因时识宜”,即是随着“气-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选择针刺的时机,龙砂医学流派医家王旭高更提倡“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表明遵循时序规律针刺的重要性[9]。笔者从“气-阴阳-五行”运动的本源出发,依据“大司天”的星象运动式图,疏解六气开阖针法中“开阖枢”太极图的内涵。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对开阖枢化生三阴三阳的六气时空顺序有极其完善的论述,结合传统时间观察角度,即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运转而形成的年节律来看,北斗七星的斗柄在正月指向寅位,称为正月建寅,如图1年节律历法开阖枢图[10]所示,此时万物生发,正是立春时节,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对应“太阳寒水”,也对应着“太阳为开”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节气是立秋,即“太阴为开”,对应五运六气理论之中的“太阴湿土”,象征自然界包括人体在内的万事万物自立秋起而由阳转阴的过程,也是由生长到收藏的转折点。同时,《逸周书·时讯解》记载在立夏则“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在立冬则“气始交”。由此可见,时令的变化也因“气-阴阳-五行”运动而得以正常运转,在特定时令针灸,可以使得人体之气与针灸之气相互促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图1 年节律历法开阖枢图

3 开阖六气针法针刺欲解时时间规律与运用

3.1 欲解时的时间规律开阖六气针刺疗法能够通过调整六经欲解时的特点,精准地选择相应的经脉,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特性可根据年节律的大周期,也可根据日节律的小周期,且全息,可覆盖一天或一年中的时间节点。在具体时间上,“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大致是9点至15点,时为太阳经当令,属于太阳寒水的阶段,在一天阳气最多,可配合针刺手法以助阳解表;太阳之气主司手足太阳经脉,膀胱、小肠二腑,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水液排泄。“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大致是凌晨1点至7点,厥阴之气主司手足厥阴经脉,肝、心包二脏,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气血输布。“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致是凌晨3点至9点,少阳之气主司手足少阳经脉,三焦、胆二腑,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阳气的转输。“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致是21点至凌晨3点,太阴之气主司手足太阴经脉,脾肺二脏,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水液输布。“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致是15点至21点,阳明之气主司手足阳明经脉,胃肠二腑,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浊物排泄。“少阴病(二阴)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大致是23点至凌晨5点,少阴之气主司手足少阴经脉,心肾二脏,可配合针刺手法以调整阴阳水火二气的潜降。

3.2 针刺欲解时调整气-阴阳-五行的运用“欲解时”是疾病的相关时,这个相关时是根据农业社会下关于北斗星运转规律的观察而得到的,也是基于四季变化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流转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在此时针灸而调整人体病机转变也是以调整“气-阴阳-五行”运动为基础的。尤其是在于时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相关性强的疾病上,针刺“欲解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提示了针刺“欲解时”能够调整“气-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气-阴阳-五行”的运动在中医学之中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中医学是运动的医学,而针刺“欲解时”能够以其运动规律调和疾病发展的相关时机,在失眠、肢体疼痛、面瘫以及顽固性皮肤病等方面,针刺“欲解时”调整“气-阴阳-五行”的运动都可以对疾病向愈起到引导气血顺畅、疏通经络腧穴、调整内外脏腑、治疗外在疾病的目的。

如在失眠的治疗之中,失眠且伴随胸中闷热症状以下午开始至入夜为重的患者,此症状正是阳明病欲解时(申至戌上),可以选择针刺手足阳明经的合穴阴陵泉、足三里,具有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证的作用[11]。如孙郁芝治疗生于乙未年的慢性尿路感染的患者,此患者出生当年五运六气为岁运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患者为容易患土壅木郁证的体质。就诊时正值水运不及之年,太阳寒水在泉的下半年,故而选择在百会为中心半径3 cm的圆上,使用针灸针对厥阴和少阳各施以一针,同时在百会穴处插入一针刺入太阳穴。将针头沿圆切线顺时针方向插入皮肤,成15°,穿透深度为5~8 mm,留针30 min,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2]。同时一些与季节相关的痛证也与针刺“欲解时”的关系尤为密切,尤其是在极易反复、难以根除,又随季节相关而反复的发作性疼痛上,针刺“欲解时”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如生于戊辰年的乳痛案患者,就诊年2020年为金运太过,火气来复,故以痛处为中心,取阳明、少阳、厥阴的位置进行针刺,疼痛得以缓解[13]。如治疗就诊年2020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依照运气病机,在头顶以百会穴为中心圆,选取太阳、阳明两经15°顺时针方向,同时指向太阳方向进针,可以达到良好的缓解疼痛效果[14]。

4 小结

开阖六气针法是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时间针灸模式,蕴含了“气-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开阖六气针刺疗法能够通过调整六经欲解时的特点,精准地选择相应的经脉,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体现了古人利用自然图式表达对人体规律认识的意图,也是“气-阴阳-五行”的演变源流中相互汇合的体现。疏解“欲解时”内涵,提出六气开阖针法的运动依赖“气-阴阳-五行”的模式图,为开阖六气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利于促进开阖六气针法针刺“欲解时”时间规律与运用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中医传统针灸理论的丰富、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阴三阳黄帝内经针法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型的基本特征※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溯源
《内经》《难经》 “三阴” “三阳” 的指代和含义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