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治学思想谈中医发展

2024-03-25张传光王蓉蓉

光明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张老中医理论医学

张传光 周 政 王蓉蓉

“淡泊名利厚岐黄,辨章考镜吐芬芳,学验俱宏盛杏林,国医大师傲东方”杨悦娅老师缅怀张灿玾先生题词中写到[1]。张老从医70余载,治病救人心怀“三心”,闻道明理阐释中医特色,严谨治学继承发扬[2]。先生是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身的大医,在诊疗、治学、医德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1 张灿玾先生简介

张灿玾,1928年生人,字昭华,号葆真,别号五龙山人、暮村老人、杏林一丁、齐东野老,山东省荣成市下回头村人。中国共产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开始独立行医,1959年起于山东中医学院任教。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3]。 2017年9月1日,张老因病医治无效于山东济南去世,享年90岁。先生以“六半三一”总结自己一生:六就是六年小学,半就是半部《论语》,三就是三世为医,一就是杏林一丁[4]。先生著作等身,先后校刊《针灸甲乙经校释》[5]、《黄帝内经素问校释》[6]、《石室秘录》[7]等典籍,著有《张灿玾医论医案篡要》[8]、《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国医大师张灿玾》[9]、《保元堂三世医案》[10]等书籍。张老晚年提出:“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留给后世从医人士深思学习。

2 先生治学心得

2.1 基本功的重要性张老认为,任何一门学问在初学阶段,都必须打好基础,严格训练基本功。作为医学来说基本功更为重要。张老回忆,在学医初始,其父为其选的中医启蒙课程是《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及医宗金鉴》等的歌诀,均要求熟练背诵。在此基础上又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进行选读。这为张老以后的行医诊疗以及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11]。张老学生李玉清教授回忆,张老可以在1个小时内背诵《伤寒论》的398条原文,并且可以倒背如流。经典医籍重要篇章也基本熟知背诵,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张老不但精通中医基本功,而且对文史、中国哲学史、马列著作等也多有涉猎。并且琴棋书画之类的基本功也非常扎实。进入张老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琴石书屋”四个字的匾额,可见先生涉猎之广泛,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只有对这些知识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2.2 临床实践的关键性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初学者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经典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张老回忆,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自幼看到祖父与父亲为患者治病,耳濡目染。七八岁便跟随祖父、父亲认识中药,亲自尝药,制药,司药。十几岁便开始在长辈的带领下实践医书的条文,观摩长辈临证对四诊的使用,并及时询问探讨在临床中的疑惑。这种体验加强了张老作为初学者对中医的运用,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长了临床诊断的能力。建立了对中医理论的信念。张老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只有通过临床才能更好地学好中医[12]。

2.3 临床 理论 文献于一体张老一生执教行医70余载,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在农村医疗机构工作的时间,接触患者涉及病种广泛,不分内外妇儿,这为张老在临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第2阶段是先生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从事《黄帝内经》学科、《伤寒论》学科、温病学、中医学、中医文献学、方剂学、内科学等多学科的教研工作。在教学中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加深强化,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掌握。第3阶段为先生晚年时期应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从事并承担中医文献整理研究。首先参与完成了《针灸甲乙经校释》[5]的编写,之后开始完全投入到中医文献研究领域。先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释》[6]、《黄帝内经素问语释》[13]、《黄帝内经文献研究》[14],主校《石室秘录》[7]、《素问吴注》[15]等多部古籍。张老说过,中医古籍整理和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学术十分重要。只有把临床、理论、文献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医,学好中医[16]。

张老认为,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更加深入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17]。张老除了诊病还兼任着教学工作。张老说过教学是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强化,临床是对中医的理论检验和验证。

2.4 博览群书张老说过,开卷有益是他的治学心得之一,也是终身躬行的准则。多读书、勤读书作为先生学习中医的法宝体现在几个方面。中医延续已有几千年,文献古籍众多,其中包含了不同朝代、不同学派的著作,单就养生一派又分支出许多派别,这就要求在学习中不能拘泥一家之言,应博览群书取诸家之长,兼容并蓄。张老阅读书籍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医书,对于文史、哲学、艺术等也深有兴趣[18]。例如《黄帝内经》中涉及的知识面范围很广,包括法家、阴阳家、乐家等知识,如果没有张老博览群书很难对其校释准确。比如常讲的五音与五脏关系,张老综合考究古代乐理和近代乐理,提出五音不单指一个音,而是一种音调[19]。

学习中医不能拘泥一家一派,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还要精通熟知儒释道等多种学问。张老不仅爱读书还善读书,更喜爱收藏书籍。据不完全统计,在张老几十年间总共收集古籍及近代书籍约2000余种,中医类1000多种,其他书籍也多达1000多种。张老常讲博览群书,兼容并蓄为学术研究提供源头活水。

2.5 医文并重医文并重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发展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其包含范围十分广泛,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中知人事,不仅要懂数术而且还要懂历法、气象、哲学等。学习中医必须要借助古汉语来解释语法文字的难点,通过文史来证明其中的知识与时代环境。

教人一碗水的知识,自己要准备一桶水的知识。张老认为医文并茂对一个高明医生非常重要[20]。前人留下了浩瀚的医学文献,先生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只要涉及到教学上的知识都要阅读各类书籍来给学生讲明白。

2.6 继承发扬张老认为坚持继承发扬,是中医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认为中医的发展必须遵从自己的发展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这是惟一的道路。中医学自西学东渐后百年来,不断遭到一类人不怀好意的非议和批判,被扣上“封建迷信”“中医不科学”“中医无用论”的帽子。甚至当时国民政府提出“废止中医”,经过全国中医界人士强烈反对才得以继续发展[21]。张老曾经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十分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发表多次指示,并制定了相关方针、政策,使得中医得到相应的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张老一生都在为中医的继承发扬做出贡献,体现在用心诊病,倾囊教学,提携后人,笔耕不倦。

3 上书述献 策谋中医未来发展

3.1 先生认为中医发展要解决五大问题

3.1.1 理论是基础张老认为:要深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与素质提高。张老先生幼年初学中医,有半部论语为基础,熟读背诵各类启蒙中医读物,稍年长开始读四大经典等更进阶的中医书籍。先生一生书籍常伴身边,中医理论扎实。晚年又开始古文献整理更进一步加深了中医理论。现在中医的学习,应先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等教材开始,慢慢接触四大经典及其他古代医案文集。张老认为任何学科在开始阶段都应扎实地掌握理论基础,这也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基础。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国家自2005年开始设立并实施973计划,极大地调动了业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22]。理论基础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2 人才是根本张老认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把握教学的方向宗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接班人才。张老在教学生涯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严谨,用心倾囊相授。张老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允许的话希望自己能亲自挑选学生,按照中医传承的方式培养[23]。张老认为学习中医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但必须对中医有兴趣并且有一定的悟性。让中医回归传统培养人才的路子,才是发展中医的良策。

中医人才培养一直面临高端临床人才匮乏的现状[24]。目前的人才培养基本分为2种,一种为各大中医类高校按照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配合培养的在校学习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学院派人才。其中以本科学生从事中医事业为主,加强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25]。学校加强了对本科生的理论基础及中医思维的培养,并且相关部门为其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做出贡献,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中医思维模式[26]。另外一种是师承教育培养人才,自山东2013年开展五级师承工作以来,取得良好成效[27]。使得因为学历问题受阻的非科班中医爱好者及家学传承人得到机会。随着师承教育取得的良好成果,先后有高校尝试把在校学生学习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两类教育的短板[28,29]。随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在中国的复苏发展,解决中医人才问题是当务之急。

3.1.3 疗效是关键张老认为:中医生存的关键问题是保证中医的疗效,必须发挥中医本身的优势,中医院及中医科室必须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才能显示出临床的疗效。先生临床用药讲究辨证精准,制方严谨,配伍得当,善用对药,古方化裁有章法,单方化裁有讲究,多方合用疗效全,群队组合效力强[30]。

先生曾有一案例, 一中年男性。因饮食不得当, 突然腹泻, 肛门伴有灼热感, 伴有口渴, 小便可见黄赤, 身体发热, 舌体红苔黄, 脉沉数。给予处方:黄连6 g, 黄芩6 g, 葛根6 g, 白芍9 g, 木香3 g, 生甘草3 g。水煎温服。服方1剂便见效, 泄泻明显减轻, 2剂病即愈[31]。先生依据《伤寒论》所言:“治疗太阳病表证未解误下, 邪陷阳明”,认为此病属于湿热泄泻,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药到病除,速度不亚于西药。

3.1.4 财务是保障张老提出:“有关部门应对中医机构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在人员配备方面应适当调整委派信任中医的同志来主持适宜工作。物质基础是发展一门学科的支柱,中医的复苏发展更加离不开基础财政的支持。有了保障才能培养人才,著书立说,保证科研。修复古文献等工作。在现代医学的夹缝中,中医更需要得到一定的关注度,提高对中医学的重视,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学。

3.1.5 政策是导向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张老建议:中央领导重申党的中医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发展中医。近现代围绕中医的四大危机[32]:一是学理危机,中医被扣上不科学的帽子。二是存亡危机,民国时期差点废除中医。三是价值危机,中医无用论兴起。四是权利危机,新学覆盖所有旧学。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各地开办中医进修班,筹办中医高校、中医研究院等。使得中医数十年来平稳复苏。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领导人对中医的认可,体现了领导人对科学属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自信的深入理解。

3.2 发展中医要处理的8个关系

3.2.1 要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中医学只有在继承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土生土长的文化。世界各族人民都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各方面成就的结晶。传统文化中的最基础部分必须要好好继承与发扬,不然把文化都丢失了,民族离灭绝也就不远了。中医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正确继承中医的精华,也要发扬保证中医的生存。继承发扬中医的医德理念,结合时代提高学生素质,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面[33]。

3.2.2 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是中医原本的学术基础,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积累的智慧结晶,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发现,才能有所发明、创新、进步,才能继承弘扬[34]。中医文化作为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医学自然有其合理的存在性,传统的学术思想不一定都是不科学的,糟粕的。处理好传统的继承,积累古人的经验,才能有底气有资本创新发展。

3.2.3 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医西医是客观存在的医学体系,不能相互替代。中医作为中国的一门特有医学已传承千年,留下了万余种古籍文献。除清朝晚期医书中含有少量西医外,其余内容都是中医自身固有的。中国自古以来受多民族文化影响,中医自然也受其影响,中医与中华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外来医学很快被中医体系所同化,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自身的医学体系。西医作为西方医学体系自清朝末期传入中国,是在欧美等国家的科技革命、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一种怪象,“否定传统文化,崇尚西学”,中医应该被“消灭”“废除”等言论[35],造成了中西医矛盾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实用医学应保持自身的优势及价值,中医西医理论、方法、药物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双方应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医疗发展得到健康的进步。

3.2.4 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最好证明。中医之所以存在并发展,是因为在实践治疗中坚持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诊治疾病。现在中医之所以治病疗效欠佳,是因为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削弱,中医治疗脱离中医理论等同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5 要处理好古籍与今著的关系古籍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今著是今人的经验合集。就目前中医文献来看,古籍及经典著作更有价值去挖掘。张老曾倡议:青年中医人应多去读古籍经典文献,学以致用。许多名老中医都在古籍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后辈应大力挖掘古籍中的智慧瑰宝。古籍是中医学的根基,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张老中医理论医学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医学的进步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骂鸭记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张耀光:不老的百岁翁
心怀春天的梦想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