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对口支援研究科学图谱分析
——以1980—2020年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例

2024-01-30廖之秀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援疆对口民族

廖之秀 黄 锐 马 亮

(①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②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

对口支援政策于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在过去40年中,在民族地区发展、灾后重建、三峡移民工程中,包括在对口援疆和对口援藏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对口支援再次发挥突出和关键的作用。事实证明,对口支援机制在重大任务面前是行得通且有实效的,充分发挥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治理理念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之一。

对口支援(即结对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跨边界合作与交流的有效形式,一般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由相对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需要地区)支援人、财、物,形成结对支援关系。随着实践的推进,学界在对口支援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第一篇对口研究的文章发表于1980年,在过去40年中,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探析,在不同时期都有重要成果出现。虽然对口支援的研究很多,但对研究进行整体性和科学性回顾的并不多,主要是从单一角度对对口支援的专项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1-5],在方法上大多采用人工查阅、整理归纳的方式,缺少采用定量方法的整体性、全面性文献综述。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计量软件和Excel对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对口支援进行整体性研究分析。本文使用CNKI数据库搜索发现,第一篇对口支援文章为1980年白鑫鸣的《全国一些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本文的目标文献定为1980年—2020年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文章,利用内容分析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整体上总结对口支援研究情况,以期为促进对口支援研究的长足发展及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运用多元、分时、动态的可视化技术将大量文献数据转化为科学知识图谱,能揭示研究的基础知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6-7]本文应用Citespace 软件统计相关文献数据信息,结合Microsoft Excel软件对筛选后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种类进行定量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取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利用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条件设为:主题=对口支援,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694条结果,最早一篇来自1992年(筛选时间:2020年3月)。考虑到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始于1992年,CSSCI始于1998年,对口支援原则首次被确定于1979年,可能会出现文献遗漏。为此,本文做了补充检索,检索条件为1980年—1991年对口支援主题的全部期刊,共检索到95条结果,以1992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和1998年CSSCI期刊目录为标准筛选后,共有文献74篇。依此,得到1980年—2020年的高质量文献768篇,根据题目和摘要,剔除与主题不相关和作者不明的文章112篇。经筛选,确定最终分析文献656篇。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年度分布

从年度分布来看(见图1),对口支援的研究呈现波浪式上升的特点,在过去40年中,一共出现过3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以1984年为峰值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研究,在峰值过后,这一研究点一直持续到现在。第二次热潮是以1997年为峰值的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一段之后就几乎没有了,对口支援的研究回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研究上,但主题已由原来的经济对口支援变成了对口援藏、教育对口支援等其他主题。第三次热潮是以2011年为峰值的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研究,这一研究主题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也热度大大减退,对口援疆、对口扶贫等针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研究主题又成为研究中的主体,同时也包含了转移支付、医疗对口支援等研究,研究的内容大大增加。

图1 对口支援研究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统计

在过去40年中,对口支援的研究从1980年最开始的2篇变成了2019年的30篇,年度发文的最低值为1篇,最高值为56篇。总体而言,发文数量在增长,研究内容也已大大丰富。

(二)期刊分布

就该主题刊登了超过8篇文章的期刊共有14个(如图2),其中《中国民族》收录文献最多,达43篇,《经济工作通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前线》《人民论坛》等在28年间就该主题收录的文献数量也位居前列。从期刊的学科分布(图3)来看,主要集中于教育(23.24%)、区域经济(17.66%)、公共管理(16.6%)、民族(9.0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77%)等领域。

图2 对口支援研究刊载文献8篇以上的期刊分布(1980年—2020年)

图3 对口支援研究学科类型分布

(三)高影响力作者群体分析

1.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一个机构的发文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某领域研究的活跃程度。[8]根据计量文献统计,当前对口支援研究主要聚集在高等院校的研究团队。如图4,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位列前三,来自四川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发文量分别为19篇和18篇,可见四川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在对口支援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图4 对口支援研究发文量前20的研究机构

2.研究作者合作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为了了解在对口支援高质量研究领域产出最多、影响最大的学者,一般采用普莱斯定律估算出核心作者。普莱斯定律表示为:

其中,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本文的文献样本中,来自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杨明洪作者发文最多,为13篇,即Nmax=13,根据公式M=2.118,即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则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表1列出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需要说明的是,借助CNKI的作者识别,本文对来自该领域研究机构不同的同名作者进行了区分。由表1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发文量累计占比为10.97%,说明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学者群体,并且除杨明洪外,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差距不大,研究分布较广。

表1 核心作者统计

(2)作者合作分析

在运用Citespace得到的科学知识图谱中,节点有52个,连线为44条,密度为0.0332,表明共有52位学者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了2篇及以上关于对口支援主题的文章,作者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不够紧密,抱团研究不明显。如图5所示,比较突出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潘岳松、王娜等,与其他单位的学者有紧密的合作。四川大学的杨明洪在该领域表现活跃,并且与张营为、刘建霞等学者有协同研究。

图5 对口支援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三、对口支援研究科学图谱分析

(一)对口支援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精练了文章的内容,通过分析关键词可以获知某领域的研究热点。[9]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6)中,对口支援研究网络分散度高、研究分支多,关键词间的关联度不强。

图6 对口支援论文关键词共现图谱(1980年—2020年)

表2 对口支援研究的关键词词频及中心性统计表

关键词地位重要性可以通过词频反映,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多,其研究热度越高。[10]节点的中心性值反映了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心值代表节点在网络中的中介能力,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说明其连接的关键词越多,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11]由关键词词频及中心性统计表(表2)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研究主题,对信息起着统领性、中介性地位的关键词,如“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该类关键词包含的研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其词频和中心性高,反映其既作为研究重点又能引发其他关键词。二是以地区和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例如“西藏”“新疆”“民族地区”“灾区”“三峡库区”,这些关键词代表的是对口支援专项服务的地区或项目,对信息的流转有一定的中介作用,虽然效果不明显,但可以看出有关研究热度高且集中。三是以“经济技术协作”“权利主体”“横向转移支付”等代表了对口支援其他研究方向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心性不强,但与核心关键词共现的频率高,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聚类分析

经过自动聚类后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7),关键词被分为7类:#0灾后重建、#1横向经济联合、#2精准扶贫、#3对口援疆、#4三峡库区移民、#5湖北省、#6民族地区,编号的大小体现了研究的集中程度,越小则表示研究越集中,可见灾后对口援建研究最集中。

图7 对口支援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3 关键词共现网络7个聚类

通过表3可以看出,“对口援疆”和“民族地区”都是针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进行的,查阅文献之后发现与“湖北省”相关的文献也主要是围绕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典型案例“616”工程进行的专门研究。因此,这三类研究可以归拢为一大类研究,即“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研究。“横向经济联合”是以对口支援手段为视角所做的研究,“精准扶贫”“灾后重建”“三峡库区移民”是服务于国家某一重大战略的专门对口支援研究。后四类研究中,“横向经济联合”“精准扶贫”聚类中很多研究也和民族地区联系紧密。

四、对口支援研究热点与趋势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研究的持续性,从图8可见,6个聚类的持续时间不同,“对口援疆”“民族地区”“湖北省”三类研究合拢后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是一直在持续讨论的话题,为持续性热点。“横向经济联合”也是一个长期受关注的点,但发文数量要少很多,热度相对较低。

图8 对口支援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精准扶贫”“灾后重建”“三峡库区移民”则为阶段性热点研究。“灾后重建”的有关研究在2008年—2013年受到持续关注,“三峡库区移民”有关研究集中在1984年—2006年,“精准扶贫”则是近年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持续性热点研究

1.民族地区援建研究

对口支援政策就是基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来的,此后,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就一直在进行中,民族地区援建的研究也贯穿了整个对口支援研究过程。

早期的研究主要简单描述民族地区援建的相关问题,从整体分析民族地区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强调激发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刘纯明和孙安娜都认为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藏资源,有必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强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12-13]。巴蜀从人才援建角度提出帮助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挖掘本地区的经济优势的支援方案。[14]李世义认为维持省区之间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的重要原因是支援工作政治义务和经济效益的互补。[15]

随着援疆、援藏工作的陆续开展,援疆、援藏研究成为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研究的主体。在对口援藏的研究方面,靳薇总结了干部援藏的成就与局限,认为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应着力帮助西藏发展人力资本。[16]杨明洪认为央企在援藏体系中扮演了“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角色,具有独特的支援优势和理念。[17]在教育援藏方面,徐姗姗指出“组团式”援藏具有布局宏观、机制长效、精准扶智、订单援教、科学用人、辐射时效等政策亮点。[18]黄维忠从历史回顾角度梳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援藏政策的发展历程。[19]总的来看,对口援藏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有:“跨越式发展”“组团式”“西藏工作座谈会”“地区经济”“西藏和平解放”“边疆民族地区”“干部工作”“教育援藏”等。

在对口援疆方面,鉴于对口援疆方案被认为是地域最广、资金投入最大、援建领域最全的一次对口支援,其研究也得到了广泛重视。[20]马戎指出解决当地有关就业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援疆中首要考虑的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21]程广斌认为在改进民生援疆的同时要结合新疆实际发展产业援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5]40梁勇提出构建可持续性“造血型”高校的对口支援新模式,实施院系对口支援,实现学科援疆重心下移。[22]晁勤等人指出要重视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建设。[23]郭金忠[24]、肖春梅[25]、梁敏[26]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援疆效果。总的来看,对口援疆研究主题主要包含“对口援疆”“新一轮”“新疆发展”“人才培养”“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府际关系”等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涉及政策成效、问题、实践模式、创新诉求、机制改进等方面。[27-29]

2.横向经济对口支援

经济话题为第一篇对口支援刊文(1980年)的主题,一般称为横向经济对口支援,此后便贯穿在过去40年的研究中。该主题包含“经济协作”“经济联合”“区域协调发展”“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等关键词。开始阶段,研究偏向于“横向经济联合”,近年则侧重于“横向转移支付”。

(1)“横向经济联合”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对口支援和经济协作来进行。由于这方面研究属于对口支援开始阶段的研究,所以很多文章都花了较大篇幅来说明对口支援的意义。夏广鸣认为对口支援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30]覃乃昌认为对口支援应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考虑支援方和受援方在经济上的互惠互利,这样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31]还有王辉、张鑫等学者专门进行了对口支援横向经济协作实践方面的研究。[32-33]

(2)“横向转移支付”

近年来,许多财政学和法学的研究者持有对口支援是一种横向转移支付的观点。丛树海从财政学角度分析认为,虽然没有规范化、公式化、法治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但对口支援承担了横向转移支付这一历史重任。[34]徐阳光认为对口支援本质上有横向转移支付雏形,但在内容上超出了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35]熊文钊、田艳和杨晓萌分别基于对口援疆、生态补偿角度论证对口支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横向转移支付形式。[36-37]在具体政策建议方面,谷成、蒋守建认为,应建立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积极性,加快推进转移支付立法。[38]石绍斌从制度化建设、法治化建设、提高对口支援透明度、加强对口支援的绩效管理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39]

(二)阶段性热点研究

突现词是指特定时间内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通过分析突现关键词可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在Citespace中导入用于分析的656条数据,将突现词的最小持续时间单位设置为0.8年,共得到18个突现关键词。依据突现词(见图9)的突现时间和持续时间跨度,可以得出,1982年—1997年,对口支援经常与经济技术协作结合起来研究,主要话题有民族地区经济、区域经济、横向经济联合等。1997年开始,三峡库区移民援建成为研究重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国务院随后号召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随着对口支援的实践推进,研究也逐渐展开。从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来看,此类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96年,逐渐升温后随着三峡工程结束后降温。2008年—2016年,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多元且具体,比较突出的是灾后重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对口援建问题成为热点;在2013年之后,关于灾后对口支援相关研究数量也有所回落。在相关研究中,灾后援建的管理模式、运作机理和现实路径论证得比较充分。研究者普遍认为灾后对口支援援建的监管体系和对口支援绩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2018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了“精准扶贫”“组团式援藏”“职业教育”等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走向。

图9 对口支援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从研究的进程来看,对口支援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峰值,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增长的特点。在过去40年中,发文数量总体有较大增长,研究内容也大大丰富。从高影响力作者群体分布来看,在1980年—2020年间,对口支援高质量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缺乏研究的领军人物。

2.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主题多元化,政策导向性明显。二是民族地区研究贯穿始终。三是经济话题也是对口支援的另一重要主线。早期对口支援工作与经济协作工作在政策上是被共同提及的,随着对口支援的发展,学者们另一讨论热点演变成将对口支援纳入财政体制的框架下来认识。四是研究视角多元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已由经济学转向民族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五是对口支援主题的研究范围得到极大扩展。在以西部民族地区对口支援为持续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在灾区对口支援、重大项目对口支援等领域不断扩张。对口支援、医疗对口支援的研究也在由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支援研究扩展成面向全国不同落后地区支援的研究。

3.从研究热点来看,表现为持续性研究热点和阶段性研究热点并存。支援民族地区是对口支援的初衷和一以贯之的原则;重大工程援建、重大自然灾害支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支援属于临时性的应急举措,相关研究具有阶段性,项目结束或完成时研究热度将会有所下降。

4.从研究的演进方向上看,近些年“法治化”“培养模式”“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等关键词频现,表现了几点研究趋势。一是立法的研究呼声较高。主要是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上受到学者的积极讨论。二是重新关注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对口支援研究仍需直面以下挑战并展开突破。一是对口支援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且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群体,相关问题还未达成普遍共识,目前还处于多元化、分散化的起步阶段。二是对口支援近40年来相关研究数量众多,研究主题与不同学科不断有交叉,但关于政策方面的建议具有公式性,相似度很高,建设性的建议不足。三是关于个案的调查研究浅尝辄止,且报道性居多,实际研究缺乏。

(二)研究展望

过去40年中,对口支援的研究不断推进,与实际密切结合,对我国的均衡发展和灾区重建进行了智力支持。面向未来,对口支援研究还需要不断突破。

关于对口支援领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研究。

第一,更多进行系统性研究,探讨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某一领域的对口支援,且多为就事论事,未从整个对口支援体系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未来需要从长效机制角度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对口支援对象的选择到对口支援的评价。

第二,从以项目为视角的研究转向以管理职能为视角的研究,其中,人力资本(人才)和财政职能角度的研究会成为热点和重点。以往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某一类地区或项目的对口支援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从管理职能的视角进行。以对口支援中的人才支援研究将会比较有价值,具体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过去40年中对口人才支援的总体情况,包括数量、类别、来源地和支援地等。二是对口人才支援对当地的带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本效益。三是对支援人才本身的影响,包括能力、经验、晋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从财政方面进行的研究也会增多,比如财政支援的数量与类型的研究。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和规范的质性研究会大量增加。以往研究大多为描述性的理论研究,或简单的案例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规范。随着更多学者对定量研究的重视和数据获取更为便利,未来定量方法的使用会持续增长。同时,规范的质性研究的数量也会大幅增长,QCA、扎根理论都会被更多使用,以期得到更有价值的结论。

第四,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践需要,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乡村振兴相关联的对口支援研究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点。目前的灾害对口支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后重建”领域,视野相对较窄。随着新冠肺炎的全球大爆发,未来的研究将不会仅仅停留在重建上,将会同时关注灾害爆发中的对口支援。未来的研究可结合“救灾”对口支援和医院对口支援两个来进行,并且在人财物的对口支援中更加关注人才的支援。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探讨对口支援与乡村振兴的互嵌也会非常有价值。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研究,将会更多从对口支援如何帮助乡村振兴来进行,探讨如何实现两者的互嵌,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援疆对口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