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筝曲创作风格与美学意境的研究

2024-01-29黄介然赵星

乐器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

黄介然 赵星

摘要:现代古筝音乐在创作和表演中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美学意境。以古筝曲《风之猎》为例,这部作品的创作另辟蹊径,在传统古筝音乐的基础上寻求到了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它刻画了一组动态的野外狩猎场景,用丰富的音乐动机和不规则的节奏节拍渲染出激烈博弈的画面。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入拓展了古筝音乐的艺术空间,也为欣赏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观感。

关键词:现代筝曲 《风之猎》 创作风格  美学意境

古筝是中国的传统弹拨乐器。它兴起于汉代,于唐代时期步入鼎盛发展,历经千年的岁月流转,古筝艺术广泛吸收民间的民歌音乐和戏曲音乐,并在自身的发展沿革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与流派。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筝曲经过不断的改良,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打造出许多优秀的新创作品。在古筝演奏技法和作品创作方面更为开放自由,并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形成中西合璧的古筝音乐风貌。以古筝曲《风之猎》作为代表,可以以小见大地对现代筝曲创作风格和美学意境进行分析,进而体验古筝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新特征、新内容,进而推动未来中国古筝艺术更好的发展。

一、古筝曲《风之猎》的创作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筝音乐的作品创作以及人才培养逐渐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并且结合古筝乐器改制以及不同地域和流派古筝音乐的表演风格来塑造乐曲形态,体现出与传统曲风不尽相同的美学特征。从另一方面而言,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20世纪以来的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必然会得到更新和进化。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促进传统民乐不断突破自我,在艺术创作风格以及美学精神方面体现出与當代社会大众欣赏审美和情感之间的共鸣。这样才能够促进古筝音乐文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促进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古筝曲《风之猎》的创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陶一陌先生。他不仅在求学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同时也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经验,大量涉猎电子乐和流行乐领域,写作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再度回归到古筝音乐创作时,使其对古筝这一乐器的音色演奏风格和艺术特质有了与其他作曲家不尽相同的理解,也在创作方面自成一派,写下了更具现代风格的古筝音乐作品。诸如:《玲珑剔透》《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层层水澜》等古筝乐曲具有的典型的现代风格,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抽象与现代文化审美的简约和实用性相结合,挖掘古筝音乐更多的可能性,促进古筝这一乐器在音乐创作方面能够更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的视野,也能够促进更多的外国观众喜爱这一民族乐器。因此,陶一陌先生所创作的古筝音乐作品在挖掘民族特色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创新,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和复调织体结构,在古筝音乐创作领域深入探索。

《风之猎》这首乐曲是一首典型的具有现代文化意象的古筝曲目。它突破了传统筝曲的创作形式,利用丰富的西方作曲元素打破传统意义上民族音乐的调式调性、旋律线条和节奏节拍,使乐曲更具有文化感染力和写实精神。作曲家通过乐曲的旋律音符着重刻画和描写了在凛冽的寒风中猎手和猎物之间如何博弈和相持不下。作品用丰富的古筝演奏技法临摹着刺骨的寒风和剑拔弩张的场景,猎手的伺机而动与猎物的巧妙躲避形成了矛盾对立体,变化无常的狩猎场景也增添了乐曲的文化趣味。这首乐曲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创作风格也极具特色,与绝大多数传统古筝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这首古筝作品的社会流传过程中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也被誉为是“当代又一里程碑式的现代筝曲”。由于古筝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演奏难度,因此经常成为重大赛事和演奏会中的保留曲目,也是检验古筝演奏者技术技巧和综合文化素质的一块“试金石”。乐曲以极富创意的音乐表现力,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而特色化的创作风格也使作品的织体结构更具有现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博弈瞬间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和紧张交错之感,也使乐曲具有极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观众置身其中也具有沉浸式的欣赏体验。

二、古筝曲《风之猎》的创作技法风格

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实现从确定创作动机的那一刻便开始萌生。在此过程中,对于既定的题材、文化素材以及音乐素材均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通过独特的创作技法来写作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既要符合音乐自身的规律,同时也要符合古筝音乐的表达方式,进而能够打造出更具艺术特性和文化观感的作品。中国的古筝作品在传统文化环境中有着大量的积累,《高山流水》《苏武思乡》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均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在现代筝曲《风之猎》的创作方面,则选用了特有的创作技法风格。

首先,从题材方面来看,《风之猎》的主题选择有别于绝大多数的传统古筝作品。它是一首十分写实的音乐作品,通过音响和节奏之间的配合对一组狩猎场景进行真实的描写,这样的创作方式在传统古筝曲中鲜有涉及。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生活发展日新月异,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变化,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演奏家和作曲家更多地倾听观众的心声,力求在创作中能够植入更多丰富的素材,使古筝作品能够脱离原有的文化意象,展现出新的创作风格。诸如《西域随想》《云岭音画》和《幻想曲》这样的作品,并不同于传统筝曲的创作思维,表现出更具意象化地审美风格。而《风之猎》这首作品在主题构思的过程中,突破了固有的创作结构规则,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处理方式,使作品的内容更具张力。在创作中利用古筝技法意象化的在模仿猎物的呼吸,风的凛冽呼啸,以及猎人骑马追赶猎物时的动态画面。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最终作用于乐曲之中,令欣赏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冲击力。

其次,在演奏技法方面,《风之猎》同样极具创作特色。传统古筝的演奏技法相对较为单一,所展现出的音响特点也逐渐形成了欣赏审美的惯性认知。但是在现代古筝音乐的创作方面融合了中西文化,作曲家本身也在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中力求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突破传统的创新力。他们力求利用古筝这一乐器营造出别具风格的审美意境,为乐器本身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能使自身的创作语言具有文化个性,具有明显的辨识度。传统的古筝曲讲究右手弹奏,左手按压,形成音乐旋律和泛音之间的默契配合。但是,这样的演奏方式大量出现时所表达的文化含义相对较为封闭保守。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古筝演奏技法探索中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尝试,尤其在新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快速指序”和“复合型演奏技法”,突破了原有的古筝演奏技巧,令作品的音响形态也与此前有很大的差异。在《风之猎》的演奏技法设计方面,作曲家力求模拟动态画面的现场音效来打造演奏环境,借用多种形式的扫弦、左手叠擦和按压琴弦形成的短促止音,使传统的音响形态发生改变,节奏节拍和音乐旋律的风格也出现了典型的差异。这样的演奏技法不仅本身具有明显的突破性,同时也更好地刻画了动态的画面,将猎人追捕猎物的惊险刺激场面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在强弱分明动静相宜的音响空间中,欣赏者明显地感知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能够感受到猎人巧妙的迂回和耐心的守候,以及猎物躲避追赶时小心翼翼的步伐姿态。这些意象化的瞬间均通过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古筝这一乐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令乐曲充满张力。

此外,《风之猎》在创作中还拥有丰富的和声织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作曲家希望在创作中能够打破常规的和声技法,以更为自由的和声衍生出与众不同的和弦结构和调性理念,进而能够打破那种所谓的和声平衡效果,寻求一种较为激进的不平衡特性。在《风之猎》的创作中,作曲家陶一陌先生有着深厚的作曲功底。在对于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它确立了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在此基础上寻求和声层面的突破。他同样力求打破传统和声序列的规则,利用古筝演奏过程中的泛音,在音响自然衰减的过程中对音色作出新的和声色彩搭配与复合性的表现。整个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音程,尤其对于二度音程叠加和横向的连接营造出一种极不协和的音乐特性,却反而加强了狩猎时紧张的氛围,使戏剧性和画面的质感得到强烈的提升。也正是由于和弦的不稳定性,将乐曲中猎人追赶猎物时相持不下的博弈画面在音乐空间中惟妙惟肖地营造出来。也促使欣赏者始终被剧情所吸引,沉浸于音乐的欣赏空间之中。

三、古筝曲《风之猎》的美学意境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欣赏审美不断变迁,随着全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艺资源愈发丰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也不断提高。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艺术形式本身有着特定的时代性,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发展面貌,便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与之对应。因此,传统的古筝音乐文化所对应的更多的是农耕時代的民俗文化,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建设必然会导致观众审美习惯发生改变。而古筝音乐若要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向前发展,就势必要满足公众的欣赏需求,尝试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有全新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重要表现,古筝音乐本身也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从它的音色技法以及作品的创作角度来说,也需要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延续。因此,在以《风之猎》为代表的当代筝曲创作中,十分注重审美的融合性与开放性问题,进而能够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表演效果,能够获得公众的喜爱。从《风之猎》的美学意境来看,以下三个方面能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首先,从作品的总体规划和创作设计层面来看,具有古今中西之间相互融合的审美思想。在中国民族音乐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进而形成了在音乐旋律表达方面的主调思维。单线条的音乐旋律往往更加质朴自然,也能够直观地表现出作曲家的设想,能够为公众所准确捕捉,适于传唱。就古筝这一乐器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种单线条的乐器,在传统筝曲的演奏方面也体现出典型的主调思想,但是以《风之猎》为代表的现代筝曲创作中力求打破这种固有的思想认识,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结构,单线条的音乐旋律发展成为多层面的注重纵向和声织体结构的音乐形态。这样的创作逻辑不仅打破了传统古筝音乐横向的旋律性发展思维,更加强调纵向的和声织体结构。与此同时,也颠覆了传统古筝演奏的基本技法和这一乐器的音乐表达思维。在全新的创作与表演理念下,它的音区转换更为频繁,音响色彩更为丰厚,旋律线条也更为多样。在模糊了调式调性和音阶走向的情况下,也使得节奏节拍变得更为复杂,出现了很多不协和的音程来展现戏剧性的一面,这些变化均与古筝这一乐器的传统思维理念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听感上却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令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先机。

其次,《风之猎》这部作品在审美主旨方面仍旧秉承了民族化的理念,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虽然在《风之猎》的创作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现代化的思维构想,但是古筝这一乐器本身所提供的音色和音域范畴以及在创作方面的整体结构、思维和艺术表现力等综合元素,均使其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风之猎》能够体现出一种现代古筝音乐创作思维的改变,但是归根结底仍旧从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在开篇、中段以及结尾处的音乐布局,具有典型的中国横向的起承转合思维方式,并且在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舞台呈现方面均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这也使得其本身所携带的中国文化辨识度并没有衰减,反而能够令观众更好地去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焕然一新,使其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

此外,《风之猎》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开放的思想也充分与国际音乐文化的审美之间形成交融,体现出当代中国音乐文化融入世界音乐文化大潮的理想。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西方音乐文化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而作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样具有典型的艺术特点,具备向全世界传播的能力。诸如《风之猎》这样的作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能够与国外观众的音乐审美更好的关联,同时也能够介绍中国的乐器和音乐作品为全世界人民群众所了解和喜爱。尤其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这样的作品能够更为便捷地进行国际传播,并收获良好的欣赏回馈,有助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

古筝曲《风之猎》作为新时代中国古筝音乐文化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筝音乐文化历久弥新的风貌与姿态。开放的创作观念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更承载了将中国古筝艺术发扬光大的重任。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古筝音乐创作与表演中还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诞生,使这一民族乐器形式更好地走出国门,传递至真至美的旋律音声。

参考文献:

[1]李蕊.论当代筝曲《风之猎》之创作与演奏[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3

[2]谢晓滨,姚品.文史谈古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2

[3]褚历.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度校级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对现代筝曲的创作风格与美学意境的研究——以古筝曲《风之猎》为例,项目编号:2022XKT1407。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探析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从欧美电影看国产电影市场的走向
浅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