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对民族器乐传承的意义与问题策略研究

2024-01-29董鑫王志军

乐器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承创新

董鑫 王志军

摘要: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目前已播出四季。它以民族器乐切入,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原有韵味的基础之上,与当今听众的审美相契合,对经典曲目进行创新演绎,并结合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视听盛宴,弘扬了国乐经典,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该节目亦存在一些发展民族器乐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国乐大典》对民族器乐的良好推广效果,本文对该节目如何推动民族器乐的发展及其意义与产生的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国乐大典》 民族器乐  传承  创新

《国乐大典》围绕民族音乐的主题展开,将经典音乐作品重新编曲,融合戏曲、舞蹈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新演绎。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向听众科普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知识。这档节目实现了从音乐欣赏到文化传承,使听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国乐大典》第一季播出后便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摘得“2018年省级卫视综艺栏目移动传播月榜”3月份桂冠,并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8年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第二季《国乐大典》再创佳绩,荣获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的提名。经过前两季的沉淀,第三季《国乐大典》迎来了收视口碑双丰收,最高收视全国第三(索福瑞55城数据),被评为2021指尖榜“影响力电视综艺”。第四季《国乐大典》获得B站评分9.8,线上系列直播的流量排名位列B站综艺类榜首,并荣获“省级卫视年度品牌影响力节目”。该节目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广泛传播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还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一、《国乐大典》推动民族器乐传承的措施

(一)普及乐器与乐曲,让观众认识民族器乐

人们对于一些大众化的民族乐器如琵琶、二胡等熟悉度较高,但对我国其他一些相对小众的民族乐器了解甚少,《国乐大典》这档节目恰好为这些民族乐器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对于推动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五色风乐团为我们展现了艾捷克和热瓦普等维吾尔族乐器;神骏乐团为我们展现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和火不思的悠扬旋律;玛尼石乐团展现了藏族乐器扎木念琴、弦子的魅力。各个乐团特色乐器的演绎,为相对小众的民族乐器带来关注度,让观众有所认识和了解。

《国乐大典》中的各个乐团为观众呈现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让观众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所认识,如海上城潮乐团演绎的《画眉跳架》和《大拜堂》,让观众感受到了潮汕地方音乐特色,并且在潮州大锣鼓《社庆》中,融入布马舞、镖旗舞等民间舞蹈;赤焰乐团演绎的京剧曲牌《夜深沉》,为观众展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晋风乐团演绎了高亢激越的晋北梆子《三对面》。可以说,《国乐大典》这档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群众普及了中国传统音乐。

(二)创新乐曲与表演形式,让观众关注民族器乐

在音乐的呈现内容上,首先,将传统民族器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国乐大典》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将传统民族器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如风林火山乐团在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中融入电子音乐、英伦摇滚等多样化的元素;月之源乐团在京剧传統剧目《苏三起解》中融入欢快的House曲风,为观众带来新的听觉体验。

其次,传统民族器乐与世界音乐相接轨。《国乐大典》中的乐团将传统民族器乐与世界音乐相结合,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性,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既有中国的传统乐器与世界民族乐器组成的乐团,如丝路非凡乐团的组成包括传统乐器二胡、琵琶、竹笛以及西班牙的弗拉门戈吉他、印度的西塔尔琴和塔布拉鼓。也有运用民族乐器演绎西方器乐形式的乐团,如晋风乐团演绎的《火车托卡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器乐形式,乐团进行重新编曲,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曲风。

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国乐大典》打破常规的民族器乐表演只有乐器演奏的传统,在音乐作品中糅合诗赋、吟唱等多种文化元素,如李尚战队在《左手指月》中融入粤剧《帝女花之香天》的念白;赤焱乐团在乐曲《一生所爱》中加入女声吟唱。在乐器的演奏形式方面,民族乐器传统的演奏形式多为坐立演奏,而《国乐大典》中的部分乐团采用站立演奏的形式,充分利用了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如神骏乐团站立演奏蒙古族乐曲时,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在乐器材质方面,民族乐器多为木制或竹制,《国乐大典》中的女子水晶乐坊所用乐器均以水晶制作,为观众展现了水晶乐器清澈明亮的音色,极具时尚感。

(三)科技结合舞美的节目效果,让观众感受民族器乐

音乐具有非具象性的特点,不能像绘画那样,形象地再现物质形态。正因如此,联想与想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调动人的视听联觉,让观众切实感受音乐的美。节目将高科技与舞美相结合,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冲击,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不仅首次采用4K超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录制,为观众带来了高清的画质和立体环绕音效,还在节目的第四季中,运用AR虚拟技术还原故事场景,配合音乐,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舞美配合乐曲所要呈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渲染气氛,强化舞台的视觉效果。《国乐大典》这档节目将舞台与表演艺术完美地融合,视觉与听觉相辅相成,为观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美。

(四)鉴赏团点评的节目模式,让观众了解民族器乐

音乐具有非语意性的特点,它不能像文学、诗歌那样,借助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对象。为了让听众明确乐曲所表达的含义,便需要对听众进行解读。这一点从19世纪用文字表达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中心思想的“标题音乐”便可以看出解读音乐的意义。《国乐大典》通过由文化界和音乐界专业人士组成的鉴赏团的点评,向大众普及民族器乐相关知识,挖掘其精神内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如国乐大师方锦龙会在每期节目中与乐团进行互动,向大众展示不广为熟知的乐器;文史学家们会在每个乐团结束表演后,对乐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通过专家鉴赏团的全方位分析与解读,让观众深刻地了解民族器乐的历史文化,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世界的大门。

二、《国乐大典》对民族器乐传承的意义

1.提供大众化平台推广民族器乐

音乐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漫长的岁月里,传统音乐依靠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民族器乐生存环境的变化,“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以及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西方化等诸多原因,使得民族器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较为小众。无论是站在传承中国人自己的传统音乐的角度,还是站在发展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格外重要。小众化的音乐需要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走进大众视野。《国乐大典》则为民族器乐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大众平台,它将民族器乐以电视综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同时在微博、抖音、B站等其他平台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受众群体,推动其大众化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到它的魅力并喜爱它。

2.民族器乐的创新满足受众期待,吸引受众关注民族器乐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理解过程中,已有的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和情感思想等会构成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在阅读活动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审美期待。若推广民族器乐的节目仍然采用传统的表演,会对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失去观看兴趣,民族器乐则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而《国乐大典》中各个乐团对于音乐的创新,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人们不熟知的乐曲,已然是具有新鲜感的。而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观众已经十分熟悉,这时便需要对原曲进行创新性地改编,包括古与今的结合、中与外的结合等等,以此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另外,《国乐大典》每期节目一个主题的设定,可以让观众看到多元化的表演,同样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与原汁原味的音乐相比, 创新更符合当今的大众审美,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从这档节目的良好口碑和收视率的成功可以看出,它的确通过音乐的创新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并喜爱中国传统民族器乐。

3.弘扬传统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依存于本民族文化的内聚力,源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中国传统音乐包含着绵延几千年的审美品格,它是中华民族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国乐大典》以民族器乐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并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受众的民族文化修养与自信,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节目中的每一处编排和细节设置,都体现了深厚的国乐情怀。无论是对每一首乐曲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改编或创作的音乐风格特色做注释,还是通过“国乐鉴赏团”的鉴赏模式,对民族乐器和每一首乐曲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拓展解读,都让受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积淀;无论是风格迥异的乐团对民族器乐曲的创新性演绎,还是鉴赏团在点评环节与嘉宾的即兴互动,都让受众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在表演与言语之间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淡漠。《国乐大典》这档节目弘扬了传统音乐,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进一步增强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针对《国乐大典》中问题的策略研究

1.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应并行发展

在《国乐大典》这档节目中,虽然有以传承传统民族器乐的乐团,但大多数乐团是以创新为主,其中也不乏为了创新而博人眼球迎合大众审美所演奏的乐曲,用传统乐器演奏流行歌曲或耳熟能详的西洋音乐,如女子水晶乐坊演奏的电视剧片尾曲《凉凉》、电视剧插曲《弯弯的月亮》,南亭会乐团演奏的电影主题曲《神话》等等。笔者要说的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并不冲突。创新虽然更多地面向没有专业音乐素养的广大群众,我们固然需要通过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为观众从感官到精神上带来满足和享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但与此同时,为了让观众更好、更深入地认识并了解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除了鉴赏团在节目中的科普之外,仍需各个乐团在普及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方面下功夫,演绎民族器乐的经典之作,为观众传达富有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做到在创新中不乏传承,传承中亦有创新,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2.尊重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自身发展规律

虽然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并行发展。但是,用传统民族乐器将传统乐曲与流行音乐拼接和演绎外国歌曲这种过度迎合大众的问题仍需注意。如慈溪瓯乐团在演奏一段苏联歌曲《喀秋莎》后,画风一转,演奏了二胡曲《赛马》,一共将《喀秋莎》与《二胡》结合了三次进行演奏,听得人一头雾水。新月缪斯乐团则演绎的外国歌曲《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虽别有一番风味,但却冲淡了民族器乐自身的特色。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都要有立足之本,固步自封、一味地模仿西方, 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均行不通。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其自身独具魅力的价值体系, 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并为其他民族所认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在与现代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碰撞交流时,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保留自身優秀传统,又不固守传统;既善于借鉴世界各国、各地区先进的音乐,又不盲目追随。民族器乐虽然需要向大众普及而顺应时代潮流去做出一些改变,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要尊重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自身的风格形式特征,保留其传统的音乐文化精粹,因此,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昱烨,刘瑾.余音绕梁,化民成俗:论《国乐大典》的创新与传播[J].黄河之声,2021(19):151-153.DOI:10.19340/j.cnki.hhzs.2021.19.047.

[2]朱叶,朱玉江.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方音乐文化认同[J].音乐文化研究,2021(02):15-21+3.

[3]张帅兵.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国乐大典》传播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20.DOI:10.27466/d.cnki.gzzdu.2020.000917.

[4]罗灿.《国乐大典》:传承创新传统民乐[J].当代电视,2019(03):41-43.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19.03.011.

[5]秦莹莹.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路径——以“国乐大典”为例[J].传媒,2019(02):70-71.

[6]张步中,刘少娇.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的艺术特色与价值表达[J].中国电视,2018(12):47-51.

[7]王峰.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创新探究[J].视听,2018(10):58-5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10.029.

[8]吕淼.以传统音乐奏响经典之声——评大型原创民乐文化竞技节目《国乐大典》[J].当代电视,2018(10):62-63.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18.10.032.

[9] 李霜.中国民乐的困境、反思与对策——以“女子十二乐坊”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8(10):107-110.

[10] 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2006(04):214-217.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传承创新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