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南音的内外双向传承与传播模式探究

2024-01-29郭璨

乐器 2024年1期

郭璨

摘要:当代福建南音的繁盛与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学校、研究群体的共谋密切相连,通过各方相互链接和响应,形成于内自给自足,于外拓宽市场的传承与传播模式。本文以泉州南音乐团为例,将其置于南音传承体系内部,通过分析该团内部结构、自身定位、传承使命,探讨其与民间馆阁、学校等传承主体的互动形式,同时阐述乐团当前推动南音向外传播的具体方式,为传统乐种的当代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福建南音  内外双向传承  泉州南音乐团

作为扎根华夏文明,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乐文化,福建南音在当代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学校、研究群体的五方共谋下,形成了兼有内、外两面的传承与传播模式。向内的一面以传承为主,各方相互链接和响应,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来延续南音传承。向外一面以传播为主,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以不同形式推动南音对外传播。本文将以专业团体中的泉州南音乐团为例,在分析其团体结构、自身定位、传承使命的基础上,探讨其如何从内、外两面推动南音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一、乐团简述

1960年,在时任泉州市市长的王今生的倡导下首次组建“泉州民间乐团”。并于1986年更名为“泉州南音乐团”(以下简称“南音乐团”或“乐团”)。该团一方面致力于南音指谱的挖掘、整理和校订;另一方面注重南音唱奏人才的培养。乐团自成立以来,历经60余年,不但成就了众多知名南音艺术家,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后继人才。同时,该团还积极参与或举办诸多大型文艺活动,如多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南音年”的活动及专场演出①、中央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等。

泉州南音乐团作为南音专业团体,其肩负的职责与民间馆阁、高校等其他传承主体相异。本文将聚焦于乐团本身,从内部演员构成及业务考核标准出发,分析该团在演员的代际传承中如何维持南音唱奏的专业性,同时探讨专业团体如何在国家“双创”政策的指引下平衡传统与创新。

(一)演员结构与业务考核

据该团负责人介绍,当前团内在编演员可按年龄层次划分为四批次,即20岁、30岁、40岁、50岁各一批,分别有7人、6人、5人、4人,共22人。此外,每隔8至10年会收录一批新成员,每批约6人左右。由于师承对风格的影响巨大,因此,近十年来在同批成员招收过程中多偏向于泉州市艺术学校南音表演专业的同班同学。

乐团的演员录用考核以南音技艺为核心,共有四个流程:传统南音曲目演唱、南音上四管演奏、工?谱及简谱视唱、形体表现。新成员入团后遵循“传帮带”传统,跟着资历较深的演员继续学习,并定期由专门的唱腔、乐器老师对同一批次的演员进行集中授课,以保证他们在唱腔、演奏、表演等方面秉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即“和”。入团后,演员仍需定期参与业务考核。负责人会提前为唱员和演奏员进行分组,考核时由现场评委在定量曲目范围中随机挑选。定期考核与演员的工作业绩亦挂钩,在考核中成绩优异的演员将获得更多演出机会,同时在职称评定中也将获得一定优势。由此可见,业务考核这一形式鞭策与奖励并行,激发了演员们提升专业水平的自主性。

(二)传承传统与守正创新

乐团兼具“承上”与“启下”的传承功能,其中“呈上”是指对南音传统曲目和传统技艺的继承,“启下”更多是指对新形式的探索。乐团近年来也致力于南音数据库的建立工程,他们将当前鲜有人唱奏的曲目进行抢救性录制,同时也定期邀请传承人们赴乐团授课,以推动传统南音的博物馆式保存与活态传承并行。

泉州南音乐团积极响应国家“两创”方针。陈燕婷指出,南音在当代的“双创”主要围绕现代舞台而展开,为适应现代舞台而创编,因而与传统南音有着很大不同②。相较于民间馆阁中南音所承担的自娱性功能,乐团的南音主要以舞台化形式呈现,表现出更多的娱他性。当下,泉州南音乐团不仅对日常传统演出中的舞美、灯光、服饰下功夫,更是以传统南音为基础参与、改编、创作了许多南音新作,如《海丝公主阔阔真》《百鸟归巢》等。泉州南音乐团作为专业团体,不仅仅是传承乐种传统,更需要时刻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创作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的南音新作,这亦是作为专业团体的职责所在。

二、南音的内部传承:乐团与民间馆阁、学校的双边互动

南音的原生形态是一种以自娱性为主的艺术,其在千百年间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馆阁自给自足的方式来维持。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传承体系内部发展出多个主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团体、民间馆阁和学校,这三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给,共同维系南音的当代传承。

(一)“敕桃弦管”与“南音交流”

笔者在此先对“敕桃”与“交流”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敕桃”在闽南语中是“玩”的意思,“敕桃弦管”即为玩南音,一个人也能玩,一群人也能玩;而“南音交流”则是一种沟通互动,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一般由两方或两方以上构成。笔者认为在专业乐团与民间馆阁的互动中“敕桃”和“交流”是两个相异的概念,“敕桃弦管”的情况极少,“南音交流”活动则频繁举办。笔者不止一次询问多位现役或退休乐团演员是否会参与到馆阁的日常活动中,得到的答案多为否定。究其原因,是因为专业演员与民间弦友在南音审美上存在差异,前者追求技巧性、专业性;而后者弦友们只享受和乐之乐,强调南音的“自娱性”,虽不乏唱奏高手,但終归被定义为“业余”。

但乐团与馆阁间的互动无法避免,在泉厦两大专业乐团的新媒体平台中,频繁使用“南音交流活动”表示乐团与民间馆阁的互动,这类活动中,双方不仅一起“敕桃”,还延伸出座谈等多种形式。乐团希望以这种方式与民间馆阁建立联系,向民间高手“取经”,搜集弦友们对乐团作品及工作的反馈。同时,这类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包装和推广,无形间也成为了乐团的一种宣传手段。

(二)乐团在中小学中的南音普及

陈恩慧曾在其文中提出构建良性循环的南音教育体系③,这一循环中不仅包含学校这一传承主体,乐团也以向中小学生普及南音及南音专业教学的方式参与其中。

乐团在中小学的南音普及工作主要以“南音进校园”的形式实现。泉州南音乐团位于市区,主要服务于周边的中小学,如泉州市培元中学等。据乐团成员介绍,南音演唱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每周两课时。由于南音的演唱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曲目挑选上也有所讲究,通常会摈弃传统的才子佳人题材,选择教学描写景色或以唐诗宋词为主的散曲,如《直入花园》《将进酒》等。学习进度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一学期通常学习两、三首。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有限,乐器课仅以小班方式开展,每周两节,教学内容包括南音上四管。此外,自1990年起每年一届的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成为了泉州地区中小学南音学习者的激励手段。但这一激励手段存在两面性,积极的一面使中小学南音学习者们以此为目标而提高自身南音唱奏水平,予以南音学子们一个学习成果的展示和竞技平台;另一面也诱发了中小学南音学习者及其家长的功利心,获奖后即刻放弃学习南音的情况不再少数。传统的南音学习多为自娱或是修身养性,而竞技、奖项等元素被放大后,势必呈现出功利性的一面,但终归利大于弊。

(三)乐团对中等艺校、高校的专业性渗透

继中小学后,南音教育循环体系进入第二阶段:中等艺校、高校,乐团同样参与了这一阶段的南音教育。两所院校分别是泉州市艺术学校与泉州师范学院,两所院校均设有南音方向。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就已通过“南音进校园”接触南音,后又进入院校继续深造,但两间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艺校以培养专业南音演员为目标,而师院以音乐教师为培养目标。因此,两方学生在今后就业方向上呈现出差异。据泉州南音乐团负责人口述,乐团成员主要来自泉州艺术学校(以下简称“艺校”)和泉州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师院”),但前者所占比例较大。艺校与乐团间建立了委培关系,即乐团挑选具备一定南音基础,且较有天赋的生源委托艺校培养,这批成员毕业后大部分将进入乐团成为正式演员,因此乐团派遣团内优秀演员全权负责艺校的南音专业教学。而泉州师范学院则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聘请乐团演员、传承人赴校任专业教师。

乐团对这一教学阶段的介入表现了两所院校对学生唱奏技术专业性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乐团所担当的传承使命。

三、南音的外部传播:乐团的日常演出与新媒体运营

王州曾在其文章中提出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音乐传播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扎根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④,乐团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样式的传播。首先,乐团现址为泉州市鲤城区,以日常惠民演出为核心作扎根式传播,连同泉州及周边地区的旅游项目,共同塑造了泉州的城市形象,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乐团流动式传播则以赴外演出、交流活动为主,但以往文献中对这类活动的讨论不在少数,因此笔者将视角聚焦于新媒体,探讨乐团如何通过新媒体运营获得观众,推动南音向外传播。

(一)扎根式传播——日常惠民演出

泉州南音乐团长期以来坚持公益性演出,地点为泉州南音艺苑。一周演出两到三次,票价为10元,观演人数限制在50人以内,通常包含7个节目,时长在60分钟至90分钟间。除传统唱奏形式外,也加入了表演唱等多种形式。演出信息会提前于乐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泉州南音乐团”发布。

据团内成员介绍,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百鸟归巢》的节目火遍全国后,观众明显增多,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加之网络上浔埔簪花的盛行,“浔埔女”听南音也成为了舞台下的一抹亮色。

乐团的日常惠民演出真正地做到扎根于泉州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定期演出、平易近人的价格,使听南音逐渐成为泉州人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周边景点的带动,吸引了更多新的观众走进南音,是南音向外传播的稳定根基。

(二)流动式传播——新媒体运营

1. 微信公众号与抖音

泉州南音传承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泉州南音乐团”除了发布日常演出的相关信息外,也会定期分享南音知识,如历史、演唱技巧、近期活动、乐团获奖情况等,订阅者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观看以往的南音演出视频,如《凤求凰》《唐风宋韵》等。

泉州南音乐团也同样在抖音平台开通了账号,名为“泉州南音乐团(泉州南音传承中心)”。该平台发布的内容多是南音演出、彩排、学术活动,如南音进校园、学术研讨、乐器与曲谱等,并对部分大型演出进行同步直播,分享乐团日常、音乐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南音的影响力。

相较而言,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更多是服務于南音爱好者,抖音更多是作为宣传和提高南音影响力的工具。通过这两个平台,闽南同胞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聆听到乡音,让思乡情绪在南音的悠悠唱腔中得到慰藉。

2. 泉州文化云

2019年底,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推出了泉州文化云。该平台包括文旅活动、场馆设施、印象泉州、精品剧目、作品征集、文旅团体六大板块,集合了点播、直播、活动预约、场馆预订、作品征集展示、志愿服务等功能。

疫情期间,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泉州文化云平台推出了“牛年福满门,线上过大年”的线上展播活动,让疫情在家的市民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欣赏闽南各类传统演出,如南音《凤求凰》《唐风宋韵》,提线木偶戏《赵氏孤儿》《火焰山》等。2021年春节期间,泉州南音乐团的公益性演出,也在泉州文化云平台上全程同步上演。

除了传统剧目,VR看展也是春节期间泉州文化云平台的特色之一。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像南音、泉州花灯等非遗文化在其中应有尽有。

新媒体无疑是当代推动南音向外传播的有力工具,它的出现为南音提供了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传播途径。当下无论是泉州南音乐团还是厦门市南乐团,都十分重视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不仅上传传统南音、新南音作品的音视频,还分享南音知识、乐团活动新闻等,在向外推广南音的同时也塑造了乐团自身形象。

结语

首先,泉州南音乐团作为官方团体代表着南音唱奏的专业水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贯穿着演员的职业生涯。与此同时,乐团兼具传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职责,除了演出传统的南音曲目外,响应国家号召,创作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的作品也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当前,泉州南音乐团的演出中兼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面,不仅对日常传统演出中的舞美、灯光、服饰下功夫,更是以传统南音为基础参与改编、创作了许多南音新作。

其次,南音在当代仍具活力与传承体系中各方的协作密不可分。以乐团为中心,向内看,乐团与民间馆阁之间存在“敕桃”与“交流”两种互动形式,展现了南音业余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冲突与适应;而乐团对南音教育体系的全面介入则推动南音传承质量的提升;向外看,乐团以日常惠民演出的扎根式传播及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流动式传播,不断为南音引入新的观众和学习者,由此推动南音外传。这一兼有内、外的传承、传播模式维系了南音的当代发展。

泉州南音早已成为闽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闽南同胞都能够从南音中找到地域的归属与文化认同。作为福建人,笔者很感恩能够走进南音,看到南音在当代依旧有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触动于泉州上到政府下到市民,都在为南音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也期待能够看到南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能够有更多年龄段的“弦友”参与到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注释:

①吴楠楠.泉州南音乐团研究[D].厦门大学,2009.

②陈燕婷.“两创”视角看南音.艺苑,2023(02):87-91.

③陈恩慧.泉州南音传承教育的再思考——基于不同阶段南音教育的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1):84-87.

④王州.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样式探究[J].音乐研究,2016(04):40-52.

参考文献:

[1]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福建师范大学,2012.

[2]王珊著.泉州南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01.

[3]白志艺著.多维视阈下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09.

[4]王珊主编.泉州南音文集 第3辑[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07.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日本现存唐乐曲研究”(19BD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