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古与中兴:论《翰墨志》中赵构的书学思想

2024-01-29曲阜师范大学王姝心

国画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赵构翰墨二王

曲阜师范大学/ 王姝心

赵构书法造诣颇深,具有丰富的书法理论成就以及书法实践成就,其对于开启“复古”道路之功及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产生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在书法理论方面,赵构所著的《翰墨志》,详细表达了他的书法理论思想,从中体会到其明显的书法“复古”主义思想和“中兴”理想。赵构所走的“复古”道路,究其根本是为了达到“中兴”,是具有政治诉求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尚意”书风,与赵孟的全面复古道路,是有明显差异的。以赵构的《翰墨志》为研究起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赵构的“复古”思想和“中兴”理想及后世的“复古”主义道路,并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南宋书坛的发展情况。

一、赵构与《翰墨志》

赵构(1107—1187),是中国书法历史上造诣较高、可以称之为“书法家”的帝王之一。赵构书法流畅,颇有晋人神韵。善真、行、草书,其《草书洛神赋卷》《行书白居易七律诗》《真草养身卷》,完全继承了“二王”一脉的书风,用笔润媚圆和,但又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象,结字疏朗秀整。谓“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明末陶宗仪《书史会要》说:“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翰墨志》是赵构所编著的书法理论著作,该文言简意赅,但其中涉及的书法理论、史实资料、人物评价等等既是研究赵构书法艺术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南北两宋书法史,尤其是南宋初书法的重要文献。

赵构的《翰墨志》中的书法艺术思想,不管是书法学习、实践,还是审美,都具有浓厚的“复古”“中兴”倾向。首先,他认为北宋的书法不能与唐朝相媲美,对宋朝书法的凋敝耿耿于怀,“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先皇帝尤喜书法,致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余皆体仿了无神气。”其次,重视法度,尤其关注楷法对于书法的重要性,之后再进行行、草书的学习,在对于楷书、行书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上也进行了阐明,并且表示反之自己的书法则因没有章法法度而变得庸俗。“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最后,赵构认为书法艺术能够展示自然造化的神奇、圣哲贤良的胸襟怀抱,而不能以点画的工拙来衡量其最终的旨趣,“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岂小智自私、不学无识者可言也”。这一点与米芾的书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要知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这四句也是米芾“尚意”的精论所在。把翰墨视同游戏,只看重书写过程的娱情作用而忽视其结果的工拙,也就是舍弃一切功利目的。除以上三点,在《翰墨志》中还有赵构对其他书家的品评和他对自己学书态度的表达,赵构对北宋李建中、蔡襄、李时雍以及苏、黄、米等,皆有褒有贬。

赵构将书法作为国家政治教化工具。按时取科,奖掖士人;推崇理学,复兴学术;重措太学,以兴官学;搜罗遗书,弘扬文化。他的这些措施对于复兴南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宋自赵构、吴说起,已出现比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虽然它在苏、黄、米三家强劲的书法之风吹拂下有些不支,但实际上还是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复古书风渐居主要,到了元代,复古书风在赵孟的带领下得到了全面复兴,整个书坛的风气向传统回归,并延至明清,例如姜夔《续书谱》、赵孟坚《论书法》,其中的很多书法观念透露出“复古”倾向。

二、“复古”

在《翰墨志》中找到了赵构的“复古”主义思想的只言片语。

首先在赵构对于他书法的临写方面:

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从魏晋以来到六朝的书法,赵构都进行临摹,在岳珂的《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卷三《历代帝王帖·高宗皇帝御书》中共记录了赵构24幅书法作品,其中临帖之作就占了一半之多,比例最大的部分是临写六朝两晋之书。如《临晋刘超〈如命帖〉》《临晋刘惔〈思慕帖〉》《临晋卫恒〈往来帖〉》《临王羲之〈乡里帖〉》《临王羲之〈小差帖〉》《临王羲之〈嘉兴帖〉》及《临王操之〈旧京帖〉》《临陈逵〈十二月帖〉》等。临摹书法贯穿他一生的学书之路,以至于最后达到了“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的状态。这是他对于临帖对象倾向于魏晋前人的“古”。

赵构学书广泛,其自身的一个学书历程“赵佶—黄庭坚、米芾—虞、褚、孙—二王、智永、魏晋六朝”,是一个由唐入晋,回归“二王”的过程。当时北宋李建中等人因在唐时受法度的影响,字套入了枷锁,为了自己的书法不落入俗套,赵构后期选择学习魏晋书法。钟繇的楷书在同时代人眼里是“新妍”,但是对于之后的王羲之来说,则保留了隶书遗调、质朴的感觉,王羲之师法古人,对钟繇的楷书进行了改造,对书法用笔变方为圆,开书法新气,创魏晋风神萧散的格调,与其子王献之共同占据书法史的高峰地位之后,师古更是成为众多书家进行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赵构深谙其道,追法古人,倡导“复古”,其谓:“学书必以钟、王为法。得钟、王笔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除此之外,在《翰墨志》中赵构对宋代其他书家评价:

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至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骎骎不为绝赏。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然家鸡野鹄,识者自有优劣,犹胜泯然与草木俱腐者。

对于各个书家,赵构认为在当时有些成就的李建中、蔡襄、李时雍等人书法落入了法度之中,陷入了枷锁,不如苏、黄、米等人的尚意书风的字,尤其是米芾,赵构对他的字多次赞扬,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赵构认为米芾的字气度非凡,再者,这也再次验证了赵构骨子里深刻的对于传统书法的审美取向。这是赵构由唐入晋,回归“二王”的“复古”主义路线。

赵构临池功力深厚,他的论书观点也十分精辟,例如五体通变: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

赵构提倡“复古”,是取其精华,集众家之所长,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风格,这也叫作“变”。赵构提及五体通变,“五者皆在笔端”,但是人们却“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这就导致了“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在其《行书千字文》中就有着楷书笔法。五体通变,笔意必然要达到一处,赵构把这种能力归结到了“非风神颖悟,力学不倦,至有笔冢、研山者”,而且对于自己的学书,赵构遵循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先楷书,后行书,再草书,赵构真草相间的理论得益于唐代孙过庭。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说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总之写楷书写得灵动,才能成为上乘之作,草书写得有规矩,才可以成为上乘之作,二者之间需要相互渗透其笔意,谓“故知学书者必知正草二体,不当阙一”。这是赵构在“复古”主义上推崇古人的法度的想法。

在《翰墨志》中,赵构不止一次提及对前朝以及晋人书法的喜爱。当自己的书法发展道路出现滞碍,不妨看看前人,以史为鉴,学古通今,师古之精华,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书法作品。

三、“中兴”理想

若我们仔细谈赵构的“复古”思想,则可以发现是带有“中兴”理想的。赵构作为在乱世之中登基的皇帝,无臣可倚,无兵可用,要重新开创南宋的盛世王朝,实现南宋的中兴,是很有难度的。南宋初期,残酷的战争摧毁着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凋敝,由于宋代一贯重文轻武,文化重建成为赵构身为皇帝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而实现国家的“中兴”。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但是宋代尚意还是多指于北宋书风上,在苏、黄、米的带领下,虽都取法于“二王”一脉,但都跳出唐人森严法度的藩篱,进而有了各自鲜活的特点,“尚意”之“意”,也可以说是“意趣”。北宋时期文人们产生了随意所适的心境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进而在书法创作中,文人利用书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追求率真自然的审美意象,进而又破除“法”对人们的禁锢。南宋以来,士大夫的书法创作环境因国家的重创大不如前,他们对于书法创作的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变化,赵构认为南宋书坛前期只有吴说、徐兢可以说出一二来。学古通今,走“复古”这一道路,以此“中兴”南宋书法,他也为此提出一些举措,上文有提及四点,其中“搜罗遗书,弘扬文化”这一举措,对书法风气的转变影响最大,搜寻晋唐法书,翻刻法帖,他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又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一时间,以赵构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书法的高潮,嫔妃、臣子、百姓无不追捧。

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赵构的“中兴”理想,对于他自己也是自相矛盾,带有目的性的。前文知道赵构的“复古”思想是带有政治意图的,定都临安以后,南宋朝廷依靠江南富庶的土地和发达的商业,国力得到增强。再加上文武百官对赵宋政权的忠心和广大军民反抗外族侵略的巨大力量,政权得到较好的重建。如果赵构让“中兴四将”带领军队得到胜利,那时将迎还钦宗,自己的帝位就会难保,并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利益。反过来看,赵构偏安一隅,提出“复古”思想,是想恢复到北宋时期的繁荣,大力发展当地的政治与经济、文化等,百姓会更加依附于他,而不是还在被囚禁的钦宗,他自身的统治利益也可以得到保障。所以我认为,赵构将书法作为教化工具,提倡“复古”主义,向下传达了自己书法的审美意象,同时也借助书法内容和书法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且“复古”思想中带有儒家思想,在赵构身体力行之下,百姓追捧皇帝的喜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使得南宋呈现“复古”的书法风气,从根本上稳固自己的政权,进而使国家达到“中兴”的局面。

在南宋初期,部分书家延续北宋的“尚意”书风,但是对于南宋书坛凋敝的局面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中兴”作用。这其中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是赵构倡导“复古”所导致的。“尚意”书风倡导的是对于人性意识的解放,强调自由,但是赵构目前的政治统治是想要百姓依附他,笼络人心,那么“尚意”书风的自由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赵构提出与“尚意”相对立的“复古”思想,对他的统治秩序进行了强调,通过遏制“自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赵构的“复古”主义,不但是他的书法思想,也是他作为一位皇帝对南宋书坛“中兴”的理想信念。反过来,赵构的“中兴”理想又带有“复古”意味,为了达到“中兴”,而提出了“复古”道路,这是赵构的“中兴”理想的一种矛盾性。

结语

从《翰墨志》中看出赵构对书法锲而不舍的追求,对米芾、二王的推崇,不断寻求书法中的奥秘。总结赵构的书学成就,首先赵构的“复古”思想巩固了“二王”帖学的书坛地位,使得“二王”帖学在南宋兴盛开来。其次,在赵构“复古”主义思想引导下,南宋中期书法艺术呈现些许“中兴”之势,比如出现了陆游、范成大、朱熹等名家,但他们自己的书法创新性远远不及前人,不及前人的原因也与南宋大环境有关联。最后,“复古”书风在南宋起到了“中兴”势态,并且为元代的全面“复古”主义埋下了种子,比如说元代“复古”主义引导者赵孟。赵孟的出现,使得书法在元代呈现出全面回归的状态,赵构“复古”思想未能扭转的局面,赵孟做到了,并且他还使得书法的五体都有所发展,使书法在经历南宋凋敝之后终又恢复鼎盛状态。但是我们要知道,赵构的“复古”思想是想“复”北宋的书法,是希望自己的政治统治得到巩固,使南宋恢复到北宋时期的辉煌,带有政治意味;而赵孟的“复古”思想“复”的是魏晋书法,进行了一次艺术的突破。

综观赵构,其书法观的核心是崇尚钟、张、二王,推崇米芾,注重通变等。单从书法历史角度看,赵构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开创的“复古”思想道路,对南宋书法凋敝状态及其后世书法都产生了几分波澜。如果说,赵构的“复古”主义思想是赵构的政治手段,那么“中兴”便是赵构的目的。但是赵构在政治方面的昏庸无能,使“中兴”只能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愿望。赵构作为帝王中的“艺术家”,他的“复古”主义,是赵构自己的书法思想和主张,也是赵构作为帝王对这个大时代发展所给出的启发。

猜你喜欢

赵构翰墨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翰墨飘香的砚台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谁是帝王之才
翰墨飘香的“溯盐”魅力
谁是帝王之才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翰墨高吟
少年赵构亦英雄
在翰墨飘香中拥抱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