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糸部字研究

2024-01-28肖梦琪

雨露风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丝织六书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进行编排,将9353个字归入相应部首中。许慎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六书”理论,并据此对汉字进行了系统且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与整理。《说文解字》所收汉字都是按照部首进行分类编排的,因此同一个部首下所列的字往往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本质就是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系部》共收录248个字。糸部位居540部中的第五位,它是《说文解字》中的收字数量较大的部类,据此可知,其在《说文解字》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本文选取《说文解字》中糸部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部的编排体例,归纳整理相近字义类别,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糸”为主要意符,《说文解字》对“糸”字解释如下,“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从中可窥探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独特的丝文化、纺织文化。

一、《说文解字》糸部字的构字方法及归类

先秦之际对文字结构的分析已然盛行。《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而在《周礼·地官·保氏》中最早提出了“六书”的概念,保氏把“六艺”传授给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就是六艺之一,但并未说明“六书”的内容。而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郑众注《周礼》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都对“六书”作出了大同小异的解说。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里认为,六书是造字之本,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实为用字法,因为前四种可以创造出新字,而后两种则无法造出新字来。六书理论的提出,对汉字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中,糸部字的构字方法有三种:象形、会意、形声。其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具体分类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象形

《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通过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示词义的造字法。象形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最早的文字是由图画而来的,图画是为了帮助记忆,但它还未成为文字,图画只有在当其所蕴含的意义被社会认同后,并对其贯以读音,才能称之为文字。

《说文解字》中共收录象形字364个,一般用“象形”“像某某之形”这样的固定术语来说明被说解的字属于象形字。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还把象形字继续细分为独体象形字,如:日、月等;合体象形字,如眉、西等。在《说文解字》的248个糸部字中,只有一个象形字:

糸:细丝也,象束形之糸,凡糸之属皆从糸。

(二)会意字

《说文解字·叙》中说道:“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根据定义,会意字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相组合,再把合成部件所含意义合成为新字的意义。《说文解字》中一般采用“从某某”“从某从某”的固定的术语来说明某字为会意字。据朱骏声统计,《说文解字》中有一千多个会意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同体会意字,二是异体会意字,《说文解字》的糸部中有六个会意字:

茧:蠶衣也。从糸从虫,黹省。

绝:断丝也,從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继:续也,从糸、?,一日反为继。

绥:车中把也,从糸从妥。

?:合也。从糸从集。读若捷。

:乐浪挈令织。从糸从式。

(三)形声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道:“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合成新字。表字义的叫作意符,表字音的叫作声符。许慎通常用“从某,某声”来说明形声字。由定义可知,形声字也是一种合体字。形声造字能力极强。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占到20%,在《说文》中,形声字占到总数的80%左右,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到90%以上,形声字这种既能表意又能标音的造字方法使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开始健全起来。形声字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外形内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声占一角、形占一角。在248个糸部字中有241个是形声字,由于数量过多,本文将选取部分字来说明,可分为以下几种:

1.左形右声

在本文选取的“糸”部中,属于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有45个,如:缅,从糸面声;缫,从糸巢声;练,从糸柬声;纸,从糸氏声;缉,从糸咠声;绩,从糸责声;纺,从糸方声;经,从糸巠声;绺,从糸咎声;纬,从糸韦声;统,从糸充声;级,从糸,及声;纤,从糸韱声;绮,从糸奇声;绫,从糸夌声;缟,从糸高声;绢,从糸肙声;缙,从糸晋声;缇,从糸是声;缁,从糸甾声;组,从糸且声;绔,从糸夸声;緥,从糸保声;绘,从糸会声;縗,从糸衰声;緌,从糸委声;绶,从糸受声;纶,从糸侖声;绊,从糸半声;纷,从糸分声;紖,从糸引声;縼,从糸旋声;紲,从糸丗声;绠,从糸更声;纩,从糸广声;絺,从糸希声;綌,从糸古声;紵,从糸宁声;缌,从糸思声;缰,从糸畺声;织,从糸戠声;综,从糸宗声;繀,从糸繀声;紘,从糸厷声;纣,从糸肘省声;彝,从糸彑声。

2.左声右形

在本文选取的“糸”部字中左声右形的只有一个字:?,从糸每声。

3.下形上声

本文选取“糸”部字中下形上声类型的形声字共有4个。綮,从糸啟声;絮,从糸如声;縻,从糸麻声;纂,从糸算声。

4.形在一角

在本文选取的“糸”部字中形占一角类型的形声字只有1个:纇,丝结也。从糸頪声。

二、《说文解字》糸部字意义分类

从意义角度对50个糸部字进行划分,将意义相近、类别相同的糸部字归纳在一起,分类如下:

(一)作为纺织原料的糸的基本种类

从主要纺织原材料角度,糸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缴:生丝缕也。即生丝线。

丝:蚕所吐丝也。

纩:絮也。即丝棉絮。

缅:微丝也。本义为细丝。

紵:榮属。细者为絟,粗者为属。本义是苎麻。

(二)与纺织初加工相关的糸

1.纺织初加工前的材料的初始状态

纺织加工初始状态是指制作成品前所用到的材料或与材料有关的边角料。

纸:絮一苫也。即漂洗丝絮时附着于漂器上的絮渣。

缉:绩也。本义是将麻析成缕状而搓捻成线。

绩:缉也。本义是把麻或其他纤维搓捻成绳或线。

纺:网丝也。本义是将丝麻纤维制成纱或线。

2.纺织初加工过程中的糸

初加工过程是在纺织过程中对原材料或成品进行初步处理的专业术语,《说文》糸部中有2个字。

缫:绎茧为丝。本义是把蚕茧浸在沸水里抽出丝。

练:湅缯也。即把生丝或丝织品煮得柔软洁白。

(三)糸部与纺织有关的分类

1.纺织加工中的材料、工具、状态、动作

(1)纺织加工材料

经:织也。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

绺:纬十缕纬绺。

纬:丝织横线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本义是用经纬线穿插的方式,把纱与线等材料加工而制作而成布和绸等织物。

(2)纺织加工工具

综:机缕也。本义为织机上使经线与纬线能交织的装置。

(3)纺织加工材料的状态

统:纪也。本义是丝的头绪。

纇:丝结也。

(4)纺织加工中的动作行为

1.繀:著丝于筟车也。本义为收丝,把丝收在纺车上。

2.纺织加工过程中材质的特性

级:丝次第也。

絮:敝棉也。本义是质地差的丝绵。

3.丝织成品

丝织成品是指丝、葛、麻等原材料经加工后制作而成的各种织物。

(1)涉及丝织成品的图案

纤:细也。缯帛之细者谓之纤,即细纹织品。

绮:文缯也。即平纹底部起花的丝织品。

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本义是细薄、有花纹的织品。

(2)涉及丝织成品的颜色

缟:鲜色也。本义是白色精细的丝织品。

絹:缯如麦?。本义是麦青色的丝织品

缙:帛赤色也。即浅红色的帛。

缇:帛丹黄色。本义是橘红色的丝织物。

缁:帛黑色,即黑色的帛。

纂:似组而赤。本义是赤色的丝带。

绘:五彩绣也。本义是五彩的刺绣。

(3)涉及丝织成品的质地

絺:细葛也。细葛布。

綌:粗葛也。即粗葛布也。

缌:十五升布也。一曰两麻一丝布也。本义是制作丧服的细麻布。

缊:绋也。本义是乱麻、旧絮。

綮:?繒也。一曰幑幟,信也,有齿。本义是细致的缯帛。

(四)根据功能划分出的成品

绔:胫衣也。即套裤。

緥:小儿衣也。即小孩子的抱被。

縗:服衣。长六寸,博四寸,直心。即古代的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繜:薉貉中,女子无絝,以帛为胫空,用絮补核,名曰繜衣,状如襜褕。

(4)其他

其他类共有19字,其中与配饰相关6字,与祭祀相关1字,与动物相关9字,与工具相关3字:

1.与配饰相关的糸部字

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冕缨。本义为丝带。

缨:冠系也。即系帽的带子。

緌:系冠缨也。即古代帽带结子的下垂部分。

紘:冠卷也。本指帽子上的系带。

绶:韨维也。用以拴系玉饰和印章的丝带品。

纶:青丝绶也。青丝绶带,古代官吏用以系印。

这部分糸部字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有的起固定的作用,有的起装饰作用。

2.与祭祀相关的糸部字

彝:宗庙常器也。本义指屠杀俘虏作为牺牲而献祭祖宗。

3.与栓系动物有关的糸部字

缰:马紲也。指拴牲口的绳子。

纣:马緧也。指套车时拴在驾辕牲口尾部横木上的皮带。

绊:马絷也。指御马的绳索。

纷:马韬也。指马尾韬。

?:马髦饰也。

紖:牛系也。

縼:以长绳系牛也。

縻:牛辔也。即牛缰绳

紲:系也。系拴牲口。

4.与日用工具有关的糸部字

缄:所以束箧也。指捆绑箱箧的绳索。

绠:汲井绠页。指汲水用的绳索。

绥:车中把也。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

以上皆反映出糸部所构成的字,皆源于生活的现实需要,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三、《说文解字》糸部字文化内涵

(一)社会文明方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关于丝绸的起源,在我国史籍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如嫘祖养蚕缫丝、公主结茧等。中国丝绸,源远流长,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约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丝绸工艺开始萌芽。在最早的甲骨文中,“糸”字的表现形式就像在单根卷曲的蚕丝的两端加上结头,发展到后来,上像丝线的头绪,中像丝线的缠结,下像丝线打结后分垂的余丝,而后垂丝分离缠结之体,稍失其形,演变成了今天的“糸”字,糸部字记录了中国纺织业的成长,古代的“纺”,起源于石器时期制作绳索,而“织”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至今已有长久历史发展轨迹,“纺”与“织”记载了最早期的丝织发展史。在商朝,绳索的编织已有很大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且有数量较为可观的从业者。在商周时期,丝、蚕、帛、桑、糸等字就出现在甲骨文中,可见那时栽桑、养蚕和纺织丝绸已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至秦汉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已拥有悠久的历史。汉代把丝织品统称为缯帛,《说文解字》中出现的“素、缟、纱、绫”等字,都证明了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丝织大国。

岁月的流逝也见证了丝织技术的进步。根据现有考古结果,在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由植物茎叶编织而成的草绳和线,据考古学家分析,它们是由人工用手捻搓而成的。从“緂”字就能看出那个时代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即双手相互捻搓。此外在《易·糸辞下》中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它反映出远古人们原始的纺织活动。“绩”表明当时纺织水平的提升,主要用于纺麻,指麻在纺纱过程中的有序捻合,是纺纱过程中对麻的生动描述。拿手搓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使用纺坠后,既能捻,又有牵引作用,让捻合更整齐、更均匀。《诗·陈风》:“不绩其麻,市也婆娑。”郑玄笺:“绩麻者,妇人之事也。”这表明,至周秦时期,纺坠纺麻的水平已经成熟。夏商周文献中的“编”并不能较好反映当时的编织工艺水平,因为在夏商周时期就已进入了织机时代,所以“编”是不能用来编制纺织物的。直到东汉,“织”才能用为织作的统称,以丝帛为主。《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织指的是丝织,“织”与“编”对象的不同,反映出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进步。

以上“糸”部字,皆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总而言之,与糸相关的字对于汉民族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了丝织业从殷商时期开始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礼俗文化方面

汉族的服饰与纺织业密切相关,通过“糸”部字能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礼俗。从周朝起服饰就具有“昭名分,辨等威”的作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服饰上就可体现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类别上,更體现在质料和颜色上。如“绸、素、纱、缣、绢”等丝织品皆是富贵者所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唐代罗隐所写,衣料的差异也反映出一定的等级差异。在《诗经》中,描写丝织服饰的,其衣着者皆是贵族男女。“綌”与“絺”的差别只有精细的程度,身着絺者是地位较高的人,身着綌是地位较低下的人。

随着丝织物的大规模生产,服饰的颜色也折射出明尊卑、别贵贱、分长幼的现象。诸侯、大王、将军、丞相等地位尊贵者皆着黄、朱之色。与朱色相近者为紫色,紫色是间色,在古代地位不高。孔子就曾发出“紫之夺朱”的感慨,在紫色与仙道产生联系后,地位逐步提高。在唐代更要求朝廷三品官员着紫服,五品着朱服。此后“朱紫”就成为高官贵人的代名词。以上皆说明了丝织文化的礼仪性和等级性。

(三)对外交流文化方面

随着纺织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的丝绸生产已初具规模,西周至春秋时期,丝绸在大部分地区都能生产,纺织品包括纱、罗、缟、锦等,有些还加上精美的刺绣,如此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喜爱,随着中外贸易的进一步推动,内陆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国家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完成的。丝绸之路除了贸易往来,也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不断地传入西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因丝绸之路而愈发博大精深,世界也因丝绸之路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联系愈发密切。

四、结语

《说文解字》糸部字包含了丰富且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中部分收录字的研究,可认识到许慎《说文》一书在字形结构、字义类属归纳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在研究糸部字时初步以“六书”理论为依据,从字形结构角度对糸部字进行划分,学习和了解古人在造字方面的实际应用。随后对糸部字进行语义分类,划分出糸部的原材料基本种类、与加工有关、与纺织有关、其他类这四个大类。分类过程也体现不同的分类方法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对糸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糸部字中感受包含的社会文明、礼俗文化、对外交流文化等多维度的中国传统文化。《说文解字》的糸部字,清晰地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礼俗习惯、对外交流方式等,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肖梦琪(1999—),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丝织六书说文解字
18—19世纪法国丝织技术变革与纹样变化
猜猜看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生丝浸泡工艺对捻线丝质量影响研究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说文》糸部字与古代丝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