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前奏曲创作背景与演奏分析
2024-01-28龙俊璞
斯克里亚宾被誉为十九世纪末俄罗斯杰出的艺术大师,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当今世界所瞩目。他的作品充满感情与活力,既能打动当下的观众,又能激发出更加广泛的想象力。他的作品不仅延续了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展现出独到的风格和当下的文化气息。本文以前奏曲集Op.11中的No.1与No.8为例,从曲式特点、音乐形象、和声色彩以及踏板这些方面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演奏体验进行探讨。
一、作者生平
斯克里亚宾,一位俄罗斯的杰出音乐人和钢琴演奏者。1871年,斯克里亚宾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俄罗斯家庭。斯克里亚宾的父亲和母亲都擅长演奏音乐,并且都有着丰富的音乐背景。斯克里亚宾十七岁时,被莫斯科音乐学校录取,并跟随阿连茨基学习。21岁那年,他以出色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并被授予了代表学院最高荣誉的钢琴演奏金勋章。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早期(1888—1900)、中期(1900—1905)以及晚期(1905—1915)三个阶段。
斯克里亚宾早期的音乐风格偏向浪漫主义,当时的他对生活和艺术都抱持着极高的兴趣。斯克里亚宾深深地敬佩肖邦,因此,他不断地探索肖邦的精神,从而创造出许多优秀的钢琴曲,包括12首练习曲、10首马祖卡等,特别是其中的Op.11前奏曲等,让人耳目一新。
中期他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得他在创作中追求极具戏剧性的表现,以此来“反映物质世界的终结,而精神世界将永存”。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要是交响曲,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乐》等。
而晚期生活充满挫折,斯克里亚宾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深入探索神秘主义的真理,并以此为灵感,写下《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等优秀的交响乐曲,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和无助。他的贡献无可置疑,他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并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先驱。20世纪近现代音乐的繁荣离不开斯克里亚宾的杰出贡献。
二、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Op.11的创作背景
斯克里亚宾一生当中创作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此部曲集是他早期音乐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888年至1896年之间。这一时期属于斯克里亚宾钢琴艺术创作的早期,作曲家正处于青年求学时期,他早期的音乐作品主要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影响。同时由于斯克里亚宾对肖邦十分赞赏,而这套作品的创作时间距离肖邦所创作的最后一首前奏曲不到半个世纪,可以想见斯克里亚宾应曾试图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尝试模仿肖邦,所以这套作品的音乐创作手法与肖邦的创作手法十分相似,旋律优美且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起伏跌宕的旋律走向以及宽广的音域,让人能感受到俄国地域宽广又辽阔的风情。而这些既为我们的演奏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背景和风格参考,也对我们的演奏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
三、斯克里亞宾钢琴前奏曲Op.11No.1与No.8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特点
斯克里亚宾Op.11的24首前奏曲以单一部曲式闻名,它们的使用量极高,而且由于每首乐曲的长度通常不长,所以有超过半数的乐曲使用了单一部曲式。它们不仅仅能够组合起各个独特的段落,还能够以更简洁的方式展示出丰富的情感。本文所写的No.1与No.8均是单一部曲式。这套作品中,斯克里亚宾的即兴创作手法让主题的演绎部分变得更加自由,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结构,这更展现出他的才华。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主题材料的灵活运用,乐句旋律的变化多端,以及动机音型的变换,这些都体现出作曲家严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精神。
(二)和声特点
1.不协和和声
提到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他的不协和和声,其早期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当时正值青年的斯克里亚宾对创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他认真地倾听和声,试图从中获得“某种意义”,从而探寻自己的风格,因此其早期的作品就已经充满了大量密集的不协和和声,而这些看似不协和的和声在高低声部一同演奏之后竟然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与和谐,这种他首创的“神秘和弦”,不仅成为他后期音乐创作代表性的象征,也为他后期和声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作了一定的铺垫,并为他后期和声语言的“神秘色彩”打下了坚实基础。
2.大跨度分解和弦
斯克里亚宾作品中常见大跨度的分解和弦,一是因为作为俄国人他本身的身材十分高大,十指也非常粗长,方便他进行大跨度的演奏,但这也给生理条件不同的演奏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时曾跟随阿连茨基学习作曲,斯克里亚宾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老师的影响,他擅长在宽广的音域中跑动,“每一个音符的灵魂,自然流露的诗般感情,在他的手指下原本杰出的作品得到了重生”。旋律自然真挚,体现了俄罗斯式的宽广与热情。
第三就不得不提到钢琴诗人肖邦对斯克里亚宾深刻的影响,在肖邦出现的十九世纪之前,前奏曲一般是指某个器乐艺术作品的第一个部分,作为指导或者艺术作品之间的转换,往往无法脱离此艺术作品独立进行。而肖邦创造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最具影响力,他使前奏曲这一乐器艺术体裁蓬勃发展,其中以前奏曲Op.28最为杰出,他使前奏曲这一艺术体裁摆脱了指导与转换的功能,开始独立进行演出。斯克里亚宾对肖邦非常赞赏,此套24首Op.11序幕曲就是斯克里亚宾模仿肖邦的24首前奏曲op.28进行的创作,但他并非只是一成不变地模仿,他在学习了前辈乐思凝练的优点的同时,加快了抒情性长乐句的演奏速度,这使得音乐的表达更加言简意赅,从中不难看出斯克里亚宾的细腻与严谨,其独特的和声语言风格、复调的写作思想、多变的节奏音型都体现出作曲家鲜明的个人特色。
3.低音的固定重复
斯克里亚宾早期的创作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他十分重视低音声部,因此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固定低音的重复使用。通过使用主音和五音,这些固定的低音声部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简短的主题,或者完全重复一个固定的旋律。这样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强化调性,为背景和声增添丰富的元素,并对气氛的烘托和情绪的渲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作品No.8(f小调)中,主音f和五音c每一小节都不断地在低声部中进行着重复,使上方旋律无论变化如何发展,低声部都有明确的主和弦巩固着调性。
四、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Op.11中No.1与No.8的演奏分析
(一)半音进行
在旋律的演奏过程中,半音的运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乐曲带来更多的美感,还可以给整个乐曲注入更多的情感,让听众在欣赏乐曲时感受到更多的艺术气息。在0p.11这部前奏曲集中,旋律的半音性进行频繁出现。不仅在和声上体现了丰富的半音色彩,还使作品本身营造出了浪漫、哀怨、忧郁的俄罗斯风情,使浪漫主义的风格在作品中展露无遗。而斯克里亚宾比较常见的手法就是将主要旋律隐藏在连续的音符线条中,在演奏作品No.1(C大调)时,就需要注意强调高音五连音的第一个音和第三个音,同时注意节奏的自由发挥度,这样既能取得大气舒展的音响效果,同时又能使旋律获得流动感。
(二)分解和弦
在弹奏前奏曲Op.11中许多大跨度的分解和弦,时,我们应当先放松心态,因为斯克里亚宾的旋律是自然舒展流畅的。同时放松我们的身体,让肩膀和手臂随着重力自然下沉,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由指尖发力,要注意此时手腕放松。演奏时需让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不能紧绷着,大臂与手腕可随着手指在键盘上的大跨度跑动而自然移动。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人4、5指的力量可能比较弱,因此建议可以着重加强这两指的训练,来改善快速跑动时音响不均匀的状况。以弹奏作品No.1为例,首先放松身体,让肩膀和手臂随着重力自然下沉,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尖,由指尖发力,然后根据标示的指法5-3-5-2-1—2-3-5-4-3……来弹奏,同样地,此方法在弹奏No.8时也适用。
(三)旋律弱起
旋律的弱起也是斯克里亞宾非常惯用的创作手段。这部Op.11前奏曲中有超过大半的作品采用的都是弱起,No.1与No.8开始时也均运用了弱起的方式,表现出了一种自由随意、洒脱豪放的风格以及前奏曲本身的即兴特点。其早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旋律宽广、优美,从中不难看出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
(四)五连音
在这部Op.11前奏曲集中经常可以看到斯克里亚宾对大规模的五连音的运用,这些五连音在运用时,基本都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均匀的,作曲家常在时值或者力度上添加一些标注或处理方法,例如在作品No.1中就对第一个音和第三个音进行了强调,形成了音调重音和节拍重音的同时,制造出自由洒脱、流动随性的音响效果,更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宽广与热情。
(五)音值组合方式多变
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中2对3、3对4、3对5、4对6这些特殊的音值组合是经常用到的,例如作品No.8中,2对3的音值组合方式直接贯穿全曲。他非常爱用这种不规律的音值组合,可以看出他在学习了前辈乐思凝练优点的同时,寻求音乐的创新,从其中不难看出斯克里亚宾的细腻与严谨,他在节奏运用中的无穷变化,也是其音乐具有独创性的体现。其独特的和声语言风格以及多变的节奏音型无一不体现出作曲家鲜明的个人特色。
(六)重拍的强调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的节奏是十分自由不羁的,这也是作品中典型的特点之一,他的作品中强弱对比非常明显,常使用强劲的重拍来使作品演奏起来显得更加明确有力,尤其是他常让发展中的重拍突然退却,这不仅给音乐增添一丝戛然而止的神秘感,同时也使节奏的变化更加趋于复杂,使音乐的发展更具戏剧性。
(七)速度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通过使用Rubato来表示其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展现了他的演奏技巧,而且更多地反映了他个人的音乐观念和思考方式。无论他的音乐如何变化,总能够带来独特的氛围和深刻的思考。因此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奏效果,因为每个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键的处理以及速度的把握都不尽相同,这也使这套作品更加别具一格。如在作品No.8中,为了使演奏更具延展性,主旋律的低音固定重复后略微延缓手指下落的速度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整首乐曲以p的力度开始,然后逐渐强再达到三个p。因此演奏这里的Rubato可以由慢至快再放慢,以更好地达到意犹未尽的收尾效果。
(八)力度
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在运用力度方面表现出色。可以用三个f来表达辉煌宏大的意境,也可以用三个p来制造意犹未尽的效果,这样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弹性,也让演奏者有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不同触键的处理以及力度的把握使得作品更具“神秘感”。
(九)踏板
首先,在这部前奏曲中有许多大跨度的分解和弦,如果仅靠手腕的提落和平移来连接的话,基本很难实现不断节的音响效果,也很难将较长的乐句完整表达,因此我们可以按谱面上的踏板标记来更换踏板,实现乐句旋律线条的连贯悠长。其次,为了使演奏更具延展性,也为了表现出更加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和音乐色彩,斯克里亚宾将整首乐曲以p的力度开始,然后逐渐加强再达到三个p。当我们想要达到这种从弱到强再突然到非常弱的效果时,常需要用到弱音踏板,同时控制手上的力度,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五、结语
本文对斯克里亚宾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形象进行宏观以及多维化解读,对其前奏曲演奏中的音色、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以及八度、双音、分解和弦等其他一些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若干演奏中需要关注的要领。对于此套作品的分析与理解一方面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这套作品,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人真实演奏体验与理解,为其他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从中激发大家对此套作品的思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龙俊璞(1996—),女,贵州凯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