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4-01-28徐奇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核心素养

【摘要】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厘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提出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通过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出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学实践内容课程化、研学实践操作具身化、研学实践评价立体化、研学实践环境社会化。

【关键词】传承赣鄱文化  研学实践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20年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NCZH2020-073)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025-03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传统文化的淡化与教育载体的缺失

当下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基本都是被手机为代表载体的网络文化控制,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大都是“明星绯闻、饭圈八卦、游戏、娱乐直播、土味视频”这些内容,并各自传播扩散形成各种“口碑”。这些网络文化正渐渐取代“书文技艺、人文风物”的传统文化的地位,成为当今年轻人主流文化。

2016年全国兴起了研学实践的热潮,但火爆的背后也不乏隐忧。过程浅表化、重游轻学、主题模糊,等同于传统的春秋游、夏令营,陷入了“游大于学”“只游不学”的怪圈,游、学两张皮。许多研学实践主要表现为活动化,与课堂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化程度不高,研学内容碎片化,课程开发和设计呈散点式,缺少系列规划。

1.1.2 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有不少中学生对赣鄱大地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所知寥寥,对厚重博大的赣文化知之寥寥,更毋言欣賞其美、濡染其芳。缺乏对故土文化、乡土情怀的认同和身为江西人的使命感,就难以牢固地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1.1.3 新时代教育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为研学实践课程确定了基本定位。研学实践走出校园,与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社会结合。秉承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课内外教学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研学实践课程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研学实践的终极目标和评价标准。

1.2 问题陈述

1.2.1 学生对家乡文化认知度不高,不利于发挥文化育人效果

全球化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较大的冲击。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缺乏对故土文化、家国情怀的认同,难以牢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1.2.2研学内容碎片化、过程浅表化,不利于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2016年以来,全国兴起了研学实践的热潮,但研学主题模糊,与课堂结合不紧密,课程化程度不高,研学内容碎片化,课程开发和设计呈散点式。实践过程浅表化,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学两张皮。

1.2.3分科课程知识不相融、学科本位化,不利于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分科课程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导致忽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间割裂,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

1.3 研究意义

研学实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探究学习、动手实践,从而巩固课本知识、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一致的。研学旅行强调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强调亲身体验、亲身实践。在这样的实施场景和实施方法下,学生的身体、精神全方位参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固化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研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准的。由于研学旅行是校外的、体验式的、探究式的、情境化的,因此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不能照搬老办法,应以核心素养为基准,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科学评价。

2.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两年来的实证研究,总结出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学实践内容课程化、研学实践操作具身化、研学实践评价立体化、研学实践环境社会化。把研学实践与校本选修课相融合,实施五育融合的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的全面培育,厚重的赣鄱文化培育了人文底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在研学实践中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创新,既熔炼了科学精神又培养了理性思维,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培养了劳动意识,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融研学”实践内容课程化——植根赣鄱优秀文化

“融研学”实践将赣鄱大地古色、绿色、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传承赣鄱文化”主题校内选修课和校外实践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赣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开发了贯穿研学实践行前、行中、行后三个不同阶段,融合不同修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的“融研学”课程。

2.1.1 融合精神底色——“红色赣鄱”思政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普及型课程群,校内课堂教学课程12课时,校外实践教学课程6课时,全员必修,计1学分。紧扣红色赣鄱文化,建设红色思政课程。完善“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军传人”育人链条和长效机制,让红色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2.1.2 融合地域认知——“赣鄱溯源”基础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普及型课程群,必修54课时,计3学分,选修18课时,计1学分。以江西区域地理知识为依托,帮助学习者了解江西地域文化特色,学习区域认知方法,熟悉赣鄱历史文化,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观念,提高人文修养,培养爱国情怀。

2.1.3 融合文化自信——“赣鄱觅文”人文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兴趣拓展型课程,选修课程18课时,计1学分。研学实践课程和赣鄱大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近古贤先哲、走近文化现场,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文化寻根”过程中更加理解与热爱赣鄱文化、中华文化。

2.1.4融合科学创新——“赣鄱求理”科技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兴趣拓展型课程,选修课程18课时,计1学分。吸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稻作文化、造纸文化、矿冶文化等江西文化名片中蕴含的科技元素和赣鄱地方色彩,使之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其科技兴趣和创新精神,实现文化更新,补充学科课程。

2.1.5融合核心素养——“赣鄱寻踪”活动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特长提升型课程,选修课程18课时,计1学分。确定研学实践特色课程开发方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传承赣鄱文化的实践活动课程群,建立若干“课程化”研学基地,设计开发出江西省研学实践课程。

2.1.6 融合人生规划——“赣鄱崛起”生涯类课程

本课程群为普及与拓展课程,必修和选修各18课时,均计1学分。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行为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树立职业发展目标。

2.2“融研学”实践操作具身化——革新立德树人范式

在融研学实践操作方面,建立了学生、教师、学校三维具身联动操作方式,在整个研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要选修一门课程、制订一个研究方案、填写一本研学手册、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和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教师要撰写一份教案、参编一本教材、带领一个学生团队、完成一次研学指导、组织总结一份研学成果。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走向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

2.2.1融合科学探究活动

研学实践,研和学是本质,要融合科学探究。以研学小课题为任务驱动,把探究活动融入研学实践过程,大大增强了研学实践的质量和效率。小课题要求结合研学目的、地域特征确定选题方向,对于学生熟悉课题研究、学会学习、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2.2.2融合家国情怀培育

学生走进赣鄱大地,了解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书院文化、非遗文化等内涵丰富的赣鄱文化,探寻其中的精神和灵魂。追寻先贤足迹,传承文明薪火,厚植爱国情感,培育家国情怀,增强了身为江西人的自豪感,强化了为“富民兴赣”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3“融研学”教育环境社会化——培养五育融合新人

研学实践要加强融合各种社会资源,把课堂从教室从学校延伸到工厂、农村、军营等广阔的空间,利用家长、校友、高校、社区等多方资源构建“大教育”环境,才能形成真正的“融研学”,让学生在研学中真正成长。

2.3.1 融合优质社会资源

共建赣鄱文化基地。学校与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军民合作二十余年,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年定期举行军事夏令营。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叠山书院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古色文化”教育。积极拓展校友会力量,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助力。积极开发丰富的社会资源,家校联手,共同营造良好特色教育环境。

2.3.2 融合专业指导力量

借力科研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与省社科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省陶瓷文化研究所、省赣剧团、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及各地市博物馆、江西师大、南昌大学、赣南师大、上饶师院等高校及其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展江西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

通过课题组两年来的实证研究,总结出基于传承赣鄱文化研学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融研学”模型:研学实践内容课程化、研学实践操作具身化、研学实践评价立体化、研学实践环境社会化。“融研学”模式有六大特点:一是打破教学、旅游和研究的界线,实现了跨界学习;二是协同了学校、社会和党政力量;三是整合了学界、企业和文化界;四是实现了学科融合、校内校外结合以及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五是完成了从课外到校外、从游学到研学、从研学到“融研学”的升级;六是回归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直接受益面为全省乃至全国在校中学生,他们可以在课堂外、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题组创新打造的融研学模型,把研学实践与校本选修课相融合,實施五育融合的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的全面培育,厚重的赣鄱文化培育了人文底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在研学实践中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创新,既熔炼了科学精神又培养了理性思维,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培养了劳动意识,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个成熟的模型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需要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融研学”模型,以“传承赣鄱文化,建设美丽江西”为口号,植根地域文化,旨在推动基础教育育人模式上进行新探索,为全省数百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提供一个相对成熟的样板,同时也促进江西省旅游资源的升级迭代。目前“融研学”模型还只在不多的几所学校推广实施。“融研学”模型的积极探索,有利于研学资源提供方互联互通、统一标准、达成规模、形成合力,有利于研学服务提供方规范发展、良性竞争、组织有序、实施便捷,有利于各中小学多样选择、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进步提升。下一步,我们要联合更多的研学基地、联合更多的研学服务机构、联合更多的中小学校,协同开展“融研学”实践活动,让“融研学”模型真正融合发展、创新、壮大、成熟,为江西的基础教育育人模型做出有意义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冬鸣,陈肯.适性研学  多维评价[J].湖北教育,2018(10):17-18.

[2]周小燕.南京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安春艳.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J].读书文摘,2017(13):93.

[4]张国新.基于传承赣文化的融研学模式构建探索[J].教师博览,2021(10):21-22.

[5]张国新,徐奇峰.传承赣鄱文化的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江西教育,2021(7):18-19.

[6]沈中平.研学旅行:开启探索新知之旅[J].教育,2020(24):12-12.

[7]刘婷婷.浅谈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J].卷宗,2020(2):327.

[8]殷世东,程静.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16-120.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核心素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