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 年1—6 月非洲脑膜炎疫情风险评估

2024-01-28贾娇娇宋悦谦通信作者

口岸卫生控制 2023年6期
关键词:奈瑟脑膜炎血清型

韩 辉,伍 波,贾娇娇,宋悦谦(通信作者)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26)

脑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病死率高,可导致残疾、癫痫、听力和视力丧失、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脑膜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散发或流行,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据估计,2016 年全球约有282.1 万人发病,其中31.8 万人死亡[2],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26 个国家的脑膜炎疾病负担高,被称为“脑膜炎带”,每年1—6 月高发,发病率高达100~1000/10万[3]。鉴于目前正处于脑膜炎高发期,我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和贸易往来正逐步恢复,在此情况下,评估非洲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1 评估方法和资料来源

1.1 评估方法

收集脑膜炎疾病特征信息,结合非洲“脑膜炎带”各国脑膜炎发病和死亡数据、病原学监测结果、疫苗接种等资料,定性评估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输入后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提出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建议。

1.2 资料来源

脑膜炎疾病特征信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组织机构和学术文献,脑膜炎发病和死亡数据、病原学监测结果、疫苗接种等资料来自WHO 和各国卫生部门网站。

2 评估依据

2.1 疾病特征

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以细菌最为常见,主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B 群链球菌。病毒(如肠道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真菌(隐球菌)和寄生虫(阿米巴)也是脑膜炎的重要病因[4]。脑膜炎奈瑟菌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每年约造成50 万人发病和5 万人死亡,病死率高达10%~20%[5],包括13 个血清群,其中A、B、C、X、Y、W135 是主要流行的致病菌群[6],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优势菌群有所不同(图1)。肺炎链球菌有90 多个血清型,但仅少数型别可引起脑膜炎。流感嗜血杆菌有6 个血清型(a 型、b 型、c 型、d 型、e 型和f 型),引起脑膜炎的主要为b 型。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口腔分泌物接触传播,大型集会活动、学校和难民营等环境发病率高。B 群链球菌通常存在于人体肠道或阴道中,可能会在分娩前后引起母婴传播。患者和健康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研究发现,约10% 的人群为脑膜炎奈瑟菌携带者,携带时间可持续5~9 个月[7-8]。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对来自非洲的难民开展了脑膜炎奈瑟菌监测,发现约5.1% 的难民为携带者[9],提示需关注健康带菌者通过国际旅行造成跨境传播的风险。

脑膜炎可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但5 岁以下的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者死亡的风险高。接种疫苗是预防脑膜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有预防部分血清群或血清型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疫苗[10],但疫苗在全球的接种情况有待改善,特别是在疾病负担高的中、低收入国家。目前尚无用于预防B 群链球菌感染的疫苗。针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病例,及时给与抗生素治疗是治疗的关键。但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形成,目前已有脑膜炎奈瑟菌对环丙沙星[11]和氯霉素[12]等药物耐药的报道。

2.2 2023 年非洲脑膜炎疫情概况

2023 年第1~25 周(截至6 月25 日),非洲“脑膜炎带”累计报告了13039 例脑膜炎病例,其中829 例死亡(病死率:6.4%),累计发病数和死亡数较2022 年同期分别上升15.3% 和42.0%[13]。“脑膜炎带”的26个国家中有23 个(88.5%)国家报告了病例,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比绍和卢旺达未报告病例。刚果民主共和国(3355 例,247 例死亡)、尼日利亚(2808 例,214 例死亡)和尼日尔(2110 例,129 例死亡)合计报告了63.4%的发病和71.2%的死亡病例(图2A 和2B)。各国脑膜炎病例的病死率有所差异(范围:0.0%~31.7%),其中,安哥拉(76/240,31.7%)和科特迪瓦(7/63,11.1%)的病死率超过了10.0%,另外有8 个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尼日尔、喀麦隆、加纳、乌干达、乍得和肯尼亚)的病死率超过5.0%。第1~16 周,脑膜炎疫情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新增病例数在第16 周(4 月17—23 日)达到峰值(814 例),此后疫情逐步趋缓,第25 周新增病例数(94 例)较峰值下降了88.5%。新增死亡病例数在第13 周(3 月27 日—4 月2 日)达到峰值(64 例)(图2C)。

报告脑膜炎病例的国家中,13 个国家采集了病例的脑脊液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20.5%(978/4776)的样本检出致病病原体,主要为:脑膜炎奈瑟菌(60.4%)、肺炎链球菌(33.3%)和流感嗜血杆菌(3.9%)。检出的脑膜炎奈瑟菌以C 群(90.5%)为主,检出少量的W 群(7.8%)和X 群(1.5%)。有11个(84.6%)国家同时检出2 种及以上的病原体,且检出病原体的构成情况有所差异,其中:尼日尔(C群、W 群、Y 群)、刚果民主共和国(C 群、W 群)和乌干达(C 群、W 群)检出的病原体主要为脑膜炎奈瑟菌;贝宁、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加纳、马里和多哥检出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链球菌(图2D)。各国脑膜炎病例病死率的差异可能与流行的病原体不同有关。

2.3 非洲国家脑膜炎相关疫苗接种情况

2010 年起,非洲各国开始大规模接种一款新研制成功的A 群脑膜炎奈瑟菌结合疫苗,迄今已有24个高风险国家的3.5 亿余人接种了该疫苗[14],部分国家已将该疫苗纳入了常规免疫计划,为1~29 岁年龄段人群接种。非洲区域由A 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病例在2010 年之前占总发病和死亡人数的90%,在引入A 群脑膜炎奈瑟菌结合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2017 年以来未报告由A 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病例,但由其他血清群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疫情仍在不断发生。此外,非洲分别已有91% 和83% 的国家引入了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15]。

3 评估结果

3.1 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评估

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非洲区域目前仍处于脑膜炎高发期,2023年上半年脑膜炎发病和死亡数高于2022 年同期水平。考虑到部分国家疾病监测、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实际发病和死亡人数可能被低估,未得到及时诊治的病例可能引起疫情进一步传播。非洲区域还同时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和疟疾等传染病流行,加重各国医疗卫生机构负担,影响了脑膜炎疫情防控工作。

(2)非洲多国虽然已经引入了预防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疫苗,但部分国家和地区疫苗覆盖率仍较低,并且这些细菌有多种血清群或血清型,疫苗无法同时预防不同血清群或血清型细菌感染。此外,受武装冲突、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疫苗接种服务受到影响。因此,脑膜炎疫情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扩散蔓延的可能性高。

(3)我国与非洲国家人员、贸易往来频繁,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在非经商和劳务的人员数量庞大,与多国有直航航班往来。据统计,2023 年往返中非之间的人员数量较2022 年大幅增长。因此,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客观存在。其中,有典型症状者在入境我国时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置,但处于潜伏期的病例和带菌者无法被及时发现,输入我国后可能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

(4)脑膜炎奈瑟菌疫苗虽然已纳入我国免疫规划,但只针对A 群和C 群。虽然已有四价(A 群、C群、W135 群和Y 群)疫苗获批,但尚未广泛使用。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尚未纳入我国免疫规划,由个人自行选择接种。因此,我国人群不具备对多种血清群或血清型病原体免疫的能力。鉴于非洲区域同时检出了多种病原体,病例输入后可在不具备免疫力的人群中引起传播。经评估认为,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较高。

3.2 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后果的严重性评估

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可在人口密集的场所迅速传播,严重危害人群健康。脑膜炎病例的病死率高,一旦发病,即使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5%~10.0% 的患者死亡,且通常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在非洲“脑膜炎带”有部分病例检出了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通常更高,可达36%~66%,治疗时间长且更容易出现严重后遗症。此外,脑膜炎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可因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诊断难度较大,容易误诊或因无法检出致病病原体而延误治疗,增加了死亡和后遗症发生的风险。经评估认为,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后果的严重性为高。

综合考虑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认为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高,输入后可能进一步引起本土聚集性疫情。

4 口岸疫情防控措施建议

4.1 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密切监测脑膜炎疫情发展态势,包括病原体血清群或血清型的分布和演变,特别是致病性强的血清群或血清型病原体的传播、分布、进化和抗生素耐药性等情况。加强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早期发现脑膜炎病例异常发生、聚集或增加的苗头,及时预警。同时加强与卫生健康、民航和商务等部门的信息通报和共享,动态评估脑膜炎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科学制定口岸防控措施。

4.2 加强高风险入境人员卫生检疫

加强对来自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的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等检疫措施。一旦发现有颈项强直、头痛和呕吐等脑膜刺激征的入境人员,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追踪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转运等措施。做好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生物样本采集和病原学检测工作,开展分子分型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以发现致病性强的血清群或血清型病原体输入,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4.3 加强技能培训和检测技术储备

做好应急处置的人员和技术储备。加强对口岸一线卫生检疫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病例识别、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生物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个人防护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境外主要流行的血清群或血清型病原体,尤其是尚未输入我国且缺乏诊断方法的血清群或血清型,研究建立快速鉴定方法,储备检测试剂,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口岸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处置。

4.4 加强国际旅行者健康宣传教育

提高国际旅行者自我防护意识对防止传染病输入至关重要。口岸需加强对有感染脑膜炎风险国际旅行者的健康宣教,提高其防病意识,促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归国入境时积极申报健康状况并配合口岸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接种疫苗是预防脑膜炎最有效的手段,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需做好疫苗储备,根据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病原体的种类与分型为国际旅行者接种疫苗。

猜你喜欢

奈瑟脑膜炎血清型
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奈瑟菌的cppB 与pJD1 基因检测
恒河猴奈瑟菌引起膝关节感染1例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微黄奈瑟菌引起急性尿路感染合并菌血症1例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爱的赌约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