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路径初探

2024-01-04朱丹丹王雪红方义亮

口岸卫生控制 2023年6期
关键词:卫生学劳动德育

朱丹丹,王雪红,方义亮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2.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泉州 362000;3.福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环境卫生学是专科预防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医学生对环境、预防与大健康的关系认知,最终影响利用或控制环境因素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1]。本课程内容融合医学、环境科学等多领域学科,课程知识点分散繁杂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深入挖掘德育元素,探索课程德育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应有之义,更是践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的重要渠道,在构建“三全育人”即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意义[2]。

1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的重要意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众所周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与健康的前提与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方位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和要求,将建设健康环境纳入健康中国建设[3]。健康环境建设促进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的15 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4],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专科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基层,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是健康环境建设专项行动的终端执行者。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如何在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各项环境政策、时事、案例和历史事件中挖掘德育元素,有效无形地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中,最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的公共卫生人才。

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尤其是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知识,但环境学知识相对薄弱,对环境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易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开展验证性实验课为主,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阻碍学生自主探索和知识构建的能力,进而降低学习兴趣,弱化课堂德育的功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需求。开展课程德育元素巧妙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实践,可切实有效地做到以“如盐入水”般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

2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与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会灵活分析环境因素在时空上的变化评估人体生理的暴露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卫生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环境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建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健康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公共卫生人才。

3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与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实施

3.1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与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兼具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求真思辨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课程引入校内外双师制教学团队,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或理论、典型案例等内容(第一课堂)融合劳动教育、社会技术服务(第二课堂)作为载体,德育教育为灵魂,淡化传统课程边际,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从知识积累到能力培养到情感认同,最后升华为价值塑造,让学生在获取环境卫生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对学生的德育成效进行评估建设目标效果,全课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本课程德育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3.2 环境卫生学课程德育与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过程

3.2.1 校内外双师教学团队协同育人

校内教师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理论知识扎实,虽然专科院校有企业社会实践等要求,但与从事专门科室的行业人员相比,现场的经验仍然不足,实践能力仍较欠缺。因此,本课程“请进”当地疾控单位中经验丰富、工作资质高、工作作风严谨的行业人员,构建“校内外双师”教学团队,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研讨教学反思等,校内教师获取行业岗位真实现状,校外行业教师了解教学技巧,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有效开展“课前导学——课中问题引导、层层深入——课后模拟测试、夯实基础”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以校外行业教师所授的水体卫生与饮用水卫生章节为例,课前1 周,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纪录片《全球水资源危机》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要求学生:(1)写出一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节水的方法以及执行情况;(2)思考还可以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人群的节水意识?通过课前导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更是增强了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课中问题引导,提出问题:“不同季节水源容易发生哪种类型的污染?”学生按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互评。以追问形式提出问题“当水体出现藻类污染时,对水质净化过程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引入水体藻类污染案例,还原职业岗位中真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原理、懂分析,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课后,布置理论测评试题和水污染案例情境,要求学生完成水污染事件调查和处理报告,与公共卫生执业助理考试对接,不仅巩固夯实了理论基础,更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价值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2.2 育训并举,第二课堂深化育人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建设过程注重校行企协同育人,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环境卫生监测任务的部署,做好校行衔接,为学生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即工作岗位任务,学生参与服务即体验典型工作过程,如借助学校卫生监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当地各类学校,监测学校教室布局、课桌椅设置、采光等指标,各类环境监测即环境卫生课程重要组成,以服务项目有效强化实践操作。服务过程的动态性与突发性,将实训课堂由校内延伸校外,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锻炼其团队意识与应变能力,切实增强真实性与体验感,体现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属性。同时,无形中提升协调沟通能力、社会责任心及专业使命感,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落于实处。

3.2.3 以评促练,生生互评,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专科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弱,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起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实践环节均设置考评标准,学生可在实验课时现场操作考核取得成绩,也可在课后经过多轮训练后,再次由教师进行考核。对于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水样采集”技能操作部分,则是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建立互评小组,学生通过观看他人的操作,以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也可以观察到自身没有出现但同伴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积累更多经验。这相比起教师直接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能起到的更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且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并要求每位学生都有生生互评成绩后,方可找老师考核,进而督促学生自主地研究考核标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生生互评,有效激发学生主体地位[6]。

3.2.4 专业技能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彰显“五育”融合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8],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模块。环境卫生学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将“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卫生监测”融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组织并要求学生分组对校内教师办公室、教室、公寓楼、文体中心等场所进行空气浊度、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完成监测报告撰写,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依据。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夯实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培育了创新思维,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学会勇于革新,实现以劳增智;利用课余时间,怀揣探索的精神为自身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开展环境监测,进一步强化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乐于奉献的劳动情怀,塑造社会主义劳动观,实现以劳树德;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精神的美,激励自身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实现以劳育美。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和品格的提高,培养工匠精神[9]。

3.2.5 构建“多元视角、多维增值”的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多元教学模式的开展,本课程的评价从教师和学生双元视角,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多重维度,包含定性和定量评价,构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优秀队员的推选、专业技能模拟的互评机制获得学生视角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教师视角则构建平时成绩、技能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维度评价体系,其中平时成绩(20%)包括考勤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后作业完成度等;技能成绩(30%)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报告质量、专业技能操作模拟评分、劳动教育实践报告、社会技术服务参与度与专业度等;期末考试(50%)中设置专业相关新技术、社会热点现象、发展趋势等内容,评价学生课程德育成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重维度的评价中都要考虑不同阶段的数值变化幅度,形成增值性评价结果。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课程德育成效,促进高水平育人[10]。

4 结语

环境卫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为教学理念,引入校内外双师团队,利用劳动教育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社会技术服务等环节,营造积极主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通过课程德育与多元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实施,教师潜心思考,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深挖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在理论知识、案例、实训教学中深入融合德育元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德育元素碰撞,树立家国情怀,强化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促进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卫生学劳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