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2024-01-26郑秋强刘浩恬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韧性团体辅导

郑秋强 刘浩恬

【摘 要】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积极适应挫折的过程中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对高中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设计表达性艺术治疗干预方案,并通过团体辅导活动,考察高一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根据对比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前后测量数据发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可以显著提升高一学生的心理韌性总体水平,尤其在个人力维度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及积极认知等三个因子上效果显著。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 团体辅导 高一学生 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9-77-04

一、问题的提出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段,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过渡期。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升入高中,与在初中的生活相比,承受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极为迅速的生理发育与相对缓慢的心理发育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冲突,身心发展不平衡。有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青少年在承受强大压力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Werner对698位青少年进行了32年的纵向追踪,以考察经历过高压力情境后的青少年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部分个体的心理健康没有受到不利影响,依旧较好地适应了生活,持续良好的发展。[1]经过诸多研究对比发现经历同样压力情境的青少年,在适应和发展方面有所差异的原因在于个体间的心理韧性不同。[2]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有效应对和适应逆境的特质。[3]心理韧性能使个体在经受挫折后迅速地恢复与适应,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这些重大压力时,保持良好适应的过程。[4]心理韧性作为一种正向积极的反应能力,对个体的自我管理有显著的促进意义,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合理控制和约束自身行为,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困境。[5]Friborg等的实证研究表明,低心理韧性的个体会感知到更多的心理困扰,而高心理韧性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6]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韧性是青少年迅速地适应危机情境,发展出良好个人特质和行为的关键。

高中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正处于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升学考试的高峰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在情绪上表现为焦虑、孤独、苦恼、恐惧等,在行为上表现为社交回避、厌学等。如若能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比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辅导在中学环境中展现出更强的适用性,其高效率、多元互动和深刻的共鸣特点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多名学生提供心理支持,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成长。团体辅导是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有效干预方法之一。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基于多种心理学理论并将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发展出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主要以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情感媒介,旨在通过创造性表达激发个体内在的能力,处理心理冲突、提高自我觉察,增强自信,并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7]表达性艺术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以其操作灵活、有吸引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点广泛地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但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的实证研究,整体量化研究不足。高中生群体心思细腻敏感,容易出现心理矛盾,传统的基于语言的辅导方式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防御心理,而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引入团体辅导中,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直观的表达平台,从而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冲突,缓解他们的压力,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因此,本研究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主要的干预技术,在此技术上开发设计团体干预方案,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高一学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某中学高一年级通过自愿报名方式选取学生参与研究活动,排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或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学生,经筛选后在平衡性别比例的基础上,随机选择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24名学生,其中男性12人,女性12人;对照组24名学生,其中男性11人,女性13人。

(二)研究工具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为个人力(共15题)和支持力(共12题)两个维度,其中个人力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三个因子,支持力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两个因子。该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3,效度良好。最终计算量表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三)干预方法

本研究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个人弹性理论、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每次活动基本由热身活动、主题活动、收尾环节三个模块组成,借助绘画、舞动、剪纸、粘土、戏剧等艺术治疗形式开展。团体辅导持续8周,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具体的干预方案见表1。

(四)研究程序

对参与研究的48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验,根据测量评分,在平衡性别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确保两组学生的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组24名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连续8周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活动,对照组24名学生不进行干预处理,保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并承诺下学期可参加团体辅导活动。此外,控制期望效应,不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讲解实验目的。在干预组完成最后一次团体辅导后,邀请两组学生填写RSCA量表,使用SPSS23.0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量表得分结果录入,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对参与研究的48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验,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的量表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学生在量表的各因子、维度及心理韧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由此确认两组学生在研究前的心理韧性得分具有同质性。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后测的量表中的五个因子和两个维度及心理韧性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人际协助因子及支持力维度上,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个人力和心理韧性上的平均分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见表3。

對干预组前后测的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经过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后,干预组在各因子和两维度及心理韧性上的平均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高。除支持力这一维度及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两因子,干预组成员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因子和个人力维度及心理韧性上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见表4。

对对照组前后测的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在五个因子和两个维度及心理韧性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5。

四、讨论与总结

通过参与本次研究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前后测量得分对比显示,经过8周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干预后,干预组成员心理韧性总水平后测结果显著高于干预前测结果,尤其在个人力维度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三个因子上的分数提升均十分显著,而对照组学生在前后测得分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在干预高一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上是有效的。

从本研究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的设计理念及实践中的互动情况看,以下四个方面是团体辅导疗效的关键保障:第一,本研究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形式多样、充满趣味而富有深度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创建了一个安全友好的团体氛围,这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信赖、无压力的环境,使得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同时,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绕过言语的障碍,也可以帮助成员更深层次地处理内在的情感。第二,本研究依据个人弹性理论,通过音乐、绘画、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梳理生命故事,团体成员得以对自己进行相对客观全面的认知,这不仅加强了他们与自己的连接,而且还加强了团体中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帮助每个成员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悦纳现在,积极展望未来。第三,本研究团体辅导的设计分阶段聚焦于提高心理韧性多个维度上的能力,每周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带出特定的目标,从增强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提高意志水平,到提高认知、情感水平,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第四,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都强调了积极努力维持保护性因素和打破危险性因素的消极认知,表达性艺术治疗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感性的方式帮助团体成员更新认知,明确方向,“当意象与感觉透过艺术的表达,从纷乱的情境中被独立出来时,给予当事人一种可控制的感觉,疗效因此发生”[9]。

此外,从干预组的前后测量结果发现,在家庭支持与人际协助这两个因子上效果并不明显,具体来说,可能与以下两方面相关:第一,家庭支持方面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因为本研究持续时间只有8周,时间较短,且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与父母沟通,难以有效影响成员的父母教养方式。然而,团体成员在梳理生命故事时能够产生思考,发展出新的故事支线,所以此因子较前测在分数上有小幅度的提升。第二,在人际协助这一因子的干预上看,结果不显著可能侧面反映了本研究在活动设计上的不足,虽然全体成员十分乐意并积极配合共同交流沟通,达到了与他人产生连接、安全自在地表达情感的目的,但是也忽略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核心问题,因此人际协助因子分数尽管有小幅度提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也提示在未来干预方案的设计上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综上所述,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尤其体现在个人力维度上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三个因子,值得进一步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WERNER E E. Overcoming the odd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4,15(2):131-132.

[2]吕梦思,席居哲,罗一睿.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7,49(7):928-940.

[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58-665.

[4]王敏,张丽霞,徐宁,等.网络分析视角下的心理韧性[J].职业与健康,2023,39(10):1436-1440.

[5]董亚琦,吴静涛,王春顺,等.初中生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2):299.

[6]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Resilience as a moderator of pain and stres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2):213-219.

[7]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8]沈佩琦,段玲玲,朱丹.表达性艺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6):222-223.

[9]焦隽.团体辅导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表达性艺术治疗与螺旋式团体辅导干预效果之对比[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10.

猜你喜欢

高一学生心理韧性团体辅导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及其培养策略
高一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错误分析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如何引导高一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