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灾教育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2024-01-26韦黎科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减灾学科

【摘要】本文以《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教学为例,论述在减灾教育视域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单元内容,整合开发教学内容;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将减灾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旨在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在减灾教育方面的协同作用,深化减灾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减灾教育

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88-05

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函〔2021〕3号)(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中,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出“自觉遵守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制造、不传播不恰当的网络信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不利用网络发送散布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影响国家安全的保密信息”等。2022年国家减灾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减发〔2022〕1号)通知指出:“继续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导向,以减灾教育为着力点,将减灾教育内容融入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强化“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強风险防范意识和提升应急救护能力。本文以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中的《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一课教学为例,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深入探究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减灾教育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与内在联系

(一)减灾教育

减灾教育是指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缘由,学习相应的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增强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进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减灾教育主要包括生命理解教育、灾难常识教育、防灾技能教育、防灾心理教育、灾难道德教育等,学校开展减灾教育,可以为人类战胜灾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授有关自我保护、预防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指南》明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大领域30个核心要点(如下页图1所示)。如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领域包括认识健康、个人卫生与保健、健康问题与疾病预防控制等11个核心要点;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领域包括生长发育、青春期心理等5个核心要点;心理健康领域包括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等3个核心要点。

(三)内在联系

减灾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减灾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避险救护能力,提升减灾科学素养。减灾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护生命安全健康,这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相契合。换句话说,在信息技术课堂融入减灾教育,是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具体体现,能让生命教育真正有效实施。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落实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在现行教材中,中小学所有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均包含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中,包含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较多的是语文、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科学等学科教材,包含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较少的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材。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编写,改变了过去信息技术课堂偏重“知识型”“技能型”学习内容的做法,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聚焦学生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但在减灾教育过程中,教师实际使用教材开展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初高中教学衔接不畅,教材对地域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沪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由四个单元9大项目组成,教师可以项目式学习方式,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各项目教学沿着学科核心素养这条主线开展,项目内容之间衔接恰当,符合学科育人目标,但教材内容偏向综合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基础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学科大概念下的项目教学开展不畅,导致高中生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普遍较低,部分高一学生没有掌握Word、Excel、PP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熟悉切换输入法、双击鼠标、网络查找等计算机基本操作。可见,教材在地域的适用性有待完善。

(二)教材中缺乏减灾教育内容

教材中各单元教学内容按照“项目探究—知识链接—单元挑战—单元小结”的顺序进行编排。笔者对教材进行仔细梳理发现,其中共有3项内容涉及信息安全、1项内容涉及健康知识等(如下页表2所示)。根据表2可以看出,“信息社会责任”并没有纳入新课知识的项目学习活动范围中,其以单独设置思考题或“单元挑战”来呈现,局限于单一的信息安全教育;另外,涉及健康知识的内容以知识链接形式呈现,主要讲解编程中选择结构语句的知识点,并未深入探讨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整体而言,教材未涉及减灾教育内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呈现并不多,且没有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减灾教育贯穿始终。

(三)部分教师相关认知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对较为抽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陷入困境,无论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对评价方式等感到迷茫;另一方面,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减灾教育进教材、进课堂的认识不足,缺乏于教学中有效渗透减灾教育的研究,教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等。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减灾教育的策略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单元内容,整合开发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科学性、基础性、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减灾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做到有机融合发展。课堂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通过渗透减灾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增强灾害风险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生命韧性,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为此,教师需要积极寻找融合点,使融合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适宜性。

由于教材涉及减灾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要结合适用性原则认真分析单元教材内容,将减灾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中。教师在整合开发过程中,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部署,使前后章节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系统性;二要充分考虑当前教学内容与减灾教育的兼容性与差异性,切莫为了融合而融合,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三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四要关注全体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因地制宜,创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培养信息时代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一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时为1课时,主要学习目标:了解数据处理及其作用,能够恰当选用软件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了解采集数据的基本方法,掌握公式、函数等数据计算方法;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数据可视化的表示方法,能够读懂图表传递的信息。由于部分学生对移动学习项目不感兴趣,且项目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卷调查内容、调查结果数据不完整,如只是展示了一小部分数据作为导引,教师在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分析数据、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内容前后衔接不上,从总体上看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减灾教育视域下,教师可以将项目内容替换为2022年我国地震发生情况及地点分布调查研究,以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22年国内发生的3.0级以上地震情况统计数据为基础,带领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学习Excel数据计算、筛选、可视化的方法,简要撰写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防震减灾知识,以增强风险意识和提升应急能力。

(二)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将减灾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践探索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减灾教育视域下,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实际灾害问题为主线,以实践体验为主要环节,让学生始终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情境化的项目开展活动,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评价等形式,在参与项目活动过程中提升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如笔者以《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将减灾教育内容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进一步落实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目标,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创设减灾教育问题情境

师: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尤其是地震发生频率很高,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21—2022年,广西共发生了6次3.0级以上地震。

提问1:哪位同學经历过地震?可以跟大家分享当时的情况和自身感受吗?

提问2:你知道2022年我国共发生了多少次3.0级以上地震吗?

2.设计逻辑连贯的学习任务群,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2022年国内地震发生情况,笔者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下载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国内地震发生情况详细数据,并存放在《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课堂任务.xls文件中。

师:请打开《2022年全国地震发生情况调查研究》课堂任务.xls文件,利用Excel完成有关数据的加工、分析,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并根据研究结果简要撰写调查报告。

(1)任务一:分别统计出2022年全国各震级地震发生的次数,并求出总次数(如表2所示)。

出示材料:地震按震级大小一般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M<1级)、弱震(1级≤M<3级,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3级≤M<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4.5级≤M<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6级≤M<7级)、大地震(7级≤M<8级)和巨大地震(M≥8级)。

师:请同学们利用Excel的筛选功能,分别统计出各震级地震发生的次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了Excel筛选操作、数据的函数法等计算方法。

(2)任务二:分别统计出2022年各省(市、区)地震发生次数(如表3所示)。

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Excel中COUNTIF函数、填充柄的使用方法。

(3)任务三:根据任务二得出的数据,绘制2022年各省(市、区)地震发生次数柱形图。

学生自学《1分钟教你轻松掌握Excel柱形图绘制方法》视频教程或图文教程,根据任务二的数据绘制2022年各省(市、区)地震发生次数柱形图,掌握了数据可视化操作Excel图表的绘制方法。

(4)任务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任务一、任務二、任务三的数据和图表,总结调查结果,探讨某些省份地震多发的原因,并就如何应对地震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利用Word简要撰写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最后由小组代表分享调查报告。

学生在教学过程学习了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交叉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撰写报告,提出数据应用建议,即地震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3.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帮助学生养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灾害问题的习惯

相较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在于创建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借助软件、网络等工具,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又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字化学习创新素养。在任务三的探究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视频教程和图文教程,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资源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任务四则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平台,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如分析地震多发原因涉及我国地震带有关知识等内容时,可以及时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甄别、获取信息,提升了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任务一至任务四都是围绕地震灾害问题展开,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灾害问题的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及周边人群的生命安全健康,用活所学知识

在任务四中,学生主动查找某些省份地震多发的原因及防震减灾措施,积极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造成这一现状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的建议,形成了多份调查报告,实现了生成性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会主动将学习到的减灾知识和技能传递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学习为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减灾教育倾向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且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学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注重实施过程性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学习成果评价”的策略开展多元化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性和指导性为原则,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点、不足及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评价反馈和记录;在回答问题、分享学习成果等环节,要开展学生互评,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碰撞,从而侧面反映其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协作能力、合作精神,并形成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欣赏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学习结束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Excel填写课堂表现自评表,从学习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开展自评,借助Excel图表功能生成个人学习成效效果图,如学科素养、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提升雷达图等。此外,教师还要以学习目标为基础,结合学习成果(如课例中的任务探究成果等)、过程性表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减灾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话题,课堂是落实减灾教育的主阵地,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减灾教育相关素材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减灾教育,通过减灾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在减灾教育方面的协同作用,提升减灾教育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组,赵占良,刘翠航.中小学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梳理与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2]陈旭.基于项目教学的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辽宁教育,2023(5).

作者简介:韦黎科(1988— ),广西宜州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多学科深度融合。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减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超学科”来啦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