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来了年轻人”
——记全国人大代表宋燕

2024-01-25星辰

人民与权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博南京博物馆

文|星辰

2024 年元旦假期,位于南京长江路的六朝博物馆人气兴旺!不少年轻人手持明信片排着长队,有序等待“打卡”一枚枚特色文物印章……看展式社交、游览博物馆缘何成为大众娱乐热点?一起来听听坚守文化保护传承30 余年,见证了六朝古都南京乃至全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的答案。

热爱:与古为新

东起龙蟠中路、西至中山路,一条1800米长的长江路,沉淀了南京1800 年的历史文化。这条路上不仅有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总统府”,还有一座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六朝博物馆。

1989年,宋燕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2014年调入六朝博物馆,现任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十七八岁走上文博专业岗位,那时馆里的前辈们常说‘博物馆来了年轻人’”,宋燕回忆起当年的她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都满怀憧憬地踏入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坚持以人为尺度,打造友好博物馆,是宋燕秉持的理念。近年来,各地采用多种方式开拓博物馆文化传播新途径,文博“出圈”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密码?宋燕认为,博物馆在展陈策划中呈现出最直观的两点变化:一是功能建构上,博物馆不应是“高冷”的存在,应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二是内容生产上,文博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展示,更要善于营造历史文化语境,诠释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价值。

这也给文博工作者带来更重的责任。自2014年开馆以来,六朝博物馆坚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创新举措精心打造文博品牌,吸引更多人走近、走进——

坚持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让传统优秀文化活力迸发,总结形成了“创设人文社教课堂”“营造多感知人文空间”“构建人文经济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办馆经验,创新实践的“六朝样本”作为唯一一家博物馆样本于2023 年11 月入选“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在同事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宋燕的带领密不可分。“山不让尘,川不辞盈”,这是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对宋燕的形容。她谈道:“宋馆在工作中的前瞻性、开拓性和决断力让人印象深刻。”文博事业需要先行者。正因为有许多像宋燕一样致力于保护文物的守望者,南京文博事业发展才能形成“一城百馆、博物南京”的生动局面。

交流:亲而近之

走进六朝博物馆,阳光洒在大厅上方的玻璃顶上,棋盘格状的倒影在地板上跳动出光影和谐的美妙乐章。

“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独树一帜的贝式团队建筑设计风格……”上午九时许,热情洋溢的解说声传来,原来是穿着豆青色工作服的“六朝青”志愿者正在为游客介绍。

当人们隔着玻璃细细观看历经沧桑的文物,感知蕴含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一件件古老藏品得以再现光辉。而博物馆讲解犹如催化剂,更加激发参观者对知识艺术的追求与向往。

作为六朝博物馆筹备人之一,宋燕在开馆前组织开展了志愿者招募活动,成立了“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志愿者们不仅承担了展厅讲解、观众服务等基础工作,还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品牌社会教育活动,让广大市民、读者充分感受到印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肌体中的“南京基因”和“世界文学之都”的魅力;“我们结合街道、校园所在地的六朝文化和城市历史,通过举办微展览、专题讲座、系列博物馆课程等,打通文化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宋燕说。

聚拢来的是人气,摊开便是流传。这些年,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不断提升,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宋燕对此更为关注。

2023 年暑期以来,全国迎来“博物馆热”。以六朝博物馆为例,仅10月4日一天就接待游客8824人,外地游客占60%以上。人在哪儿,凝心聚力的重点就在哪儿。为更好回应公众呼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暑假至国庆期间,六朝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率先取消了“周一闭馆”,引发热烈关注。

“‘周一闭馆’是国际上不少博物馆的通行做法,因为经过周末大客流后的博物馆非常需要‘休息’。我们调整了设备维护和文物保护的工作时间,工作人员会提前上班或者推迟下班来开展相关工作。”宋燕笑着介绍道。“周一不闭馆”以后,六朝博物馆截至去年8月底共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基本达到了2019年全年接待的数据。

守护:存史启智

没有根,就没有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宋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振奋人心,作为一名文化战线的人大代表,我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贡献南京‘文博人’的力量。”

站在华夏文明的厚土,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人是历史的尺度,也是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中华文明是发展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于我而言,这份文化自信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象的物件。”宋燕感慨道。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她提出了“关于在南京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时,首次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

“南京出土的文物近一半与长江文化有关,在南京建设一座长江文化博物馆,是南京‘文博人’的美好愿望。”谈及提出建议的初衷,宋燕说,“长江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将填补综合性长江文化博物馆的空白。目前,我所在的南京市博物总馆长江馆建设工作专班正在开展系列研究。”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宋燕总是心有挂念。去年9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宋燕列席会议时提出建议,“名录信息公布可以参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对于一些重点革命遗址或纪念地,应挂标识牌或立标识碑,一方面便于宣传,另一方面便于公众做好监督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体悟现代与传统碰撞、交响,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文博南京博物馆
南京比邻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南京不会忘记”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博物馆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