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024-01-25岳可焕高雅萍张琳琳
岳可焕,翟 燕,高雅萍,张琳琳
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全世界约有45%~90%的女性存在痛经现象[1],中医认为痛经分为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损型、气血虚弱型、阳虚内寒型、湿热瘀阻型等证型[2],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最常发生[3]。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色黯而有瘀块、肢冷畏寒、脉沉紧[4]。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为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锻炼、饮食调节、健康教育等,临床研究表明布洛芬是治疗痛经的常规用药,但长期服用此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引起恶心、头痛、嗜睡等副作用,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经现象[5]。因此,如何增强疗效、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6]。同时,针灸疗效也被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可[7],且有研究显示针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8]。
文献计量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是一种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而描述研究对象发展趋势的方法[9]。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将一定量的文献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10]。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知识图谱,探索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热点,为科研工作人员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文献,设置检索条件:检索词为“针灸”“寒凝血瘀型痛经”;检索时限为2003年1月1日—2023年2月1日,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93篇。
1.2 方法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主题为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1)会议通知、报纸等非学术类文章;2)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
1.2.2 数据转换
将全部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再经人工筛选剔除会议通知、报纸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相关文献244篇。将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数据库提供者”均改为CiteSpace 5.7.R5软件可以识别的“中国知网”格式,再以“refworks-CiteSpace 2021”格式导出题录并将文件格式设置成download_***.txt。
1.2.3 可视化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 5.7.R5软件,参数设置为:1)时间分区(time slicing):2003年1月—2023年2月,每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2)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勾选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3)阈值(selection criteria):勾选TopN设置为50;4)其余参数设为默认。本研究将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纳入相关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可将其分为3个阶段。1)新生阶段:2003—2007年,此阶段发文量较少,处于一个停滞增长的状态,年平均发文量为1篇;2)成长阶段:2008—2017年,发文量较先前有所增加,处于一个平缓增长的状态,年平均发文量在11篇左右,可能与针灸疗法在痛经领域的普及以及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关;3)高速发展阶段:2018—2023年,发文量较之前有一个突破性增长,年平均发文量在22篇左右。详见图1。
2.2 作者合作分析
图谱中共有567个节点,932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0.005 8,说明共有567位作者被纳入研究,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为马玉侠、李姝婧、潘亚辉。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可知,该领域形成了以马玉侠、杨桂芬、张昶为中心的3个作者合作团队,针对性研究后发现,2019—2020年以多人团队的形式对该领域进行广泛研究且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作者均在马玉侠团队,说明该团队对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研究比较深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详见图2。
图2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领域作者共现图
2.3 研究机构分析
图谱中连线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粗细说明合作程度,字号和节点大小代表机构发文量的多少。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中节点数为200,连线数为1,网络密度是0.000 1,说明共200个机构被纳入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详见图3。
图3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2.4 关键词分析
对纳入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清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分布[11]。关键词的中心性>0.1,表明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较高[12]。本研究中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数是357,连线数是1 454,网络密度是0.024 6,见图4。“温针灸”“临床疗效”等为高频关键词,在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中研究热点较高,出现频次≥10次的8个关键词见表1。
表1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领域频次≥10次的关键词
图4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同时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13],以此可以获得文献中蕴含的隐藏信息。在CiteSpace 5.7.R5软件中采用对数似然比算法(LLR)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获得了7个聚类标签,如图5所示。导出聚类明细表见表2。聚类图绘制效果有2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即聚类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Q>0.3表明所获得的网络结构具有明显说服力,S>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14]。图5中Q值为0.455 6,S值为0.738 5,说明聚类图合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聚类#0痛经是对痛经的治疗方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探讨中医疗法在治疗痛经时的重要作用。聚类#1临床疗效是从临床角度去探求针药并用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症状的疗效。聚类#2寒凝血瘀型、聚类#5寒凝血瘀证是从寒凝血瘀型痛经发病机制方面寻找最佳治疗方法。聚类#3温针灸主要是温针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机制的研究。聚类#6三阴交是对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常用穴位的研究。聚类#4综述标签主要是研究中医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进展。
表2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相关领域关键词聚类情况
图5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关键词聚类图谱
2.6 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 5.7.R5软件获得相应的突现词,对突现词进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本领域研究的演化进程与研究前沿[15]。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排名前15名突现词图谱见图6。2003—2023年关键词突现强度最高的是寒凝血瘀,其次是脐疗,在2011—2016年主要关注三阴交、针刺、针刺疗法、针灸疗法,2017—2020年主要关注寒凝血瘀、脐疗、临床疗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2021—2023年主要关注灸法。
图6 2003—2023年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排名前15位突现词图谱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多是因经期受寒或吃生冷食物等,导致寒邪客于胞宫,经血得寒凝滞,以致冲任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16],国外有研究表明针灸因其安全、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替代疗法[17]。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3—2023年国内4大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今后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3.1 学者对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关注度逐年上升
目前,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20年发文量达到顶峰,但受研究方法落后、试验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文献数量起伏较大,且主要为临床试验,关于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机制尚未明确,需要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将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3.2 国内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领域缺乏学术交流
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以多团队的形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马玉侠团队探讨了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新思路[18]。杨桂芬等[19]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选穴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张昶团队总结了赵吉平教授应用经络诊察治疗痛经的经验[20],为该领域的发展增添助力。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团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形成了学术壁垒。对机构发文量分析可知,山东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内容多以临床疗效、机制研究为主,但机构中心性较低,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较弱。对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知,主要是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内部合作且机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因此,未来应加强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突破局限,进一步推动国内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领域的发展。
3.3 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热点与方向
应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该领域2003—2023年的研究重点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聚类结果显示该领域致力于探索针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机制。有学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针刺疗法的结果表明,针刺在调节痛经病人体内各项激素水平方面有良好的综合疗效[21]。崔良慧等[8]发现温针灸联合内异煎可以抑制细胞分泌前列腺素F2α、神经生长因子(NGF)等致痛因子。宋越等[22]发现针灸干预后的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潜伏期长于模型组,证明针灸通过降低血清和子宫加压素含量,抑制子宫精氨酸加压素受体1A(AVPR1A)蛋白及mRNA的表达,发挥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应。国外有研究显示,针刺干预可调节感觉运动区对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进而减少疼痛感觉的传递[23]。因此,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机制问题可能是日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学者对三阴交在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中的临床疗效较为关注。三阴交位于脚踝的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被称为“妇科第一要穴”,具有调经止带的功效。有研究者根据穴位和非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探索出三阴交是痛经病人的致敏穴位之一[24]。甘莹莹等[25]采取不同刺法针刺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的三阴交穴后发现均显示出即刻镇痛效应。因此,三阴交是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领域应重点关注的腧穴。
由关键词突现可以判断该领域的未来趋势,由图谱可知,脐疗的突现强度仅次于寒凝血瘀,且自2021年起至现在学者对灸法持续关注。高澍中等[26]认为脐疗可以治疗全身疾病,脐疗具有温经通络、理气活血的功效。查阅相关文献可知脐疗现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临床疾病的治疗且脐疗方式多样[27]。脐灸是脐疗方式中的一种,目前,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机制仍在探索。潘亚辉等[28-29]以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为模型采用不同的脐疗方式探索其作用机制,表明脐灸通过上调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神阙穴区toll样受体2(TLR2)蛋白及mRNA表达,发挥镇痛作用。朱慧娟等[30]采用隔药灸配伍不同穴位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病人治疗后发现相比于腰骶灸,腹灸可以明显提高病人血清中的前列腺素E2水平,有效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病人的症状。因此,该领域未来应着重多角度探究脐灸作用途径,使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机制更加明晰。
4 小结
本研究在进行可视化分析时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所纳入文献仅为国内的相关文献同时还存在文献收集不全、遗漏、文献质量不佳、数量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得结论只符合国内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领域的发展。今后应设计更充分、严谨的步骤进行深层次的可视化分析。